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博物館行業迎來了大的發展,教育行業也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成就,教育科研領域也取得了新的長足進步,為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研究和博物館建設工作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有利條件。教育博物館的建立已經引起一些專家和學者的注意,區域性的教育博物館也隨之相繼涌入和發展。然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和角度來看,教育博物館的發展緩慢,地位不高,規模一直較小。教育博物館的開發應該充分地發揮其教育職能的社會主體地位和作用,加強對教育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研究,建立起教育和博物館之間的產業融合協調機制。
【關鍵詞】教育博物館;發展;探索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2)03-205-03
【本文著錄格式】葉敏 .我國教育博物館發展軌跡及方向探索[J].中國民族博覽,2022,02(03):205-207.
前言
博物館的模式在十幾年間不斷的改變更新發展,通過物質實體化的表現形式不斷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也開始重視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其對于歷史進程的描繪。各種工業與主題的博物館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在我國教育歷史的推動下,現在的教育學家開始加強對教育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特色教育博物館也在特色教育博物館的浪潮和教育歷史的演變需求下逐漸完善形成。
一、教育博物館的定義
教育博物館是展示學習型社會教育歷史特征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形式[1]。1930 年,《教育大辭書》解釋教育博物館。“乃為陳列教育物品以供參考比較批判研究之用而設者……收藏品非關于市級教學者,其設立非為學生乃為教員,為有志學校管理之人,為研究教育之人,為普通一般人,其所收藏之物品不僅為教育之器用,且為教育之方法,教育之效果,及教育之組成與管理[2]。”
近代,教育博物館的重要性被明確定義為”博物館”,主要是用于展覽當時國內外先進教育工藝技術作品,以啟迪人們的思維智慧,增長人們的知識,輔助于現代教育的改革,促進現代新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現代教育博物館一般都是強調從教育歷史的角度,利用對教育藝術文物的搜集和展示,來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變化過程,促使保護和傳承中國優秀教育文化遺產,體現教育內涵,宣傳教育科學,表明教育歷史、教育研究以及學術互動,有著教育、服務和其它功能的博物館。
二、教育博物館的現狀與特點
自從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區域性的我國教育博物館在我國歷史學和文化教育領域的整體建設已經初步取得了一定的重要進展,逐步完全彌合了我國教育文化博物館的整體建設這個空白。2002年月10日,中國第一個特殊教育專題博物館”寶善宮教育博物館”主要目的是專門反映了對日抗戰期間中國重慶地區陪都和其以及周邊地區的特殊教育發展情況。2005年,該館被重新延伸為中國重慶軍區抗戰陣亡教育紀念博物館。隨后,(寧波)小學數學教育博物館、杭州近代教育史陳列館、南京教育史館、香港教育博物館、天津大港教育發展史館、(長春)職業教育博物館、天津教育博物館、中國民辦教育博物館、寧波教育博物館、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博物館、蘇州教育博物館、學前教育博物館陸續開工建成并投入使用。通過上述我國當前高等院校各類教育科學博物館發展情況分析調查,可初步進行分析和研究總結并指出我國高等院校各種類教育博物館的現狀和發展情況。
博物館的籌建單位多以教育產業為主。很多教育博物館是由教育部、學校、教育機構及教育工作者領導。教育博物館從其誕生的時候起便和教育緊密地分離了。在我國的教育領域,各級政府和部門都是一個領導作用。這樣的特點不但被認為是傳承歷史文化,還被認為是由于教育博物館的特殊性所決定的。選址集中在教育場所和學校。16個教育博物館中,5個建在教育場所,10個建在大專院校和中小學。在教育用地上建筑不僅是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而且可以提升博物館的文化價值和遺產;學校博物館的建設兼顧了學校教育資源在教育、科研功能和管理方面的提升。
一般來說,教育博物館都比較小。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一個國家級教育博物館。其中最大的博物館就是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博物館,總規劃建筑面積23000平方米,展廳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文物近10000件。然而,博物館被劃分為五個專門的展區:中國教育博物館、婦女文化博物館、圖書美術館、歷史文化博物館和學生校史專業展示館。只有五分之一的教育博物館,其他種類的教育博物館的建筑總面積一般不太可能會超過4000平方米,館藏文物總量不可能超過10000件。大多數都是小博物館。
從縱向和橫向的發展來看,博物館從區域性向綜合性開始轉變,不斷擴大規模。其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重點方向:一個就是著力于重點揭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從區級為市級,從區域性教育歷史到全省性國民教育歷史;其次,以我國高等教育各個學科的發展歷史為重點和主題的藝術品展覽也開始頻繁地出現和增多,如中小學數學課程、職業教育、專門技能課程、特殊技能課程、民辦教育、學前科技課程、博物館等。
三、教育博物館的意義
首先,中國教育博物館建設能夠推陳出新,促進了人們對教育的探索。通過對以往的教育遺產和現代教育進步與發展歷史過程的梳理、保存和研究,可以促使我們對現代教育的進步與發展歷史過程及其精神實質、教育與人類社會文化進步和發展之間的聯系有更深刻、清醒的了解和認識,以及當今現代教育的本質與發展趨勢,有助于我們在繼承現有的教育歷史與發展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和探索如何推動當今時代教育的改革與進步。
其次,中國教育博物館的創辦和建設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的制度和文化自信。教育博物館必須展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對教育的歷史和回顧。它生動地再現了歷史,將對其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使得中國人民和整個世界的人們從根本上認識到了解和理解中國的教育,了解中國的教育和傳統,了解中國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長遠歷史,進而更加深入地認識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也更加有利于培養和增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中國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自信和社會主義文化意識,進一步提高和增強他們的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社會政治制度自信。
最后是通過博物館的形式實現了傳播和教育職業功能,更好地向廣大人民展示和弘揚在新時期推動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思想和理念,發揮良好的政治社會指導作用,凝聚了全社會對于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信心和共識,為建設一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培養優秀人才。
四、我國教育博物館發展的有利條件
(一)博物館行業的繁榮營造了良好的行業氛圍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博物館產業出現了良好的發展。據有關統計,在1976年,我國的大型博物館也僅僅只有63家,1985年有711家,1990年有1013家,可以看出,博物館的數量是在不斷增加的。由于博物館的種類不斷豐富,所以也出現了很多與教育相關的博物館。無論是學校歷史博物館還是學校美術博物館這些經典的代表性都體現了不同時期學校發展的歷史文化。有一個例子就是湖南中國書院博物館、南京江南公園的歷史文化展覽館以及無錫東林書院,這些博物館是分別圍繞書院、公園和古代教育體系展開的。雖然這些不是文章研究的對象,但是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文物、教育史料、教育檔案的收集、整理和保存。
(二)教育事業和教育學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教育事業有明顯的進步。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的小學生入學率僅僅只有20%左右。教育事業發展到2017年,根據統計,小學生的凈科總入學率已經快實現全面覆蓋,達到99.91%,初中學校的入學率達到103.5%,高中學校毛科總入學率達到88.3%,高等教育學校毛科總入學率已經首次達到45.7%。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實現了全面普及的目標,高等教育從傳統精英素質階段逐步發展走向了現代大眾化素質教育。
我國的教育歷史取得了很大進步,對于教育歷史和對于教育文化遺產的探討也隨之增加。教育是我們這個國家最初建立的一個學科和門類中的一級專業。最近幾年,隨著學科制度的不斷進步和完善,學科研究的范圍也逐漸變大,教育理論的內容豐富多彩,與我國高等院校教育歷史和其他教育文化遺產有關的課題、項目和出版物的數量呈直線式上升。與此同時,各種高等院校的教育專業學術社會團體及其教育科學研究組織也越來越積極、更加廣泛地參與到教育工作中。
(三)一些學者的呼吁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如今大家越來越注重教育博物館的建設。在2002年的時候,全國政協主席龐麗娟提出要盡快建立中國教育博物館;2015中國華中師范大學周紅宇教授曾在全國兩會報告中呼吁成立國家教育博物館。2016年,在國家教育與文化研究所舉行的年度專題學術會議上,專家們發言要求成功地創辦國家一流文物博物館。
五、教育博物館的發展建議
由于如今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推動下,各類高等教育博物館的建立和管理都備受重視,并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中國教育博物館的未來發展要加大資金投入,發揮博物館教育的主導地位,加強對綜合、功能化教育博物館建設[2]。
(一)發揮教育產業的主體作用
在博物館中,高等學校教育機構是發揮關鍵作用的。從一種角度上講,博物館是表現中國優秀教育歷史的重要渠道,可以很好的保護教育遺產,有利于發揚教育文化,是教育發展的成果,促使我國教育行業的進步。不但是建立教育博物館的意義和價值所在,還體現了教育機構的責任所在。另一個角度上講,教育博物館的建設是離不開大家的合作配合。教育行政機關具有獨立的行政執法管理和審批職能,并且可以有效集中各種人力,協調各類資源。
各級各類高等院校都要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博物館發展的主力軍。首先,我國高等院校教育博物館一直以來都是展示不同學校里長期形成的良好優秀教育文化和藝術文物;其次教育博物館還有一種定義,就是指學校教育的一種拓展。學校可以通過建立教育博物館、開展實踐活動等一系列方式,建立一個與以往不同的課程平臺,不僅使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更加豐富多彩,還促進學校的教育。
(二)加強教育遺產的保護和研究
如何提升教育博物館的重要性和規模,最有力的措施就是要對教育文物、遺產和教育歷史進行合理的研究和調查。第一要加強搜集并保護教育文物。在一個博物館里,至關重要的資源和價值體現是對文物的收藏,它是博物館生存的基礎,也是博物館發展進步的動力。因為不同的博物館其大小都有差異性,有些博物館的藏品數量會相對較少。所以,怎樣做好對教育文物進行有效的收藏管理工作迫在眉睫。教育文化資源主要包括指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且并能夠準確地反映某個時期的教育情況的歷史遺跡、教育場地、課堂設施、科技用品及其工具、文化歷史檔案、圖書資料等。對教育文物的總結、調查和保護是當下博物館需要盡快推進的工作。第二,把教育文化的本質內涵充分發揮出來。通過與現代科學信息技術相互作用緊密融合,探索和發展改善了教育文化遺產的宣傳傳播方式,使之更加融入人們生活和社會公眾,對教育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和人們的參觀體驗是有很大幫助的。
(三)教育與博物館產業合作機制的構建
教育博物館本身就是產業融合發展的產物。只有把教育產業與博物館進行互相配合,才是成立教育博物館的有效措施。各地區政府和國家相關部門應深入地開展交流合作,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聚焦自己的優勢,拓展自己的力量,調動自己的資源,實現產學研相互結合,營造一種互利共贏的良性局面。
隨著中國教育改革的推進,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將成為未來博物館教育發展的趨勢和趨勢之一[3]。教育職業技能培養是博物館主要的職能,無論是什么學校都是觀察這個博物館的重要人物。在一般的博物館里,它們之間是有非常密切的聯系的。因此在現在的教育博物館中,無論是教育產業還是博物館都應該讓兩者的文化結合于一個全方位。教育產業可以組織、搜索和研究博物館所有收藏、展出、表演和展示的教育產業內容,并為博物館的宣傳、教育活動及其他學術研究工作者提供服務。博物館在展覽、倉儲管理、以及場館搭建等方面都擁有著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它不但向大家呈現了教育史,還對教育遺產和教育經驗作了一個總結,在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雙方應從教育博物館的規劃、建立、管理整個過程到設計思路、研究方法的每一個步驟進行深入的調查和實施,有利于表現出教育博物館的作用。
(四)利用有效資源加強理論建設
教育博物館的項目建設者在工作中還應積極爭取其他地方有關行政部門的關心幫助和大力支持,整合各有關部門的所有力量,共同努力,圓滿地順利完成。在博物館正式建成后,一方面由于能夠幫助收集讀者得到大量學術資料,為相關研究學術工作者發展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研究者們還希望可以不斷地通過申報與其他科學相關領域研究者的計劃和合作主題,并對其研究做出自己的重大貢獻。教育博物館的創設建立必須一定要同時做到充分運用和完全依賴這兩種社會能力,達到服務社會、研究活動機構與教育博物館的三位一體。
六、結語
博物館的特殊性和社會價值意義就在于它完全能夠充分滿足各個社會團體不同階段和多元化的需要,例如公民欣賞、科普、休閑、對科研工作者進行專門技術和研究。教育博物館并非只是一個收藏品的結合。事實上,它已經可以做到科學、系統地反應當前我國教育的進步和發展歷程,從而向我們揭示當前的教育進步。通過教育博物館,公眾既可以了解和學習知識,堅定或者徹底改變思想,了解我們的現實和歷史之間的聯系,更加全面地接受和了解我們的教育,提高我們的認識。這一調整改進對于教育避免走彎路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張春月. 我國教育博物館的發展概況及其對中國民辦教育博物館建設的啟示[J].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3 (5).
石蘭. 我國教育博物館的現狀及發展研究[J]. 中國民族博覽,2018(10).
李金華. 我國教育博物館發展軌跡及方向探索[J].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20(2).
李軍. 博物館與學校教育——中國博物館百年歷史經驗和發展趨勢[C].中國博物館協會. 中國博物館協會,2014.
作者簡介:葉敏(1967-),男,漢,江蘇蘇州人,蘇州市漢語國際推廣中心(蘇州教育博物館)主任(館長),研究方向為博物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