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宇宙的概念正在業界掀起一場狂熱風潮,關于元宇宙的解讀百家爭鳴,游戲論、本體論、媒介論、經濟論、效率論等等不一而足。在傳媒業的角度下,傳統的傳播受限于時空屬性,對時效性、準確性等有較為嚴格的要求。而在元宇宙中,傳播具備了多維的時空結構,時間上無限、空間上無限,原有的傳播模式被打破,技術革新將改變傳統媒體的舊格局。文章從時空變化、非同質化以及人工智能三個技術角度闡述元宇宙對傳媒業發展的賦能以及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機遇,提出在元宇宙下建構傳媒業新格局的思路,要將傳媒受眾視為話語權主體,指出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并為風險挑戰提出應對的策略和建議,進而指出發揮主流價值觀引導的重要性及以人為本的本質。
關鍵詞:元宇宙;傳媒業;虛擬現實;非同質化貨幣;信息賦權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4-0008-03
一、元宇宙的緣起及其概念
元宇宙一詞來自英文“Metaverse”,其字面意思為“超越(現實宇宙的)宇宙”,又被譯為“超元域”。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科幻小說《雪崩》中,書中描述了一個數字構建的虛擬空間,人們能夠通過設備接入其中,并在這個空間里擁有自己的數字化身,就像在現實世界里交流活動,“在一個由電腦生成的世界里:電腦將這片天地描繪在他的目鏡上,將聲音送入他的耳機中”[1]。作者尼爾·斯蒂芬森筆下平行于現實宇宙運作的開放式數字文化世界,在許多電影、游戲作品中都有體現,如電影《黑客帝國》《阿凡達》《頭號玩家》,游戲《賽博朋克2077》等,這些作品都體現了一種人類對自身超越物理維度的社會化實踐。伴隨著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元宇宙不再只是影視作品中想象的概念,而逐漸照進現實。
2021年被稱作“元宇宙元年”。“元宇宙第一股”羅布樂思在2021年初宣布在納斯達克上市,這引起對元宇宙的廣泛關注。多家互聯網公司緊跟熱點,對元宇宙積極探索。從客觀條件看,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時代背景下,用戶對于精神產品的消費需求量急劇增加,“宅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產業發展到達了臨界,需要新的藍海方向刺激增長。為此,元宇宙作為文藝作品中虛擬世界的優秀實踐,成為最優的選擇。
在互聯網巨頭競相爭逐的背景下,學界和業界也對元宇宙的基本概念有了更為明晰的共識。在哲學視角下,虛實相融是其外顯,時空再構是其內隱,同時具有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的虛擬特征,是現實時空的延伸[2]。互聯網行業中,元宇宙是互聯網的延伸與進化,有諸如“全真互聯網”“虛擬現實互聯網”等稱謂[3]。此外,針對元宇宙有如游戲論、本體論、經濟論、效率論等多種理論構想。這些觀點的百花齊放,一方面反映了元宇宙的潛力,其對各產業領域產生了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元宇宙尚在發展初期,沒有系統化的產品或業務問世,任何行業或個人都無法對其未來形態的發展進行準確的描述。因此,在探究傳媒業的發展之前,有必要解讀與厘清元宇宙的特征。
首先,元宇宙是高度沉浸的世界。麥克盧漢認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媒介是我們肢體與器官向不同領域的延伸,可以提供轉換事物的新視覺和新知覺。作為現實與虛擬共建的綜合環境,人的感官拓展將獲得多維度的提升。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感知混合,能夠讓用戶進入高沉浸的真假難辨的環境中,對人的大腦進行延伸。
其次,時空是能夠拓展的。在時間維度上,數字化虛擬感知將改變人對時間的認知。對特定事物的關注度提高,對周圍關注度的下降,將會導致時間感發生變化。在元宇宙中的高度沉浸下,人能夠通過直覺把握時間中的意識與存在。在空間維度上,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邊界變得模糊,不再是以客觀世界的方向、方位為基準,而是以人自身為中心,通過自身的交互向外無限延展,不再被空間規定拘束。人可以在不同空間穿行,同時進行多種活動。
最后,元宇宙的最終目的在于現實與虛擬的融合。通過數字孿生,用戶可以數字化身在虛擬世界中存在,通過數字化身進行具身傳播。隨著人的認知逐步進化,最終將實現虛實共生,現實的人類和他們的數字孿生體,將形成新的社會關系與情感連接,虛擬與現實交織融合。
二、元宇宙技術賦能傳媒業發展
(一)時空觀變化帶來業務創新
傳統媒體的新聞注重時效性,并且是基于事實的。在元宇宙中,由于其空間是無限的,沒有與現實對應的地址,內容性重于其事實性;時間是無限的,可以反復重放,在過去發生的事件,能在未來反復經歷。在元宇宙中,傳統媒體時空觀的認知升級會導致業務技術迎來突破與變革。
BBC在2016年上架了一部虛擬現實作品,將用戶置身于1916年愛爾蘭的戰火街頭,這部紀錄片帶來的沉浸感遠勝于傳統的影視作品,這就是元宇宙技術用于媒體業務的一個雛形。基于數字孿生、擴展現實等技術,可以將現實場景虛擬化,虛擬場景真實化。在虛實相融的技術背景下,將對傳統媒體產生顛覆式創新。
以轉播天安門升國旗為例,可以有不同的元宇宙實踐。一是基于虛擬現實技術,在虛擬世界中建造天安門,并1∶1復制真實的升國旗過程,用戶通過自己的數字化身“親臨現場”。二是基于增強現實技術,先在實地現場采集信息,在要轉播的另一處現實空間中虛擬造景,在真實空間中將現場的過程具現出來。這些實踐都突破了傳統的通過攝像機錄制、屏幕放送的直播形式,打破了傳統業務的時空思維格局,為業務增長提供了新思路。
(二)非同質化賦予媒體新的價值
在當今互聯網媒體日益增長的背景下,用戶生產內容已經成為網絡信息傳播的主流,內容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可能是同一人。新媒體對個體賦權、對算法賦權,導致海量信息裂變式釋放,大量良莠不齊的同質化內容鋪天蓋地地傳播。除了傳統的版權、篡改等爭議性問題,如何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成為一個新問題。
元宇宙的基礎設施之一——NFT(非同質化代幣),可以有效可靠地標記信息的價值。在元宇宙中,NFT用于解決身份認證和數字所有權確認的問題。NFT本質上是一種加密貨幣,具有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的特質。與比特幣等其他加密貨幣相比,具有非同質化的特性,其他的加密貨幣都是同質化的,即相同數量的加密貨幣的價值是相同的,而NFT的價值由其消費者決定。作為生產者的用戶,可以基于自己的數字資產創造 NFT,有價值的NFT會吸引用戶競標,低價值的NFT則無人問津[4]。52CD1133-644B-4513-B0ED-64FF351DDC50
對于媒體來說,信息本身就是一種有價值的數字資產。現如今,許多傳統媒體都陷入了廣告收入減少的困境。應該意識到,傳媒業資產的價值中最重要的就是長期運轉的積累的內容創作,如媒體機構重大事件新聞報道的文章、圖片、視頻等資源,這些信息的所有權都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和稀缺性。若將每一篇文章、音視頻NFT化,并賣給需要的買家,會產生可觀的收益。
(三)人工智能刺激產業增長
傳統媒體的受眾或生產者的個體都是自然人,在同一時空下,其基數是有限的,也是產業增長的上限。而作為元宇宙基礎設施之一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夠為傳媒產業提供增長機遇。
人工智能提高采編發效率。現今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機器生產內容,通過輸入海量樣本,訓練出能夠快速加工整合信息的模型。這種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在發生新聞事件的第一時間采集現場信息,迅速轉化為文章或視頻報道,通過媒介平臺推送給各個用戶。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能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信息生產者的角色。
人工智能的數字化身會創造新的用戶體驗。元宇宙中的數字化身,一般是用戶用來接入元宇宙的方式。元宇宙中,化身之間的互相交流、信息傳播,對現實的用戶是透明的。因此,只存在于虛擬世界中的虛擬數字人,對用戶體驗來說,是難辨真假的。在2021年第二屆中國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大會省級廣電創新運營峰會上,北京廣播電視臺發布了首個廣播智能數字人“時間小妮”。在現場演示時,現實的主播春妮與虛擬主播“小妮”同時出現在大眾眼前。從元宇宙意義上來說,“小妮”不是主播春妮的數字化身,而已經是一個獨立的虛擬數字人。對于傳媒業來說,讓虛擬數字人參與傳播,不僅本身具有話題性,也是在元宇宙生態下創造新的產業增長。
三、元宇宙視域下構建傳媒業的新格局
(一)要將傳媒受眾視為話語權主體
在《理解媒介》中,麥克盧漢認為,人的任何延伸都可以看成是“自我截除”。人體無法探查或避免刺激的根源時,就訴諸自我截除的力量或策略。身體受到超強壓力刺激時,中樞神經系統就截除或隔離使人不舒服的感官、感覺或機能,以保護自己[5]。
作為一種嶄新的媒介,元宇宙在革新人們的社交方式的時候,可能也會將傳媒受眾馴化為新式“容器人”,“自我截除”在現實社會里的社交能力,進而陷入孤獨的境地。
“容器人”首次在《現代人的信息行為》一書中被提出,作者中野收用其描繪成長于媒介時代的年輕人的形象,其含義為在包括電視、網絡等在內的大眾傳媒環境下,用戶在這些媒介單向的信息攝入下受到影響,內心世界會逐漸成為封閉的容器,他們之間的交流接觸都只是容器的碰撞。
在元宇宙的數字化生態下,虛擬空間的社會關系與物理空間的實際距離會產生脫節,導致情感聯結逐漸減弱,長此以往,人之間的關系會逐漸疏離。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的用戶可能會成為新型“容器人”。為應對此類風險,需要考慮傳媒受眾的話語權主體性,主流話語應該由自上而下的傳媒業話語與自下而上的受眾話語同時構建。以元宇宙為媒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體,構建以人為本的傳媒業新格局。
(二)傳媒業新格局下法律風險的應對策略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元宇宙亦然。元宇宙方興未艾,各種相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備,存在法律風險。構建傳媒業的新格局,需要把握一些基本原則[6],以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
傳統媒體行業經常面臨知識產權與肖像權等的問題,在現實有法律作為依據。然而在元宇宙的媒體傳播過程中,若不加監管,個體的數字信息也面臨著泄露的風險。傳媒業在元宇宙中構建時,就應考慮溯源與認證的問題,基于NFT技術對數字化信息進行標記,從源頭上保證知識產權與數字肖像權的安全。
由于元宇宙是新媒體,在初期很有可能面臨不良內容傳播的局面,正如早期互聯網的生態環境。對此,需要主流媒體發揮作用,對不良內容進行區分與篩選,在主流輿論上進行引導,防止因不良信息形成錯誤的價值觀。
(三)元宇宙信息賦權要發揮主流價值的引導作用
元宇宙的愿景是創造虛實相融的生態環境,而非脫離現實的虛擬世界。元宇宙的信息賦權,這個“權”包括權利和權力。在元宇宙中,每個人都有傳播的權利,通過元宇宙交流表達的能力是相同的。然而,由于使用者受不同文化、制度、政治、資本等諸多因素影響,所賦予的權力會有不同的差別,即使所有媒體都能自由通過元宇宙傳播,但也和傳統媒體一樣,需要受監管和控制,監管和控制的對象主要就是在元宇宙中傳播的信息。
在元宇宙中傳播的信息主要有四個來源,分別是來自現實的信息、人類在元宇宙中交互產生的信息、專業媒體生產的信息以及智能算法生產的信息。隨著元宇宙實踐的不斷增多,個體會愈加依賴媒介。如果任由這些信息傳播,將會難以避免地出現混亂無序的狀態,使市場化占據重心,失去價值導向與思想內涵,最終給人類文化整體帶來多方面的損失。主流媒體有多年的媒體融合發展經驗,可以針對這些問題展開積極有效的治理和引導。在現實信息和專業媒體信息方面,主流媒體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模式和豐富的經驗。而對于人類產生的交互信息,主流媒體的信息因元宇宙具備無所不在的跨時空特征,可以對人們的言行進行有效的引導和規范。智能算法運行的過程是一個黑箱,無法究其原理,但仍可以在數據源頭對其進行主流價值導向的駕馭,防止被智能算法壟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在元宇宙信息賦權的新格局下,主流媒體更要有責任擔當,積極發揮主流價值觀引導的決定性作用,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元宇宙發展的命運共同體中受益。
四、結語
“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無論元宇宙的時代距離現在還有多遠,人始終是媒介的尺度,是媒介發展過程中不變的中心點。要看到元宇宙下傳媒產業和行業的發展本質是對個體的賦權,是強化人主體地位的過程,讓人們都能展示自己的價值和個性,傳播自己的觀點。
是否以人為本,也是區分未來傳播是否有價值的關鍵。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同時要堅持主流價值導向,讓元宇宙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參考文獻:
[1] [美]尼爾·斯蒂芬森.雪崩[M].郭澤,譯.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9:22,17.
[2] 向安玲,陶煒,沈陽.元宇宙本體論:時空美學下的虛擬影像世界[J].電影藝術,2022(2):42-49.
[3] 譚天.用戶·算法·元宇宙:互聯網的三次傳播革命[J].新聞愛好者,2022(1):22-25.
[4] 郭全中. NFT及其未來[J].新聞愛好者,2021(11):36-40.
[5]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11:58.
[6] 鄭滿寧.元宇宙視域下的新聞產品:社會動因、實踐模式和理念變革[J].中國編輯,2022(2):76-81.
作者簡介 洪丹妮,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媒體。52CD1133-644B-4513-B0ED-64FF351DDC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