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個人信息”非必要不收集“更具可操作性
據報道,近日,武漢市民邵先生想在麥德龍超市購物,由于非會員無法消費,所以注冊了一個臨時會員,其間他按工作人員要求輸入了個人身份證號碼,事后卻疑惑超市如此要求是否不妥。對此,專家表示如僅針對個體消費,要求提供身份證信息沒有必要。
類似消費者被要求提供身份證號碼的場景不少。盡管消費者知情,但“同意”卻是被動無奈的。身份證號碼是很重要的個人信息,與很多賬號、證件等捆綁,攸關公民個人權益。事實上,商家通過索要消費者姓名、手機號,也可以開展實名制注冊、發送優惠券等營銷管理功能,如想通過索要身份證號碼獲取消費者的歸屬省份、出生日期、性別等信息,實現精準營銷,則屬于拓展性營銷需求,缺乏必要性,違背了處理個人信息應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要求。
眼下,邵先生對信息保護的疑慮有一定共性,在法律已明確處理個人信息的“最小、必要”等原則的基礎上,具體場景中該如何把握?或可借鑒有關部門對APP索取用戶信息的監管,針對相關行業處理個人信息的特定環節,劃出收集個人信息最小范圍的邊界和正負清單,既為商家提供行動指南,也為消費者維權、監管部門加強治理提供清晰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