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防控的當下,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扛起責任和擔當的旗幟,奉獻力量。而青年一代,更是在這場戰“疫”中,發出了不平凡的光和熱。他們中有當上樓長的00后、有獨自堅守便利店23天的90后……他們曾是被呵護的一代。而今,我們欣喜地看到,他們也在用肩膀扛起責任,不夠成熟卻足夠勇敢,面對時代的呼喚,他們對小家、大家、國家的熱血也同父輩祖輩一樣赤誠,一樣勇于擔當。
“00后”學生成為“最年輕樓長”
在B站擁有270萬粉絲的00后UP主“拉宏桑”最近火出圈了。
因為在樓組群里試探問了一句“樓長是干什么的”,她便一下子被推舉成“樓長”。
最開始,拉宏桑以為樓長就是在群里發發溝通信息,沒想到還是繁重的體力活。日常工作包括“喊樓”——一遍遍喊居民下樓做核酸,分發抗原試劑并回收,頻繁奔跑于樓棟和居委會辦公室之間,領物資或傳遞信息。即使沒任務時,也時刻緊盯手機,查收居委會的通知或者群里的消息。
拉宏桑說:“我今年大三,這段時間都在家上網課。做樓組長,對我來說是個特別的經驗,一下子鍛煉了多方面技能。”
首先是溝通能力。拉宏桑所在的樓棟一直全陰,次數多了,很多居民開始抵觸做核酸。“樓長,你和居委會去說說,我們樓棟不要做核酸啦!”不少居民在群里建議。拉宏桑立刻“噔噔噔”跑去溝通,居委會工作人員立馬回絕,“不行!”
沒辦法,拉宏桑只好在群里“賣慘”,“哀嚎”大家行行好——鄰居們覺得沒必要為難小姑娘,也就都下來做了。樓里居民說,拉宏桑特別適合做樓長,“大家看小姑娘這么可憐,就都配合了。要換一個強勢的,還真不一定。”
也有情緒崩潰的時候。拉宏桑說,那天核酸采樣,正好下雨,醫護已經就位,我不停地催居民下樓,可大家下來很慢,有些就不下來……那天做完核酸后,我再也繃不住,大哭了一場。
不過,有負面情緒發泄出來就好了。封控這么多天,也有很多溫暖時刻。拉宏桑說,樓下阿姨給我發微信,“今天我們家做紅燒肉,我給你端一碗。”居委會姐姐怕我不會做飯,沒東西吃,叫我去居委會吃飯。都是這些天來特別暖心的事。還有個居委會叔叔和我說,“我當時看不上你的,覺得根本不行。現在看,你還挺靠得住。”樓棟居民也一個勁地說,要我繼續當樓長,等疫情結束,要給我開個party。
踩著滑板做消殺工作的“追風少年”
盧望,今年24歲,是湖南省漣源市人。半年前,他剛入職了江蘇省張家港市的一家物業公司。作為物管人員,盧望的工作經常是黑白兩班倒,從晚上七點半直到第二天早上七點半,都堅守在崗位上。當同事來交班的時候,盧望卻利用難得的休息時間,做起了街道社區的防疫志愿者。“年輕人嘛,我們就多干一點兒!”盧望說。
盧望是個滑板愛好者。在做志愿者工作的時候,他發現消毒的水桶非常重,一桶就有十多斤,背著消毒水桶進行消殺工作很不方便。他想,如果踩著滑板進行消殺工作,會不會更快更好呢?果然,有了滑板的助力,盧望的工作不僅更加輕松,消毒水也能噴灑得更均勻,消殺效率也提高了。
除了消殺工作,盧望還需要維持核酸檢測點的秩序,踩著滑板能讓他快速滑到隊尾提醒居民們等待時間,還能及時和志愿者們溝通,延遲下一批人員的下樓時間,避免人員聚集。小區里多了這么一位“追風少年”,讓許多抗拒下樓的小朋友們也漸漸不再害怕做核酸檢測。盧望說:“用湖南話講,就是‘6得起飛。”
她一個人在便利店住了二十三天
90后的李娜是上海閔行一家便利店的店長。便利店所在的小區早在3月9號就被封閉了。為了繼續給大家提供物資,從3月9日到3月31日,她在沒有床、沒有淋浴的店里住了整整23天。
李娜說,我和周邊小區的居民太熟悉了,就像朋友一樣。小區封閉時,不停有人給我發消息,都希望這家店能開下去。我們這里是學區,附近住了很多學生,他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要喝牛奶、要營養均衡。我自己也是媽媽,很理解他們的感受,就想著干脆住在店里吧,能撐一天是一天,這種時候哪怕送幾個三明治也是好的。
留在店里的生活其實和以前差不多,揀貨、收銀、配送……但李娜完全沒想到顧客的需求這么大,幾乎是正常情況下的3倍。疫情之前,李娜和老客人之間有個微信群,群里只有30多個人,這段時間一下子漲到300人了,很多都是被封在家里,需要送貨上門的,李娜只能自己一趟趟給顧客送過去。
李娜說,便利店在疫情前一直是24小時營業的,如今我自己一個人在店里,寧可少睡一點,也盡量保證20小時的營業時間。
其實一個晚上也來不了幾個人,但李娜還是堅持要守夜,因為這時候出現的顧客一定都是有緊急需求的,比如剛下班的大白、物流司機、志愿者……他們白天很辛苦,只有在夜里才能來買點吃的。
李娜說,其實店里的生活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艱苦。吃飯是最容易解決的,店里有盒飯,還有飯團、三明治、壽司。睡覺的條件會簡陋一些。李娜在倉庫里找了幾張厚紙板,地上鋪一層,就算是床了。洗澡是最難克服的。店里沒有淋浴條件,所以李娜20多天沒洗過一次澡。當記者聯系到她的時候,她的第一反應是“嚇壞了”。“我做的也是很普通的事情,怎么會有人關注到我呢?你們是不是騙子呀?”
“最年輕”居委會挑起戰“疫”重擔
在上海嘉定區有這樣一個居委會班子,7個成員中有5個都是“90后”,居委會主任潘曉喆是1990年的,團隊里最年輕的是1999年的。從3月5日開始,上海嘉定崇文社區就開始了封控管理,突如其來的壓力,一下子壓到了這個“最年輕”居委會班子的身上。
潘曉喆所在的崇文社區,封控期間一共有7位預產期內的孕婦。由于產婦生產時間往往不確定,潘曉喆和同事們的手機都24小時開機、隨時待命,一有情況第一時間安排協調轉運產婦。此外,居委會還第一時間協調“120”轉運了8位需要緊急就醫的居民。
在封控期間,除了緊急就醫,居民們的各種配藥買藥的需求也是居委會工作的重點。每天,潘曉喆都會將居民的用藥需求匯總,隨后開車去社區中心醫院進行統一配藥,再和志愿者一起把藥一份份送到居民家里。
從3月5日至今,這個“90后”居委班子已經連軸轉工作了一個多月,每天都是從早晨忙到深夜。潘曉喆的嗓子也喊啞了,不過她告訴記者,這時候他們這個“最年輕”團隊的優勢也顯現出來了,一是年輕人身體好相對能抗住高強度的工作負荷,二是大家都熟悉互聯網、智能手機,便于打通封控期間為居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在潘曉喆的手機里,一共建了30多個“居民群”“工作群”。上海市嘉定區玲瓏坊小區志愿者王文君說,“沒菜也找她,沒藥也找她,煤氣沒有也找她,有的時候我們幫忙,他們也考慮到我們年紀大了,很心疼我們”。
居民們說,雖然他們是“最年輕”的居委,但是他們托起了這個重擔,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24小時值班,很不容易。
(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社、東方網等)E1E90740-0DC0-4343-A25B-1540B459E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