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摘帽之后,扶貧資產的運行狀況如何?近日,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一些地方或因缺乏產業規劃,或因缺乏專業技術,或因缺乏市場支撐,扶貧資產逐漸淪為“半死不活資產”,甚至是“死資產”。巨量扶貧資金“打水漂”現象令人惋惜。
推進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精準度至關重要。反觀媒體報道,“半死不活”的扶貧資產無人問津,這不僅給巨量財政投入的利用率打了一個問號,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接續推進留下了更多思考。
扶貧資產何以閑置低效?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其一,扶貧產業嚴重脫離當地實際。部分領導干部出于多快好省或好大喜功等心態,在未進行詳細考察的情況下便匆忙“上馬”新項目,出現水土不服現象。其二,“包銷依賴癥”嚴重影響產業脫貧實效。一些貧困地區或依托幫扶單位、或借力扶貧干部,其農產品的外銷路徑相對有限,易出現人走茶涼現象。其三,扶貧地區自身存諸多短板。農村往往是人才、技術洼地,部分農民缺乏精細化的農業生產經驗,面對引入的先進扶貧產業,難免出現不適現象。
變閑置低效的扶貧資產為優質資產,重新發力激活現有產能是破題關鍵。這就要求包括幫扶單位在內的扶貧力量積極提升農村的內生發展動力,將扶貧與扶智、“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具體講,有關部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知識技能培訓,切實強化廣大農民在精細化農業生產、擴大產銷路徑、提高農產品質量等方面的能力,進而減少他們對扶貧主體的依賴性。此外,將扶貧資產的投資回報納入領導干部的績效考核亦是重要一環。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與亡羊補牢式的事后調整、優化扶貧資產相比,提前籌劃更顯寶貴與實用。扶貧資金是一筆“保障錢”“保命錢”,充分發揮其乘數效應才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一方面,要在資金投入前期做好項目調研與評估工作,優先選擇信譽高、口碑好的合作方,從源頭把控投資風險;另一方面,要主動向社會公開扶貧資金賬目,廣泛接受各界監督。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入口處把好關,于過程中做好扶貧資產的規范管理工作,接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如此,才能為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堅實基礎。
(綜合《南方日報》《半月談》)23E49A37-AAD7-4A24-8D70-596D25FA18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