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聽到一個人患抑郁癥的時候,可能會揣測他有什么個性特點,比如是不是比較脆弱敏感、想問題比較消極、很自卑等。這些猜測某種程度上是合理的。抑郁癥的病因比較復雜,目前比較公認的危險因素包括生物、社會和心理因素。而在心理因素中,不良的思維方式影響很大,主要是以下幾種,有這些情況的建議及時調整,把抑郁扼殺在搖籃里。
1.自我否定。有這種思維慣性的人,通常有一個口頭禪或內心獨白:我不行。這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先默認自己不行,如果真的不行,那么心理落差會比較小。盡管有這樣的自我保護作用,但這是一種消極的應對方式,會讓我們的決策判斷、態度情感、行為方式等都被引導至自我否定的方向。長期如此,會讓人真的感受到“我不行”,最終導致抑郁體驗:心理上的“無力感”。
應對的辦法就是將“我不行”這種思維習慣改為“我試試”或者“我可以”。
2.易走極端。很多事情本身就是多層次、多維度的,不是非黑即白。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或對外部世界的評價不是好就是壞,那就很容易受挫,因為你遇不到完美的東西。這種認知上的極端也會帶來情緒上的極端。心情經常這樣搖擺不定,難免走向抑郁。
一旦意識到自己在走極端,就提醒自己找到“折中”的認知策略。
3.災難化思維。這是指將一個小的負性事件夸張成大事,或者將短暫的危機看成永久的危害。
如果存在這種思維,就要與之對質,可用“雖然……但是……”的自省技巧。比如,“雖然我現在做錯了一件事,但我可以努力改正,以后就不再發生”。
4.“有色眼鏡”。即總是關注負面的部分。就像小孩向父母匯報成績,一些家長直接忽略“雙百”“進步”,目光只聚焦在沒有得滿分和拖后腿的科目上。這種對負面消息的選擇性關注,難免會喚起以往種種的消極感受,久而久之,出現抑郁情緒也不足為怪。
我們看事情盡量做到客觀理性,全面衡量、整體評估。既享受美好的部分,也接納不好的部分。
5.歸因錯誤。一件事情發生后,人總是會本能地解釋其為何發生。那么如何解釋,人和人之間的“歸因”方式就千差萬別。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積極的歸因更有利于情緒改善。所以遇到挫折的時候,不妨進行外部歸因;而獲得成績的時候,不妨來個內部歸因,這樣可以保護情緒少受傷害。
6.過度揣測。這可以理解為我們常說的“多心”“敏感”。別人隨便說了一句話,就去過度解讀,夸大或深挖別人的惡意,由此產生煩惱、怨言甚至是恨意。
心思太重是作繭自縛,其實你想得多還是想得少,生活都不會有太大改變,何必給自己找事?不妨學著“遲鈍”一些,糊涂一些,可懂可不懂的,就不要去計較、糾結,能多幾分輕松。
(摘自《生命時報》)88AF6179-F410-4A29-A3A2-02E2C92BE5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