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農學家耿蔭樓進士出身,做過地方官,但更愛躬耕,一心想讓百姓吃飽肚子。他寫過一本《國脈民天》的農書,書里有一節講選種:“所種之物,或谷或豆等,即顆顆粒粒皆要仔細揀肥實光滑者,方堪作種用。則所長之苗,與所結之子,比所下之種更加飽滿。”
耿蔭樓認為挑選些好的種子,一定會結出豐滿的果實,可是在實踐中,即使選再好的種子,經過精心培育養護,到收獲的時候過秤,產量還是跟往年差不多。
很多人說耿蔭樓的選種方法是徒勞,他自己也覺得這條路走不通,可他還是堅持在《國脈民天》里寫上自己的選種方法。用他的話說,這是“無功不無功,徒勞也要勞”。
為什么徒勞也要勞呢?我猜想,耿蔭樓是想告訴后人:這種看似科學、實質簡單的方法,在他這一代已經試驗過了并且失敗了,今后有人想提高糧食單產,一定不要走他的老路,而是需要探索出更好的方法。
果不其然,三百多年后,袁隆平、李登海等農業科學家在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后,另辟蹊徑,用科學的方法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圓了千百年來人們的“吃飽”之夢。回看歷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耿蔭樓的選種實踐和他寫的《國脈民天》沒有徒勞。(摘自《知識窗》俞繼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