“紀錄”成為新時代下的新風潮。回看過去,我國的影視行業乃至整個世界的影視發展都面臨一個“拐點”的機遇期。后疫情時代下我國的影視劇有著新發展趨勢。時代報告劇的現實主義故事創作取材于真實的生活故事,將我們身邊的平民英雄進行了群像化的“藝術紀錄”。從時代報告劇的現實性出發,對這一新“文體”存在的時空觀,進行邏輯性、內在與外在、形式與內容的說明與探討。為其創作源泉和素材的找尋,提供較為具體的理論基礎。
重大社會問題劇的宏大敘事,堅持從現象到本質的藝術理論思維,時代報告劇的實際在于接地氣的向時代、向國家和人民打“報告”。在今天全媒體的大環境下,新聞報道乃至藝術家們身邊的生活經歷自帶著其中的趣味性、戲劇性,影視創作者正是抓住了典型的事件、人物,以小見大的透視社會現實生活。時代報告劇在后疫情時代下,以此為成長壯大的基石,將藝術創作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國精神,用中國故事,詮釋中國人民的初心。
特殊的“紀錄”范式——時代報告劇
轉型的非常年代下是應該值得“紀錄”的。在很久之前,人們通過石刻、書寫、制作實物等等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審美主體內心對于審美客體的一種“移情”或者是一種有著主觀意識的“內模仿”。換角度來看,先人所記錄的內容是令其有“快感”具象的“物”,或者是囊含豐富復雜的情感在內的自然行為性的抽象“靈異事件”。像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洞的《受傷的野牛》,其中表達其一的情感是先人想要得到它,而是通過“巫術”進行了一種精神般的祈求。先人竟是如此紀錄自己身邊美好的事物,更何況我們現代人呢?我們今天擁有著先進影像紀錄技術,世界上所發生的新聞在我們的互聯網上漫天飛舞。
我們的影視工作者正是抓住這個契機,對我們身邊的平民英雄進行了完美紀錄—“時代報告劇”。這是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領導提出的一個概念,即“以較快速度創作、以真實故事為原型、以紀實風格為特色的電視劇作品”。九月份首播的抗擊疫情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就是以各行各業真實人物的真實事件為素材藍本,進行藝術性的劇本改編。通過《同行》《救護者》《搜索:24小時》《火神山》等10個故事單元,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生動地再現了疫情期間發生的“人人抗擊疫情”的動人故事,是一部以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為中心的災難性藝術作品。由此,觀眾可以感受到個人生活能力的“滄海一粟”,感受現實與后疫情時代下,不僅僅是影視行業有了一定的反思,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的我們對自己的人生規劃也有著別樣的考慮與斟酌。
時代報告劇的內容繼承與形式創新
就“文體”來說,雖是新類型劇種,但是電視劇相類似于文學來看,文學有報告文學,報告文學既是一種新聞報道又是一篇文學創作。從藝術與真實角度出發,報告文學是一種兩者的辯證統一。但就時代報告劇而言,在論證時要注重其方法。正是在這種新聞事實與藝術真實之間模糊不清的徘徊,才會擁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我國的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于1958年6月15日,在北京電視臺(原中央電視臺)播出。我國的電視劇產業截至今天已有六七十年的發展歷程。時代報告劇的發展可以追根溯源到“電視報道劇”或“電視紀實劇”的發展歷史。這么說,時代報告劇與電視報道劇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分析時代報告劇的內容,類似“時代報告劇”的創作思潮已經出現過兩次:第一次,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電視直播劇時期的電視報道劇,比如《黨救活了他》;第二次,便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紀實劇,比如《有這樣一個民警》《長城向南延伸》。
時代報告劇所繼承的是根據真人真事加以藝術性的改編,將其中的新聞真實事件、真實人物,通過視聽語言進行二次性的傳達給熒屏前的受眾。寫現實生活中真人真事的影視劇,尚且可以在表現手法上下功夫去加強藝術性乃至“出奇制勝”,最為普遍的源于生活而虛構的戲劇創作,就更可以在這方面發揮其創作性的研究。所以,就內容而言,時代報告劇的事件、人物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假的”,但是扮演者絕不可能是真實事件中的人物,讓鐘南山院士出演他自己,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件,更何況從電視劇的藝術特征而言,鐘南山院士是一名醫生,不是一名演員。這樣與觀眾約定俗成的“假定性—演戲”,則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與藝術見解。可以說,此次正是“時代報告劇”的第三次創作思潮。故而,作為電視劇新樣式的新類型文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遠眺我們未來影視行業的新方向。
形式的創新,關鍵在于其“單元劇+多元素模式”的存在。拿《石頭開花》來看,有著10個獨立但主題緊湊的小故事,且每個單元分為2集,共20集。該劇取景從我國東邊的江蘇宿遷到西邊的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再到北邊的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選將營鄉到南邊的貴州興義等十處的拍攝地。同時也展現了全國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的典型事件與典型人物以及不同地區的扶貧特色。單元劇是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進行形式與內容上的初探,并且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在一起》《石頭開花》兩部經典的時代報告劇,從防控疫情、脫貧攻堅的角度,足以展現了平凡英雄的群像化,使觀眾有著敬佩之意、景仰之感。加之,多元素的配合,實現了后疫情時代下的電視劇產業的一種“出圈”。廣電扶貧,正是因為多個取景地的不同,為當地帶來了大量的游客,同時全媒體時代下MCN直播帶貨更成為時代“新寵”。我們身邊一些新興事物,都在劇中有所展現,真所謂現實主義的當代新劇。
令人難以忘記的是《石頭開花》這一部劇中,在每一集的前面都有著一段口述歷史性的訪談。這些以紀實形態呈現的訪談紀錄段落,似在劇情之外,實在敘事之內。這是我國電視劇發展史上為數不多的將影片紀實性與其藝術性、抒情性進行“融合式”的組接在一起的案例。
時代報告劇與“現實主義”的故事創作
時代報告劇的故事創作是現實主義的藝術性的表達。編劇對于時代報告劇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他們身邊新聞事實報道和自己的親身經歷。像《在一起》之《方艙》的編劇六六,在3至4月進入因為疫情防控還未解封的英雄城市—武漢。經過為期不到一周的生活體驗,我們的知名編劇六六,根據新聞報道和自己的親身體會進行真實故事的“改編”。這里的“改編”是區別于小說等其他文學作品的改編,是對方艙內所發生的真實故事進行藝術性的改編。這里的改編可以是根據真實案件進行照搬,也可以是在大主題下另辟新徑,找尋新的戲劇沖突。故事戲劇性是事件自帶的,是生活孕育的,只不過編劇將其改編成劇本,與導演一起將其搬上熒幕。影片中的每一個小小的故事都是有原型的人物或者是原型事件的。羅伯特麥基曾經在其《故事》講過,“原始模型故事挖掘出一種普遍性的人生體驗,然后以獨一無二,且具有文化特異性的表象手法對它進行裝飾。”這就說明了時代報告劇的創作是來源于真實生活的,但是也不乏藝術的改良與創造。從審美角度出發,看劇中的人物,更是讓觀眾聯想到現實中的原型人物,只有導演與編劇允許觀眾這樣想,才會提高觀眾對于虛構影視劇的整體觀影體驗感。只有這樣觀眾在拿著自己意識中的英雄人物與劇中的人物進行對比,得到的便是頭腦中“快感”與影視劇本身的“美感”的主客觀統一。
依然拿《方艙》一篇來看,方艙里住著的都是輕癥患者,正如新聞報道中所寫的那樣,護士帶領著大家進行晨練。但是劇中卻有著戲劇性的愛情火花的存在,展現方艙內另有溫情的故事。像王自健扮演的患者與孫佳雨扮演的護士在朝夕相處中有著神圣般的愛情,還有靳東所扮演的院長更是有著輕喜劇的表演風格。從中感受到疫情帶給我們的不是只有痛苦,還有我們中國人在一起的歡樂,在樂觀中面對困難,從而更加詮釋了中國精神。
現實主義的故事創作,兼顧了藝術性與真實性,這也是時代報告劇的核心所在。故事的藝術不是講述中間狀態,而是講述人生的鐘擺在兩極之間擺動,自己在最緊張的狀態下所經歷的生活。從編劇創作劇本的角度出發,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所以說現實主義的故事創作務必更多的傾向于藝術性。拿《在一起》中的《同行》來看,其中的兩個主人公在現實中趕往武漢的途中并未相見,但是在劇中他們巧妙的相遇了,我們中國人相信緣分。這也是編劇根據我們中國人傳統的認知進行劇本的創作。為了熒屏前的觀眾能夠取得很好的預期,我們的編劇從不同角度進行保證這種預期最大化的出現,如果出現了,我們的電視劇就成功了。但是很多的此類電視劇未能夠區分好什么是新聞、什么是電視劇,什么是真實、什么是虛構,將這兩者的概念混淆了,所導致的結果則是不堪設想的。
時代報告劇的“真實性”與“現實性”
時代報告劇的真實性是區別于電視報道劇、紀實性電視劇的,其主要表現為時代報告劇的真實性是“假人假事、真人真事、假人真事”三者的融合。在觀眾看來,《在一起》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有著更貼合人物原型且有著一定區分的。像《在一起》中的《生命拐點》,其主要演職人員有張嘉譯飾張漢清,周一圍飾譚松林,張天愛所飾演的是護士柳小可,其原型是金銀潭醫院的涂盛錦醫生和曹珊護士夫婦。張定宇是“人民英雄”稱號的獲得者,足以展現了他在現實生活中的“為人民服務”的英雄模范形象。劇中講的不僅僅是“事”真、“人”真,更注重的是“情”真。在《生命的拐點》中,張嘉譯其本人更是做了一番表演技巧上的努力,將畫內的張漢清與畫外的張定宇做出一種魔幻般的再現,足以彰顯《在一起》現實中的“真實性”。
張定宇院長因為患有漸凍癥,腿腳行動不便,張嘉譯則是一遍又一遍的模仿,在劇中做到真實有感。其中有這么一個鏡頭,張漢清與護士長上樓研究病人的病情,由于電梯停電了,張漢清他們不得不走樓梯。此時張漢清對護士長說:你先走,我后到。以一個第三方視角和一個護士長從樓梯往下看的主觀視角,將此時張漢清院長那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慢中帶急的拖著病腿、緩速前行的“情感”,通過演員推及表演對象(張定宇的原型)的生理與心理特征表達出來,實屬不易。從包含情感在內的類型特征出發,彰顯了該劇在戲里戲外的“真實性”。
現實題材的時代報告劇有著其固有的價值屬性,主要表現在影片的主題即時代性。電視劇的時代性,決定于某一時代的當代社會物質生活的若干美學要求與理想。如抗擊疫情題材的《在一起》《最美逆行者》和脫貧攻堅的《石頭開花》《花繁葉茂》等,都具有較為強烈的時代特征。
后疫情時代下,我國的影視行業的發展依靠全產業鏈式的生產,從電視劇投資、融資,采購排播,拍攝創作,到后期宣傳等制作流程。我國影視行業一批向全國人民報告的劇目也是國家廣電總局重點扶持的劇目。劇目想要成為影視行業的排頭兵,必須扎根于我國現實的土壤,從人物原型、事件原型那里汲取有效的營養成分。
最近幾年,有著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我黨成立一百周年、我國人民在防疫情中取得完全的勝利等一系列重大時間節點,這就是時代報告劇存在的現實。《在一起》《石頭開花》是由國家廣電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牽頭,打破制播常規,集結最強創作陣容,以“前所未有的即時性”在央視、衛視、網絡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
就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內在形式來看,一集多為45分鐘左右,該劇共二十集。國家廣電總局在2020年2月份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這一通知規定了電視藝術作品要用“短平”的方式交代好一個感人的故事。同樣也防止了電視劇“注水”現象的惡化。現實主義下的創作人關注社會現實,尋求社會的小人物,從小問題反映大現實。
無論是抗擊疫情題材的電視劇還是脫貧攻堅題材的電視劇,都站在時代的高度,向我們黨和國家以影像紀錄的方式交上了滿意的答卷。在全面小康建成之際,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功地打贏了防疫阻擊戰、脫貧攻堅戰,展現了我們每一位中國人在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的信心和不懈努力的過程,構成了時代報告劇藝術表現的重要內容。時代報告劇兼具了事實的“真實性”與“現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