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人都是記者”的新媒體時代,新聞信息的傳播主體已經多元化,但權威性和公信力都很強的傳統主流媒體依然可以在調查性報道等深度報道的采制方面大有作為,在激烈的傳媒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文章認為,面對新媒體語境下大量碎片化信息的沖擊,主流媒體的調查性報道必須在差異化競爭中努力探尋制勝之道。其突破口和創新點應該聚集在以下幾個方面,即把握題材的選擇與報道內容的取舍,注重采訪的深入與實質問題的剖析,追求權威的闡述與傳播平臺的拓展。
關鍵詞:新媒體語境;調查性報道;題材選擇;問題剖析;傳播平臺拓展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4-0143-03
在新媒體語境下,雖然短小精悍的碎片化報道有利于人們的移動端閱讀,但它們傳播的大多數是淺層次信息。而篇幅較長、具有深度的調查性報道既可以反映事件變化的全貌,交代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結果,還能夠通過情節展示和細節刻畫增強報道的故事性,吸引更多的人閱讀。筆者認為,在融合傳播過程中,傳統主流媒體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采編力量強大的固有優勢,把調查性報道做好做透做出特色,通過對重大新聞和社會熱點事件的權威解讀,牢牢把握住新聞傳播和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一、把握題材的選擇與報道內容的取舍
調查性報道誕生于19世紀末的美國,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后,逐漸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調查性報道。它是“一種從公共利益出發,通過相對獨立的采訪,揭露政府、公共機構以及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索解決方法的深度報道方式”[1]。調查性報道的題材選擇應該重點指向社會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通過報道來有效引導輿論。
面對重大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主流媒體要及時推出調查性報道,一是能夠保障公眾的知情權,掌握報道的主導權;二是以民生視角設置報道議程,可以有效化解輿論壓力;三是能夠激發公眾的理性反思,推動社會進步[2]。在信息巨量和價值觀多元的新媒體語境下,每當有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許多自媒體會紛紛通過蹭熱點賺流量,發表大量缺少事實根據的情緒化報道,這會嚴重誤導公眾。對此,主流媒體的調查性報道就能夠主動承擔起明辨是非、還原真相、澄清謬誤、正確引導輿論的重任。
筆者在采編實踐中得出的經驗是,記者在選擇調查性報道的題材時要把握好幾點:一是在社會上有重大影響的新聞事件,雖然眾多媒體都會報道這類事件,但越是重大的新聞事件,其發生的原因越加復雜,越是需要記者深度挖掘;二是涉及民生的題材,有些看起來只是老百姓身邊發生的平常事,但如果涉及的人多,并且群眾有強烈的訴求,記者也應該去做調查性報道,解決相關問題。
隨著國家“二孩”和“三孩”政策的先后出臺,孕婦臨產時去哪里尋找月嫂一時成了大家關心的熱點問題。在紹興市柯橋區,一邊是一嫂難求,一邊是月嫂的規模日益縮減,對此,筆者進行了深入的采訪。據調查,柯橋的月嫂大多來自本地的南部山區,規模為400人左右,她們在當下面臨的境遇主要是行業的迭代與升級。筆者曾專門到紹興市婦保院產科門診進行隨機采訪,接受采訪的20名前來產檢的女性中,有半數以上準備找月嫂,其中有六成的準媽媽直言“最好是40多歲的本地月嫂”。柯橋愛麗嬰母嬰護理中心負責人劉營營說:“柯橋本地月嫂在生活習慣和語言交流方面與柯橋寶媽高度吻合,容易拉近與寶媽的距離,并彼此交上朋友。”
經調查,柯橋本地月嫂的月薪最低也在7000元以上,平均月薪高達萬元。80后與90后逐漸成為母嬰護理市場中的消費主體,她們非常重視科學關愛母嬰的健康,已不再滿足家里大人的經驗看護,更青睞具有專業呵護能力的月嫂,而愿意花高價聘請專業月嫂也就成了常態。
2019年1月22日,《柯橋日報》第四版刊發《柯橋月嫂為何漸行漸遠?》這篇調查性報道后,紹興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參照國家標準委已發布并實施的《家政服務母嬰生活護理服務質量規范》和《家政服務機構等級劃分及評定》兩項國標,制訂了《紹興市母嬰護理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設置了孕產婦護理、嬰兒生活護理、嬰兒專業護理以及意外傷害處置四個模塊,規定了一個好月嫂應該具備的專業技能。月嫂不但成了柯橋當地人茶余飯后的熱門話題,柯橋的農村鎮街還把培訓月嫂當成了促進婦女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之一。柯橋區稽東鎮婦聯為了打造稽東月嫂品牌,專門把月嫂培訓列入一鎮一品工程,并成立稽東月嫂協會,舉辦稽東月嫂人才招聘會。
記者要做好調查性報道,除了要把握好題材的選擇外,還要注重內容的選擇。內容是調查性報道的核心,只有把內容挖深挖透,才能把事件的來龍去脈說清楚。研究發現,公眾愿意集中精力閱讀新聞作品的時間越長,對調查性報道的接觸意愿越強,對調查性報道的認同度就越高[3]。關注度高的調查性報道,能夠促使公眾轉變觀點,反思現實,同時也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從而有利于解決問題。
二、注重采訪的深入與實質問題的剖析
記者要作出影響大的調查性報道,就必須注重采訪的深入與實質問題的剖析,這需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增強腳力,就是要不怕苦和累,堅持周密細致的調查采訪,掌握第一手材料;增強眼力,就是要多觀察新聞現場,多采訪當事人和目擊者,不道聽途說,善于發現常人難以發現的東西;增強腦力,就是要勤于思考,在分析大量采訪素材的基礎上找出帶有規律性的本質內容;增強筆力,就是要會落筆成文,通過講述真實的新聞故事,把調查性報道做得人人都喜歡看。
2021年4月,紹興市柯橋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在走訪調查時發現,位于柯橋區湖塘街道楊紹公路旁的姚家山山腳有一處比足球場還大的垃圾堆放點,巨量的垃圾正肆無忌憚地吞噬著附近的山林。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里堆出一座近8000立方米的垃圾山竟然是當地基層政府部門默許的。對此,記者決定通過深入采訪調查事情的來龍去脈。
當記者來到垃圾山腳下時,發現這里堆放的垃圾多種多樣,既有瓦礫、磚塊、水泥塊等建筑垃圾;也有碎玻璃、廢塑料、布條條等工業垃圾;還有其他生活垃圾。雖然4月的天氣還不是很熱,但空氣中就已經彌漫著難聞的氣味。附近的村民對這座不斷堆高的垃圾山意見很大,因為垃圾嚴重污染了周邊環境,危及農作物生長,對群眾的健康也構成威脅。
為了剖析這個問題,尋找解決途徑,記者走訪了柯橋區湖塘街道辦事處,街道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這個垃圾臨時堆放點存在的前因后果。他們表示這塊地是臨時租用的,只允許暫時堆積一下建筑垃圾,但時間長了后,也有人到這里來偷倒工業垃圾,從而導致這里的各種垃圾日益增多。當一篇題為《近8000立方米的垃圾藏在湖塘村山體邊 (引題)堆積如山的大型垃圾場誰來為它“買單” (主題)》的調查性報道于2021年4月21日在《柯橋日報》第四版刊發后,有關部門就立即行動,出臺整治方案。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檢察院給柯橋區湖塘街道辦事處送達了一份《檢察建議書》,要求其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能。經過多方努力,問題最終得到了妥善解決。
調查性報道要求記者講述新聞背后的故事,新聞要素也必須齊全,同樣要遵守新聞傳播規律。與消息類報道相比,調查性報道的新聞價值更多地體現在記者對新聞事件的深度剖析上。采編實踐證明,能產生重大影響的調查性報道,通常都是由記者深入挖掘、分析、透視客觀事實來完成的[4]。在如今的一些電視調查性報道中,出現了一種復線式敘事結構,就是對畫面進行平行蒙太奇敘事或者交叉蒙太奇敘事。這種用兩條線索相互交織的形式進行敘事,能夠通過善與惡、美與丑、黑與白的二元對比,突出調查性報道的矛盾性和沖突性,加深受眾對報道的印象。
要使調查性報道有很強的可讀性、可聽性和可看性,記者在安排結構時既要注重情節和細節,也可以設置懸念,用文學手法講述真實的故事。作為深度報道,記者在采制調查性報道時要善于由點到面、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通過對事實的層層挖掘和對實質問題的理性剖析,向公眾提供更多深層次信息,同時給他們教育和啟示。
三、追求權威的闡述與傳播平臺的拓展
雖然所有新聞報道都需要記者深入調查,但調查性報道與其他新聞報道體裁相比,調查性報道在采編實踐中有自身獨特的要求,無論是素材的收集、內容的取舍、框架的布局,還是文稿的撰寫,都比消息類報道的難度要大。調查性報道這種體裁最早出現于美國,隨著我國主流媒體廣泛采用這種體裁,受眾對其的認同度也在不斷提高。為了應對新媒體的大量碎片化報道,記者在采制調查性報道時更要注重用事實說話,更需要有樸實的文風。主流媒體的調查性報道要突出詳盡敘述事實真相的寫作特點,文稿要有故事性和可讀性。調查性報道的話語體系除了應該有敘述、描寫和議論外,還必須有記者對現實問題的批判性解讀和權威的闡述。調查性報道要增強吸引力,提升話題關注度,就必須增強思辨色彩,也就是在述的基礎上也可以適當地評,或者述與評有機結合。
記者在完成調查性報道的采訪后,在成稿過程中會出現材料排列的順序問題。通常來說,序列是按照時間、地點或者敘事的邏輯順序進行連接的系列。法國敘事學家克洛德·布雷蒙認為,敘事也跟句子一樣,有簡單句和復合句的基本序列。基本序列主要有三種功能:一是發生變化的人、物和事情出現;二是主人公采取行動;三是完成行動,達到目的[5]。許多調查性報道基本上都是按照此類基本序列模式展開敘事和謀篇布局的,即首先是問題或熱點的出現,接著是記者采訪調查,進而披露事實真相,最后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隨著鄉村旅游熱的出現,紹興市柯橋區把發展鄉村民宿當作鄉村振興和提高農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各地為了創新營銷手段,紛紛施展出各種看家本領。然而,柯橋區的民宿市場存在著明顯的冷熱不均現象,有的地方一房難求,有的地方門可羅雀,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筆者對此進行了調查,首先到省級金宿若耶山居采訪,剛好碰上當天的第四波客人,工作人員對記者說:“31個房間,天天‘接單’,工作日和周末一樣火爆,不提前半個月,房間根本訂不上。”他們還同時推出私人定制的平水周邊游路線,因此人氣很旺。而位于柯巖風景區內的魯鎮客棧等主題民宿在周末也基本滿房。經調查發現,柯橋區民宿入住率冷熱不一的原因主要是地理位置及與旅游景點的關聯度,光有手法單一的營銷熱度是不夠的。
為了對柯橋區的民宿冷熱不均現象進行權威闡述,筆者專門采訪了浙江工業大學教授、浙江省旅游集團外部董事梁雪松,他說:“民宿項目井噴式增長的同時,整體發展呈現出粗放特征,同質化競爭、經營結構和銷售渠道單一、缺失專業的民宿運營人才依然是行業面臨的問題。”從柯橋區目前的民宿發展現狀來看,許多倉促進場、盲目跟風的民宿重模仿、輕創意,主題不突出,特色不明顯,有文化內涵的民俗屈指可數,改變不了千篇一律、趨之若鶩的毛病。重復模仿還會造成資源浪費,涉及水資源、環境容量、可持續發展以及交通問題等。2020年8月19日,《柯橋日報》的第六版刊發《鄉村民宿緣何叫好不叫座?僅有情懷是不夠的!》這篇調查性報道后,其在社會上引起了比較強的反響,柯橋區有關部門也對當地一窩蜂式發展鄉村民宿進行了正確引導和規范。
新媒體語境下,公眾對重大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的關注度在不斷提高,并且介入的速度往往比傳統主流媒體要快得多。對此,主流媒體的競爭重點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對事實的深度挖掘,在于對事件和熱點的權威解讀。新媒體語境下,多渠道的融合傳播為調查性報道拓展了平臺,同時也為調查性報道的轉型創新帶了機遇。調查性報道可以改變單一的文字形態,運用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H5互動的多媒體手段,增強可讀性和互動性,在擴大傳播范圍的同時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新媒體語境下的融合傳播和跨屏閱讀,為調查性報道的多平臺發布創造了條件。主流媒體要根據不同載體的傳播特征,采用相應的技術手段,對可以多渠道傳播的調查性報道實行量身定制,通過多樣化和多媒體傳播,進一步擴大調查性報道的影響力[6]。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為傳統主流媒體的調查性報道提供了全新的傳播空間。隨著數據新聞、交互新聞、沉浸式新聞、算法報道等形態的不斷出現,調查性報道在介入社會熱點問題解讀方面和開展輿論監督方面更是體現出了獨有的傳播優勢。
四、結語
新媒體語境下,主流媒體的調查性報道不但是與碎片化信息進行差異化競爭的有效手段,還可以起到應對自媒體虛假信息泛濫、向人們還原事實真相等作用。當下,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調查性報道,既要在采制時創新手段,又要在傳播時有全媒體意識。對于社會關注度高的報道,要實行多平臺多渠道傳播,以發揮最大的傳播效應,獲取最好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匡蓉.融媒體時代調查性報道的嬗變及對策[J].中國報業,2018(24):19-21.
[2] 劉揚.融媒時代調查性報道的責任守望[J].傳媒,2019(21):94-96.
[3] 湯春燕.公眾對調查性報道的認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0(1):46-53.
[4] 孫愈中.電視調查性報道采制著力點探索[J].當代電視,2017(7):72-73.
[5] 段勃.調查性報道的敘事學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92-97.
[6] 王俊榮.網絡時代調查性報道的困境與發展[J].當代傳播,2015(6):98-100.
作者簡介?酈曼麗,本科,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聞采訪與融合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