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無國界醫生的故事,要從一個女人開始說起。
她叫屠錚,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她是中國第一位參與“無國界醫生”海外志愿工作的醫生。
2007年4月,36歲的她遠赴利比里亞的首都蒙羅維亞,為當地婦女提供婦產服務及外科手術。那里剛結束內戰,上百萬人流離失所,故鄉成了一片焦土。
屠錚面對的,是不間斷的武裝沖突,和極其脆弱的醫療系統。當年,利比里亞有325萬人口,但注冊醫生只有121人。那里的孩子剛出生時是按出生日取名的,從星期一到星期日。一周以后,孩子還活著,父母才會給孩子取一個正式的名字。
為了救人,屠錚曾連續工作36個小時。她經常半夜被叫醒,站上手術臺。她不怕外面的槍林彈雨,卻怕自己的無能為力。
醫療器械匱乏,6個月中,她眼睜睜地“送走”6個孕婦,還有記不清數量的孩子——這比她過去從醫10年見證的死亡還要多。
高溫雨季,醫院沒有能力給除了手術室之外的地方安裝空調。屠錚的手術服在汗水和潮濕中銹得扣不住,同事急得不行,屠錚冷靜撕下一塊膠布:“別慌,貼上!趕緊手術!”
醫院的救援項目上,有越來越多名為“Zheng”的小孩出生。那是戰火紛飛中,共同經歷生死關頭后,媽媽們為了記住這位美麗善良的醫生,為孩子賦予的新生的意義。
2
2012年5月,做了幾年無國界醫生的屠錚,收到一封郵件:“屠老師,我想加入無國界醫生組織。我已做好準備,來迎接這個重大的轉折點。”
發信人是她的師妹,浙江妹子蔣勵。又一個中國姑娘,扛起火炬,做暗夜中的點燈人。
2013年,蔣勵33歲,被指派到阿富汗霍斯特省。
在那里槍聲也無處不在。
一天晚上,蔣勵正在睡夢中,巨大的爆炸聲讓她從夢中驚醒。她驚慌失措,不知道往哪里躲,害怕地給萬里之外的未婚夫打電話。未婚夫極力安慰她,給她發來馬友友的大提琴協奏曲,希望用音樂安撫她的情緒。蔣勵不停地安慰自己:“等天亮,就安全了。”
危險如影隨形,但蔣勵仍恪盡職守。原本在阿富汗,每10萬例孕產婦里面,就有四五百例死亡。但在蔣勵值守阿富汗的3個月里,她接生了幾千個新生嬰兒,沒有發生過一例產婦死亡。蔣勵創造了一個奇跡。
做無國界醫生,是沒有工資的,只有每個月922歐元(約合人民幣6500元)的補助金,和只夠生活成本的津貼。但他們放棄了和平與安穩,甘愿陷入危險和貧窮。
做這一切,不過是醫者仁心。
3
還有一位在剛果和南蘇丹執行任務的姑娘,周吉芳。她在政府軍、反政府軍武裝和部落武裝長期沖突的地方執行任務,經常能聽到槍響。
她說:“最危險的一次是武裝分子在半夜潛入了營地,他們應該是來搶劫的。有一位醫生從房間里出來,被劫匪打中了肩膀,好在得到及時救治,之后被送到比利時治療了很長時間。無國界醫生組織成立40多年來,有的醫生被綁架,也有的醫生在執行任務中受傷和犧牲,意外是無法避免的,我們都要做好遭遇最壞情況的心理準備。”
盡管他們知道此去征程漫漫,前路艱險,辛苦異常,但穿上白大褂便是一身傲骨、一腔赤血。
行者無涯,醫者無疆。
(摘自《讀者》 王耳朵先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