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力波 楊眉敏 孫可哿



摘要 在構建環境多元共治體系背景下,系統研究公眾環境關注度對企業和地方政府環境治理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為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環境治理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該研究構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公眾之間的博弈模型,分析公眾環境關注度對企業環保行為和地方政府環境治理行為的影響,并利用2011—2019年的百度霧霾搜索指數分析公眾環境關注度對企業環保技術投入和政府環境規制強度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公眾環境關注度通過兩種渠道對環境治理產生積極影響:一方面,公眾環境關注度通過降低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抑制地方政府與企業的合謀行為,促進地方政府提高環境規制強度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最終激勵企業進行環保治理投資;另一方面,公眾環境關注度提升市場對綠色產品和環保治理企業投資需求,促進環保治理企業規模擴張,最終帶來環境質量提升。理論實證結果都表明公眾環境關注度有效發揮了非正式環境規制的約束作用,激勵污染企業環保轉型的同時有效督促地方政府嚴格執行環境規制。中央政府應重視公眾的環境不滿意度;建立和推行環境標志制度,滿足公眾綠色商品需求;優化公眾環境參與途徑,將公眾環境關注度轉變為公眾環境參與。還應根據各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對公眾環境參與的異質性反應來制定差異化引導和激勵機制,形成更為有效的政府、企業、公眾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結構,改善環境治理效果。
關鍵詞 環境治理;公眾環境關注度;百度搜索指數;股指超額收益率;博弈模型
中圖分類號 F224;F20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2104(2022)02-0001-14?? DOI:10.12062/cpre.20210625
在環境治理中引入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作為政府環境管制型環境治理模式的補充已逐漸成為歐美國家的主流選擇。中國2015年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也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公眾獲取環境信息、參與環境保護的制度,確認了公眾監督環境保護的角色,同年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正式提出了構建“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所以中國正在逐漸形成以政府監督企業為主導,公眾參與為輔的環境多元共治治理模式。在環境污染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的背景下,通過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將公眾環境訴求轉化為公眾參與環境污染治理,把公眾的環境關注轉變為公眾的行動是政府治理環境污染的新方向[1]。為解決公眾參與不足的問題,近年來政府開始有意識地加強環境信息披露和引導公眾合理合法地表達其環境訴求。2015年出臺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和2019年1月1日正式執行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生態環境部令第4號)都明確了公眾可以通過信函、傳真、電子郵件等傳統渠道表達自己的環境訴求。隨著互聯網發展,政府又擴展了公眾參與的新渠道,公眾可以使用微信、微博、電話參與環境保護,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了公眾參與不足問題。近年來公眾環境關注度呈逐年遞增趨勢,那公眾環境關注度程度是否以及如何影響企業和政府的環保行為呢?系統研究公眾環境關注度對企業和政府環保治理的影響,對中國構建有效的環保多元共治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和現實意義。
基于此,該研究構建環保博弈模型分析了公眾環境關注度對企業和當地政府環境治理的影響。實證上先采用2011—2019年百度霧霾搜索指數構造了衡量公眾環境關注度的指標,并展開了合理性檢驗,接下來實證分析公眾環境關注度對污染企業和當地政府環境治理投資的影響。
1 文獻綜述
在中國一般中央政府制定環境政策,地方政府負責執行環境政策,企業是污染的排放者,所以在環境治理博弈文獻中常見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博弈互動。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中央越來越重視公眾滿意度目標,開始積極鼓勵和引導公眾合理合法地表達其環境訴求,避免發生重大環境污染或環境集體性事件引發公眾嚴重不滿意[2]。陳釗等[3]理論上證明隨著公眾公共品偏好的增加和民意傳達機制的不斷完善,中央政府選擇最大化公眾滿意度替代經濟增長作為其目標函數,更能激勵地方政府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聶輝華等[4]推導出公眾對生產事故的容忍程度高低會影響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政策約束。彭文斌等[5]發現公眾環境參與成本高低對污染產業轉移策略產生明顯影響。可見公眾在環境治理博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公眾環保訴求理論上影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環保策略選擇。現實中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途徑依各國政治體制、法律和習俗而異,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四種影響渠道。
其一,環保熱衷人士組建環境保護非政府組織(EN? GO),抱團向政府表達環保利益訴求。在中國雖然生態環境部要求各地方環保機構依法有序引導ENGO 參與環保監督[6],但ENGO 發展仍面臨難以注冊、資金不足、體制障礙和專業化程度低的現狀[7],在污染治理中發揮作用仍有限。其二,公眾直接與污染企業談判或通過環境司法解決污染糾紛。按照科斯定理,公眾可以直接與污染企業展開博弈[8],但在中國公眾直接同企業展開博弈時一般處于弱勢地位。當與企業協商不成時,公眾還可以選擇到環境法庭投訴污染企業。Zhang 等[9]研究發現中國環境法庭的成立顯著增加了上市公司的環境投資,但主要影響機制是環境法庭減輕了地方政府的干預而非公眾環保投訴。當公眾重視環境健康和環保支付意愿比較高時,公眾可以選擇搬家,但中國戶籍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自由流動,公眾只能在一定范圍內針對環境質量情況做出“用腳投票”的選擇。這些對環境污染治理的影響也非常有限。其三,公眾通過信訪、微博、隨手拍等公開渠道向上級政府提供污染信息表達環保訴求。環境保護一般被視為政府職責,所以公眾向政府求助或施壓表達自身的環境訴求是公眾參與環保的常規途徑。鄭思齊等[10]發現公眾訴求通過官員績效考核體制對地方政府的環境治理投入產生積極的影響。公眾環境投訴越多的地區,當地政府對企業的排污征收費征收力度越高,環境規制執行越嚴格[11]。但李永友等[12]認為公眾環境投訴并未促使地方政府嚴格環保執法,因為公眾參與的環境治理效果還和當地政府的環保行為密切相關[13]。又因當地政府的環保行為和本地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公眾環境訴求對地方政府的環境治理效果存在門檻效應[14]。其四,公眾通過商品市場的購買和資本市場的投資選擇行為影響污染企業的收益及其環境保護行為。商品市場上同質產品間價格競爭非常激烈,給產品貼上綠色標簽被企業視為提高價格競爭力的關鍵[15]。隨著公眾環境偏好增加,環保產品更具價格競爭力,企業有激勵加大環保投資滿足公眾綠色產品需求。資本市場上公眾“用錢投票”對環境友好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對環境不友好的企業實施“市場懲罰”[16-18]。王宇哲等[19]發現公眾環境關注度越高,空氣污染治理類企業股票收益率越高。隨著公眾環境偏好的增加,更多散戶投資者偏向環境友好類型股票,短期影響企業收益率,長期影響產業結構[20]。B79FB50D-B1A7-4AAA-97CD-A71890E3B524
以往文獻中公眾環境參與大多使用環境信訪次數、來信總數、人大建議數、政協提案數等官方統計數據[14,21],但環境信訪效率低、成本高、代價大,公眾難以通過環境信訪的渠道實現環境治理中的全面參與[22]。隨著互聯網發展,當網民使用搜索引擎關注環境信息時,公眾對環境的關注被直接顯示出來,所以網絡關鍵詞 搜索量可用于衡量公眾環境關注度。又因為公眾環境關注具有協調環保行動一致性的作用,所以網絡關鍵詞 搜索量度量的公眾環境關注度可用于衡量一般性質的公眾環境參與。隨著網絡信息可獲得性的增強,近年來搜索指數在學術上被廣泛使用[17,23-24]。鄭思齊等[10]利用 Google? Trends“環境污染”關鍵詞 搜索頻次度量了公眾環境關注度,發現公眾環境關注度可以有效推動地方環境治理;王宇哲等[19]采用百度“霧霾”關鍵詞 日度搜索量衡量公眾環境關注度對股指收益率的影響;Guo 等[20]使用百度“環境污染”“霧霾”“環境治理”指數度量投資者關注度,用于分析環境政策對污染企業股票收益的影響。
以上文獻大多僅研究公眾環境參與對環境治理的單一影響機制,鮮有研究從公眾-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多元博弈角度全面分析公眾環境關注度對環保治理的多重影響機制。在中國當前體制環境下,公眾環境關注度既可通過中央政府的公眾滿意度目標影響企業和地方政府的環保選擇,也可通過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影響企業環保治理投資決策。因此該研究從理論和實證上系統分析公眾環境關注度對企業和當地政府環境治理的影響。與
現有文獻相比,該研究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邊際貢獻:
①理論部分,在聶輝華等[4]提出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三方博弈模型基礎上,延伸分析了公眾環境關注度對企業和地方政府博弈均衡解的影響;②在理論模型中擴展了商品市場部分,引入了綠色產品和普通產品用于分析公眾對企業的直接影響;③使用百度“霧霾”搜索指數度量公眾環境關注度用于衡量公眾一般性質的環境參與,并對其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了驗證;④實證發現目前中國企業自主加大環保投資的比例很低,公眾環境關注度能激勵其增加環保投資;⑤探討了公眾環境關注度對地方政府環保治理投資的非線性特征。該研究的結論有利于政策制定者更好理解公眾環境參與在環境治理中的推動作用。
2 博弈模型
在聶輝華等[4]構建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博弈模型基礎上,作者擴展分析了公眾環境關注度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博弈均衡解的影響,進而分析其對企業和地方政府環保投資行為的影響。近年來中央政府除了經濟增長愈發重視公眾滿意度[25],已推出環境信訪制度、要求企業向公眾披露排污信息[26-27]和增加公眾投訴渠道等。受制于資源有限,地方政府會優先執行一些可以被上級有效觀察到結果的政策,如發展經濟,因此它具有與本地區內企業合謀收取租金發展經濟的激勵。隨著公眾環境關注度提高,人們喜愛藍天白云,對環境污染容忍度低,所以公眾環境參與程度增加。公眾環境參與前后環保博弈關系如圖1所示,左邊表示公眾環境參與前,環保博弈主要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展開,右邊表示隨著公眾環境參與程度的增加,公眾環境參與對環保博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公眾通過中央政府重視公眾滿意度目標,影響地方政府執行環境規制的合規程度和企業的環境治理投資[6],而且作為污染受害者的公眾有獲取污染第一手信息的優勢,隨著公眾環境關注度的增加,有潛力為環境治理提供關鍵信息緩解環境監管中的信息不對稱,此為公眾環境參與發揮作用的間接機制,如圖1中路徑①所示;其二,公眾在商品市場上購買綠色產品或在資本市場上投資環保治理類企業影響企業的環保投資選擇,此為公眾環境參與發揮作用的直接機制,如圖1中路徑②所示。
2.1 博弈主體及效用函數
2.1.1 博弈主體
企業是污染排放者,基于利潤最大化選擇生產技術的類型和產量。它可以選擇兩種生產技術:①高標準環保投資的清潔生產技術,記為 H技術;②低標準環保投資的污染生產技術,記為L技術。兩種技術分別對應高成本cH和低成本cL。為簡便起見,假設H技術不會造成環境污染事故,L技術會以一定概率引發環境污染或環保事故,并全部被公眾投訴,即環境污染或環保事故發生概率等于公眾環境投訴概率,記為ρ,放松這一假設并不影響分析結果。企業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確定產量,記為q 。假設商品市場為完全競爭性市場,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企業采用清潔技術時生產綠色產品,價格為pg;采用污染技術時生產普通商品,價格為p,并需向地方政府提供賄賂金 T。假設企業的信息租金為cH( q) - cL (q),并將 β 份額的信息租金賄賂給政府,即T = β [ cH( q) - cL (q) ]。
博弈模型采用經典的委托代理框架。地方政府作為代理人,負責監督和控制企業排污量。地方政府官員以最大化自身福利為目標,權衡考慮經濟增長帶來的正收益和環境污染事故懲罰帶來的負影響,策略集為{嚴格執行環境規制;不嚴格執行環境規制},進而影響企業的利潤和生產技術選擇。該研究假設地方政府和地區內企業間信息對稱,且存在合謀的道德風險,地方政府保留效用為0。地方政府選擇不嚴格執行環境規制時,允許本地企業采用 L技術生產,它會收到企業的利益輸送 T,輸送形式包括企業給當地政府創造更多稅收,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或是直接的金錢賄賂。為分析方便,假設僅存在一個地方政府,不考慮地方政府間的政策互動。中央政府是委托人,面臨著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之間的權衡取舍[4]。中央對企業的銷售收入進行征稅t,在現實中體現為各種稅收(包含環保稅)和費用等,獲得稅收后,給予地方政府的稅收分成比例為γ。中央也非常重視公眾滿意度,并完全承受環境污染帶來的公眾抱怨和不良的社會影響。當選擇監督時,中央政府需確定對當地政府不嚴格執行環境規制的懲罰力度Fl,懲罰手段包括經濟處罰、停職,甚至是罷免;以及對污染企業的懲罰力度FA,懲罰手段包括經濟處罰、強制關停,甚至是刑事責任;并需承擔監督成本 C 。通過相應法規政策的制定,中央政府影響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效用和策略選擇。B79FB50D-B1A7-4AAA-97CD-A71890E3B524
公眾滿意度和公眾環境偏好有關,公眾環境關注度是公眾環境偏好的外在體現,記為α。借鑒聶輝華等[4],假設中央政府處理公眾抱怨和消除不良社會影響的社會穩定成本等于公眾環境關注度和企業產量的乘積,記為αq,這表示社會穩定成本和公眾環境關注度與企業產量正相關。公眾環境關注度越高,其對污染排放的容忍程度越低,同樣產量情況下公眾環境投訴會增加;當公眾環境關注度一定時,企業產量越高,遭到公眾環保投訴的概率也會增加。這里隱含假設了單位處理成本為1,放寬這個假設并不影響分析結果。為了滿足公眾對優良環境質量的需求,假設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懲罰額度Fl和 FA 都隨著α單調增加,即> 0,>0。如上文所說,公眾環境參與對地方政府和企業的作用機制主要有兩方面:其一,公眾環境關注度會通過中央政府重視公眾滿意度目標,影響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決策,以及環保投訴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中央地方政府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中央政府的監督成本,即<0,<0。為簡化討論,該研究假設α和ρ不受政府和企業選擇的影響;其二,隨著環境關注度α增加,在商品市場上公眾相比普通商品更偏愛綠色商品,愿意為綠色商品支付更高價格,即pg> p 。文中假設所有的博弈主體都是風險中性的。
2.1.2 效用函數
當中央政府不監督時,理想狀態下地方政府嚴格執行環境規制,企業采用高成本的清潔生產技術,社會上沒有環境污染事故發生。此時中央政府的效用函數為Ucg =(1-γ)tpg q,地方政府效用函數Ulg =γtpg q,企業利潤為π=(1- t) pg q - cH (q)。偏離理想狀態時,地方政府和企業“合謀”,地方政府不嚴格執行環境規制,企業采用 L生產技術,嚴重空氣污染或環境事故受到公眾投訴的概率為ρ,此時中央政府的效用函數為Ucg =(1-γ) tpq -ραq,地方政府效用函數為Ulg =γtpq + T,企業利潤為π=。
當中央政府監督時,若Fl和FA 非常高,則地方政府選擇嚴格執行環境規制,企業選擇清潔生產技術,此時中央政府的效用函數為Ucg =(1-γ) tpg q - C,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效用函數和理想狀態一樣。若Fl和FA相比信息租金不大,則地方政府選擇不嚴格執行環境規制,企業采用 L 技術,因發生環境污染或出現環境污染事故遭到公眾投訴的概率為ρ,所以企業的期望懲罰為ρFA,地方政府的期望懲罰為ρFl,社會穩定的期望成本為ραq,此時中央政府的效用函數,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數為Ulg =γtpq + T -ρFl,污染企業的利潤。
2.2 博弈均衡分析
理想狀態下,中央政府不監督,地方政府選擇嚴格執行環境規制,企業選用H技術,社會上沒有污染事故發生,整體達到最優狀態。為方便計算,假設企業的成本函數c(q)=1/2c2,根據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函數(1)求得企業最優產量q(上標*表示理想狀態)。
中央政府根據福利最大化目標函數(2)決定最優稅率i和最優分成y。
采用逆向歸納法求解博弈均衡,易得:企業最優產量q=2/2,企業利潤㎡=/,地方政府效用U2=0,中央政府效用U=4/,社會總福利w=3/。此時地方政府效用為0,表明中央政府不需要提供額外的激勵促使地方政府實施嚴格的環境規制,因為企業具有非常強的社會責任感自動選用高環保投資的清潔技術進行生產。但|不監督,嚴格執行環境規制,清潔技術|并不是博弈穩定均衡策略,因為此時地方政府的占優策略為不嚴格執行環境規制。接下來討論偏離理想狀態的其他三種情景。
2.2.1 情景一:中央政府不監督,地方政府不嚴格執行環境規制
中央政府不監督時,地方政府的占優決策為允許企業選擇L技術在本地區生產,企業的選擇取決于兩種技術下生產利潤的相對大小。博弈的求解過程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地方政府效用最大化,根據式(3)求得最優產量 q 1(下標1表示情景一)、最優租金份額β1,其中約束條件為企業的參與激勵,企業采用污染技術生產時的利潤不能小于采用清潔技術生產時的利潤,即大于等于社會理想情況下的利潤值。
第二步,中央政府根據福利最大化函數(4)決定最優稅率t1和最優分成γ1。
采用逆向歸納法求解博弈均衡,易得:企業產量q 1=p -αρ企業利潤π1= (p -αρ)2 地方政府效用 U g =,中央政府效用 U g =????? 社會總福利 W1=??????? 假設p >αρ,即經濟增長的收益足夠大,否則產量為負,無法繼續討論。情景一時{不監督,不嚴格執行環境規制,污染技術}是博弈均衡策略。
2.2.2 情景二:中央政府監督,地方政府嚴格執行環境規制
中央政府監督時,地方政府嚴格執行環境規制,企業根據中央政府制定的懲罰力度FA(α)和信息租金的相對大小選擇生產技術。當FA(α)≥ cH(q)- cL(q)時,企業選擇清潔技術,環境事故發生概率為0。此時博弈策略為{監管,嚴格執行環境規制,清潔技術},均衡解和社會理想狀態下基本相等,唯一區別是中央政府需要額外支付監督成本 C 。采用逆向歸納法求解博弈均衡,易得(下標
2表示情景二):企業最優產量 q2= ,企業利潤π2=pg地方政府效用 U g =0,中央政府效用 U g = pgC(ρ),社會總福利 W2= - C(ρ)。當 FA(α) 2.2.3 情景三:中央政府監督,地方政府不嚴格執行環境規制 中央政府監督,地方政府不嚴格執行環境規制時,企業選擇L技術生產。第一步,地方政府根據效用最大化目標和企業參與約束決定最優產量 q3(下標3對應著情景三)、最優租金份額β3,如式(5)所示: 第二步,中央政府根據效用最大化函數(6)決定最優稅率t3和最優分成γ3。采用逆向歸納法求解博弈均衡,易得:企業最大利潤為π3= - FA (α),地方政府效用為和社會總福利為中央政府效用為和社會總福利為,此時{監管,不嚴格執行環境規制,污染生產技術}是博弈均衡策略。 2.3 公眾環境關注度對企業和地方政府博弈均衡解的影響 公眾環境關注度α增加,表現為公眾環境參與度上升。近年隨著政府加大力度引導公民積極參與環境治理,以及微博、微信、政府門戶網站等平臺增加了公眾環境參與渠道及便利性,公眾環境關注度正在逐漸轉變為公眾的實際環保行動,對環境治理產生持續影響。接下來重點討論公眾環境關注度α對企業和地方政府環境治理行為的影響。 情景二下企業采用高標準環保投資的清潔生產技術,情景一和三下企業均采用低標準環保投資的污染生產技術,通過比較三種均衡下的企業利潤,我們發現:π2>π1 >π3,即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時生產利潤最高。計算三種情景下的企業利潤差,并對α求導,易得:<0,<0,即隨著公眾環境關注度的增加,采用污染技術的企業利潤下降,因而企業傾向于增加環保投資和改進生產技術。這有兩個原因:①公眾環境關注度增加提高了環保投訴概率,其通過影響中央政府的公眾滿意度目標降低了污染企業利潤,從而激勵污染企業加大環保投資;②隨著公眾環境關注度的增加,公眾更青睞購買綠色環保商品,導致商品市場中綠色產品更具價格競爭力,綠色商品價格高于同質普通商品pg> p,這也會引導企業進一步增加環保投資。情景二描述的是一種次理想狀態,此時企業自主采用清潔技術,社會上沒有環境污染和事故發生,這與當前中國現實環境情況不吻合。因為情景二下博弈均衡存在的前提條件是中央政府對企業的懲罰力度大于或等于所以企業的信息租金,因而企業出于收益考慮主動選擇清潔技術。但信息租金是企業私人信息,中央政府無法制定一個懲罰力度高于所有企業的信息租金,所以激勵企業自主選擇清潔技術的可能性很小。基于上述分析,該研究的第一個推論是: 推論1:公眾環境關注度的增加激勵污染企業加大環保投資。 情景二下地方政府嚴格執行環境規制,情景三下地方政府不嚴格執行環境規制,計算兩種情景下地方政府的效用差,并對α求導,易得:<0,即在中央政府監督時,公眾環境關注度的增加降低了當地政府不嚴格執行環境規制的收益。基于此,該研究的第二個推論是: 推論2:在中央政府監督下,隨著公眾環境關注度的增加,地方政府趨向于嚴格執行環境規制。 3 公眾環境關注度度量指標構建 3.1 公眾環境關注度指標選擇 該研究的核心解釋變量為公眾環境關注度。隨著互聯網發展,基于互聯網搜索中記錄網民用戶行為的網絡搜索數據能夠及時地捕捉市場主體對特定事件的關注,反映出其偏好和行為意圖[28],環境關注度是公眾環境偏好的重要體現。公眾環境關注具有協調公眾環保行為一致性的作用,因此公眾環境關注度可度量一般性質的公眾環境參與。借鑒以往研究,作者采用百度霧霾搜索指數刻畫公眾環境關注度,主要原因有:①百度作為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覆蓋范圍廣和數據可得性高,根據搜索的頻次及方位統計可以分析中國各地區的數據情況;②相比“環境污染”等其他環境議題關鍵詞 ,霧霾天氣具有相對較高的環境感知度[19],公眾憑借空氣能見度就可以明顯感知霧霾的嚴重程度,“霧霾”能吸引更多公眾關注[20],因此網民對霧霾的關注度很大程度上代表公眾對環境的總體關注度。百度指數按照搜索渠道分為總搜索指數、 PC 端搜索指數和移動端搜索指數三種,其中總搜索指數等于 PC 端搜索指數和移動端搜索指數的加權和。因百度“霧霾”搜索PC 端和移動端搜索指數在2011-9-26日前搜索次數有大量零值,所以該研究采用2011-9-26至2019-12-31日間的百度霧霾搜索日度指數[19],全國總搜索量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從圖2中可知在霧霾污染嚴重時期,百度“霧霾”關鍵詞 的搜索量非常高,即公眾對環境污染的關注度相應越高。該研究選擇“霧霾”搜索關鍵詞 ,除了考慮霧霾天氣具有很強的環境感知度外,也因為PM 污染濃度和空氣質量指數(AQI)相關性高達0.9267,霧霾污染是空氣質量的一個良好度量指標。 3.2 公眾環境關注度度量指標合理性檢驗 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資源稟賦等存在明顯差異,人均收入和公眾教育文化水平亦不同,所以公眾環境關注度具有空間異質性[10,14]。鄭思齊等[10]檢驗了 Google Trends 指數衡量公眾環保訴求的合理性,文章借鑒其思路構建面板回歸模型(7)探索百度霧霾搜索指數在省份間的差異性,檢驗其空間特征是否符合預期來評判度量指標的合理性。 式中:i表示地區,t 為時間(天),baiduIndexit為第i個地區第t 天的百度霧霾日度搜索指數,pm25it為霧霾日度濃度數據,樣本時間范圍為2013-10-28到2018-05-13①。Xit為控制變量,借鑒以往研究該研究使用污染事件總數(Accidentit)、對數人均 GDP(lngdp_perit)、公眾受教育程度(eduit)、產業結構(struc2_gdpit)、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情況(pollu_Invit)、互聯網普及率(Internetit)和人均地區信訪總量(Letter_popit)[10,13]。控制變量數據都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環境統計年鑒》。此外模型中還控制了地區虛擬變量regioni和年份虛擬變量yeart,εit ~iid (0,σ2)為隨機干擾項。該研究使用的時間序列數據都為平穩性序列①,相關變量統計描述見表1。 表2給出了公眾環境關注度的影響因素回歸結果。第(1)列被解釋變量為百度霧霾搜索總指數,變量pm25和Accident 前估計系數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說明在空氣污染越嚴重和污染事故頻發的地區,公眾環境關注度越高。lngdp_per和edu前估計系數均至少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經濟發展水平和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地區具有更高的公眾環境關注度,更有能力和渠道表達其環境訴求[29]。Internet前估計系數在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說明公眾環境關注度與地區互聯網發展水平顯著正相關。 struc2_gdp 前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經濟發展結構偏向第二產業的地區公眾環境關注度相對偏低,間接說明經濟落后地區更關注發展經濟。主要解釋變量前估計系數大小和方向都全部符合預期,所以百度霧霾搜索指數是一個合適的度量公眾環境關注度的綜合指標。 列(2)和列(3)分別給出了百度霧霾電腦端搜索指數(baiduIndex_pc)和移動端指數(baiduIndex_mobile)的影響因素回歸結果,主要控制變量回歸系數的大小和方向基本和第(1)列保持一致,說明公眾表達環境關注的渠道效應很小。所以下文若無特殊說明,僅使用總搜索指數度量公眾環境關注度。列(4)為控制了人均地區信訪總量后百度霧霾搜索總指數的回歸結果,Letter_pop前估計系數為負,且在1%水平上顯著,教育水平估計系數顯著性稍微下降,其他控制變量估計系數的符號和顯著性都維持不變。這說明采用百度霧霾搜索指數度量的公眾環境關注度,有別于采用人均信訪總量衡量的傳統公眾環境參與,兩個指標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原因有二:其一,傳統公眾環保投訴大多針對具體環保事件,而百度霧霾搜索指數度量的公眾環境關注度,更多衡量一般性的公眾環境參與,后者因成本低,高便利性和高效率吸引公眾采用更為便捷的網絡方式關注環境和參與環境治理[30],更能度量公眾在環境治理中的大范圍參與;其二,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事件型環保事件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公眾環境關注度,所以公眾環境關注度作為廣義的公眾環境參與,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人均信訪等傳統公眾環境參與指標。因此采用百度霧霾搜索指數是度量公眾環境關注度的理想綜合指標。 4 公眾環境關注度對企業環保投資的影響 4.1 計量模型 2008年2月25日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正式發布《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環保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件》明確要求重污染行業上市前必須進行環保審核和上市后需嚴格披露環境信息,因而上市公司中污染行業企業占比偏少且環境績效都相對較高,所以上市污染企業子樣本不能有效代表國內污染企業總樣本。出于污染企業在環境治理過程中需要購買安全監測、脫硫等環保治理設備以及環保生產技術的考慮,作者轉而考慮環境污染治理類企業,這些企業經營范圍大都為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的研發及制造、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和三廢治理等,是節能及環境治理類的代表性企業[19]。根據博弈模型,公眾環境關注度的增加激勵污染企業加大環保治理投資和改進其生產技術,在商品市場中則表現為公眾環境關注度提升了市場對環保治理類企業的產品需求,激勵污染企業大量購置污染處理、監測設備以及環保技術等,在資本市場上則表現為公眾環境關注度對環境污染治理類企業的收益率產生影響。它在資本市場上發揮作用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三種:①通過中央政府公眾滿意度目標和商品市場價格效應,公眾環境關注度提高了污染企業用于購買環保治理設備和改進污染技術的環保治理投資,間接提高了環境污染治理類企業的銷量和利潤等財務指標;②公眾關注環境質量,主動“用錢投票”給環保類型企業,改善環境質量;③公眾投資心理,看高環境治理類企業的發展前景。所以公眾環境關注度對環境污染治理類企業收益率是一個綜合影響,可用于全面分析公眾環境關注度對企業環保行為的作用。基于這個邏輯,該研究構建模型(8)用于分析公眾環境參與對環境治理類企業股指超額收益率的影響,間接分析公眾環境關注度對污染企業環保投資行為的影響。 式中:Yt表示環境治理類企業的超額收益率,分別用 Wind PM2.5成份股指數的超額收益率AR(Abnormal? Return)和累計超額收益率 CAR(Accumulative Abnormal? Return)度量短期和長期收益率。收益率使用交易日漲跌幅(%)衡量,AR 為PM2.5成份股指與深證綜合指數收益率之差,CAR 為超額收益率的滾動加總。主要解釋變量是公眾環境關注度,采用全國百度霧霾搜索總指數baiduIndext衡量,為了捕捉公眾對霧霾污染的持續關注,該研究使用三日移動平均搜索值(使用百度指數三日移動平均搜索值衡量公眾環境關注度),并取對數處理。其他控制變量分別為:深證綜指的日度漲跌幅SZindext,度量資本市場的平均收益率水平;全國霧霾日濃度變量 pm25_avgt,用于分析霧霾污染、公眾環境關注度和環保治理類企業收益率三者之間的影響關系;借鑒以往文獻,模型中還控制了季節虛擬變量Seasont、兩會虛擬變量Meetingt、星期虛擬變量Weekt和開盤日虛擬變量Opent,以便盡可能地剔除混淆因素的影響[20]。因公眾投資行為反映在股票價格上的變化是滯后的,而反映在搜索指數上的變化是即時的,所以控制變量中還加入了前一期的收益率、搜索指數數據和霧霾濃度值,pre_Yt表示前一交易日AR 和 CAR,pre_baiduIndext為前三日搜索指數移動平均值,pre_pm25_avgt為前一日全國霧霾濃度值,pre_SZindext為前一日深證綜指的日度漲跌幅。εt ~iid (0,σ2)為隨機干擾項,相關變量統計描述見表1。該研究使用 OLS 方法對模型(8)進行估計。 4.2 估計結果分析 表3列(1)給出了公眾環境關注度對AR 的影響回歸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剔除了季節效應、星期效應、開盤日效應和兩會日期效應后,公眾環境關注度對環保治理類企業股指AR 的正向影響為0.525%,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說明隨著公眾環境偏好的提高,公眾更加重視環境議題,和傾向于投資環境治理環保概念股票,看高環保治理企業的未來盈利能力。在商品市場上則表現為,隨著公眾環境關注度的增加,污染企業加大環境治理設備類投資,提高了環保治理類企業的銷量和利潤等財務指標。為了捕捉公眾環境關注度對環境治理類企業長期收益率的影響,列(4)給出了公眾環境關注度對 CAR 的影響回歸分析結果。在考慮了時間固定效應后,baiduIndex估計系數為0.56%,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這說明公眾環境關注度對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產業有一定程度的顯著正向長期影響。因此公眾環境關注度對污染企業的短期和長期環保投資均起到了促進作用。政府應積極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活動增強公眾的環境關注度,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環境事務,發揮環境多元治理體制的作用[31]。B79FB50D-B1A7-4AAA-97CD-A71890E3B524 表3列(2)和列(5)給出了霧霾污染單獨對環境治理類企業AR 和 CAR 的影響回歸結果,列(3)和列(6)給出了控制霧霾污染變量后公眾環境關注度對環境治理類企業AR 和 CAR 的影響回歸結果。列(2)和列(5)中變量pm25_avg前估計系數均不顯著,霧霾污染對環境治理類企業超額收益率沒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表明從短期和長期上看環境污染均沒有激發污染企業主動購買環保設備進行污染治理。列(3)中變量baiduIndex前估計系數為正,且在5%統計水平上顯著,說明公眾環境關注度短期上激勵污染企業加大環保投資,顯著提高了環保治理產業的收益率,列(6)中變量baiduIn?dex前估計系數為正,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公眾環境關注度不僅激勵污染企業增加了短期環保投資,亦提高了長期環保投資。因此公眾環境關注度作為一種非正式環境規制[32],對環境治理發揮了正向促進作用。為增加穩健性檢驗,作者將霧霾污染變量替換成 AQI 指數作為衡量空氣污染的解釋變量,回歸結果仍維持基本不變。因此中國目前的企業自主選擇高標準環保投資的清潔技術比例較低,博弈模型中情景二對應的博弈策略{監督,嚴格執行環境規制,清潔生產技術}現階段仍是個理想均衡。社會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參與可以通過中央政府滿意度目標和商品市場等渠道激勵企業提高環保治理投資,所以社會環境治理中需要引入公眾參與的力量,促使社會均衡向理想均衡靠近,這對構建環境多元共治體系對提高環境治理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5 公眾環境關注度對地方政府環境規制執行強度的影響 5.1 計量模型 為驗證推論2,作者構建模型(9)用于分析公眾環境關注度對地方政府環境規制執行強度的影響。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度量了該地區環境規制執行強度[33],所以以地區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作為因變量。 式中:i表示第i個省(市、自治區), t 表示年份,Governit表示第i個地區第 t 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單位:億元),該數據來自2003—2017年《環境統計年鑒》。baiduIndex_avgit表示第i個地區第t 年的百度霧霾搜索年度指數,衡量公眾對環境關注度的年度水平。因采用年度面板數據,為避免因果內生性問題,屬于“事后”投訴性質的環境事故數量(Accident)和每萬人電話信訪環保抱怨總數(Complain_pop)都采用滯后一期處理。其他變量設置同前文保持一致,相關變量統計描述見表1所示。采用固定效應方法對模型(9)進行估計。 中國各省份間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差距明顯,公眾的環保意識也存在一定的差異[10]。因地方政府根據自身利益最大化權衡考慮經濟和環境的發展,所以公眾環境關注度對地方政府環境治理投資的影響可能因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呈現非線性特征。該研究借鑒Hansen 面板門檻模型思想[34],構建了三門檻面板模型(10)用于識別公眾環境關注度對地方政府環境治理投資的非線性效應。 式中:lngdp_per為門檻變量,I(.)為示性函數,1、2為待估算的門檻值,其他變量設置和前文保持一致,模型中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1。 5.2 估計結果分析 表3第(1)列給出了公眾環境關注度對省份環境污染治理總投資的回歸結果。baiduIndex_avg系數在10%的統計性水平下顯著為正,說明公眾環境關注度越高的地區,地方政府的環境污染治理總投資越多。lngdp_per前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說明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傾向于增加環境治理的投資總額。傳統公眾環境參與(L. Acci? dent和L. Complain_pop)前估計系數為正,但不顯著,這表明相比特定事件型的公眾參與,一般性質的公眾環境參與對地方政府嚴格執行環境規制的激勵作用更大。 省份環境污染治理投資(Govern)主要由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Govern_1),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Gov? ern_2)和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Govern_3)三部分組成,其中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涉及集中供熱、排水、園林綠化和市容環境衛生等項目,其資金主要由政府支出;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和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均主要來自企業。根據博弈模型,公眾環境關注度應主要影響政府主導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表4中列(2)—列(4)分別給出了公眾環境關注度對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和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的影響回歸結果。在控制了傳統公眾環境參與和其他地區特征指標后,列(2)變量baiduIndex_avg前估計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為正,列(3)—列(4)baiduIn?dex_avg前估計系數統計上不顯著。這表明公眾環境關注度增加地方政府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的主要原因是其對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產生了正向顯著促進作用,而對企業自籌部分的影響不明顯,因此公眾環境關注度明顯增加了政府自身的環境治理投資行為。以往文獻中常用環境污染治理費用支出測度一個地區的環境規制強度[33],所以公眾環境關注度促使地方政府嚴格執行環境規制,提高了本地區的環境規制強度。 為進一步增加穩健性,作者選擇地方公共財政節能環保支出(Govern_4)作為衡量地方政府環境規制強度的另一指標,公共財政節能環保支出主要包括環境保護管理事務、環境監測與監察、污染防治、污染減排和自然生態保護等政府支出項目,回歸結果如列(5)所示。變量baiduIndex_avg前估計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為正,進一步說明公眾環境關注度明顯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環境治理投資,提高了該地區的環境規制執行強度。 5.3 非線性效應 首先確認門檻效應是否存在。該研究通過蒙特卡洛 Bootstrap 法計算1000次得到公眾環境關注度對地區環境治理投資只存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單一門檻效應。為更直觀地呈現出門檻值,繪制了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為門檻變量的似然比函數圖(圖3),圖中似然比LR 取0值時門檻值為11.13,對應的人均年 GDP 為68186(≈ e11.13)元。該數值和孫偉增等[35]計算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曲線拐點對應的人均GDP 臨界值6.91萬元非常接近,這說明當一個地區的人均 GDP 接近或超過EKC拐點時,公眾環境關注度對地方政府的環保投資將產生顯著促進作用,進而改善環境質量。B79FB50D-B1A7-4AAA-97CD-A71890E3B524 接下來按照門檻值劃分樣本分別進行了回歸,實證檢驗公眾環境關注度對地區環境治理投資的非線性效應。表5給出了面板門檻模型的固定效應回歸估計結果。在人均 GDP 低于門檻值的地區,公眾環境關注度的估計系數在統計上不顯著,說明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的地區,當地政府的首要任務是大力發展經濟,同時地區內的公眾環保意識也相對薄弱,所以公眾環境關注度對地方政府的環境治理投資沒有明顯促進作用。在人均 GDP 高于門檻值的地區,公眾環境關注度估計系數為0.159,在5%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在人均GDP 比較高的地區,公眾環境關注度會顯著提高當地政府的環境治理投資,促使地方政府嚴格執行環境規制執行力度。從控制變量的估計結果來看,經濟發展水平對環境治理的影響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這也說明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其環境治理投資一般越多,環境規制執行力度越嚴格。 6 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全面加強環境生態環境保護離不開公眾的有效參與。該研究采用百度霧霾搜索指數度量的公眾環境關注度衡量一般性質的公眾環境參與,通過相關因素分析方法驗證了該指數是度量公眾環境關注度的理想綜合指標。該研究理論和實證分析結果均表明,公眾環境關注度可以有效提高污染企業的環保治理投資,并提高地方政府的環境規制執行強度。它對環境治理起到的影響渠道主要有:①當中央政府重視公眾不滿意度時,公眾環境關注度促使中央政府提高了污染企業的生產成本,激勵污染企業加大環保投資綠色轉型;②商品市場上,因公眾青睞綠色商品,綠色商品價格更具競爭力,也激勵污染企業加大環保投資改造追求清潔生產技術;③公眾偏好優良環境主動“用錢投票”給環保治理類企業,改善環境質量;④中央政府監督時,公眾環境關注度增加降低了當地政府不嚴格執行環境規制的收益,促使其嚴格執行環境規制。該研究通過實證分析公眾環境關注度對上市環保治理類企業股指的短期和長期超額收益率影響,捕捉了公眾環境關注度的前3個作用;通過分析公眾環境關注度對地方政府環境治理投資的影響,識別了公眾環境參與的第4個作用。 目前中國企業自主選擇高標準環保投資的清潔生產技術可能性比較小,公眾環境關注度的增加可激勵其加大環保治理類投資和改進生產技術。公眾環境關注度亦能顯著影響當地政府的環境治理投資行為,主要是增加了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項目和公共財政節能環保的支出。又因中國各省份經濟和環境發展不均衡,公眾環境關注度對政府環保治理投資的影響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呈現非線性特征,其對地方政府環境規制的提高作用主要體現在人均GDP 超過68186元的地區。因此在中國環保體制下,公眾環境關注度有效發揮了非正式環境規制的約束作用。在構建環境多元共治體系背景下,中央政府應重視公眾的環境滿意度;建立和推行環境標志制度,滿足公眾綠色商品需求;優化公眾環境參與途徑,合理引導公眾的環境關注度,提高公眾環境關注度轉變為公眾環境參與的程度,充分發揮其對企業和地方政府環保投資的非強制性約束作用。還應根據各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對公眾環境關注度的異質性反應制定差異化引導和激勵機制,形成更為有效的政府、企業、公眾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結構。然而,該研究度量公眾環境關注度的百度霧霾搜索指數只反映了網民的環境訴求,不包括一些不能在網絡中“發聲”的社會弱勢群體,所以該研究的實證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肖宏.環境規制約束下污染密集型企業越界遷移及其治理[D].上海:復旦大學,2008. [2]CHEN J D,PAN J,XU Y Q. Sources of authoritarian responsive? ness:a field experiment in China[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16,60(2):383-400. [3]陳釗,徐彤.走向“為和諧而競爭”:晉升錦標賽下的中央和地方治理模式變遷[J].世界經濟,2011,34(9):3-18. [4]聶輝華,張雨瀟.分權、集權與政企合謀[J].世界經濟,2015,38(6):3-21. [5]彭文斌,吳偉平,王沖.基于公眾參與的污染產業轉移演化博弈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6(1):100-104. [6]ANDERSON S E,BUNTAINE M T,LIU M D,et al. Non?govern? mental monitoring of local governments increases compliance with central mandates:a national ? scale field experiment in China[J].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19,63(3):626-643.? [7]趙玉民,朱方明,賀立龍.環境規制的界定、分類與演進研究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6):85-90.???????? [8]COARSE H R. The firm,the market and the law[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9]ZHANG Q,YU Z,KONG D M. The real effect of legal institutions: environmental courts and fir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xpenditur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9,98:102254.B79FB50D-B1A7-4AAA-97CD-A71890E3B524 [10]鄭思齊,萬廣華,孫偉增,等.公眾訴求與城市環境治理[J].管理世界,2013(6):72-84. [11]WANG H,WHEELER D. Financial incentives and endogenous enforcement in China? s pollution levy system[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management,2005,49(1):174-196. [12]李永友,沈坤榮.我國污染控制政策的減排效果:基于省際工業污染數據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8(7):7-17. [13]于文超,高楠,龔強.公眾訴求、官員激勵與地區環境治理[J].浙江社會科學,2014(5):23-35,10,156-157. [14]鄧彥龍,王旻.公眾訴求對地區環境治理的門檻效應研究[J].生態經濟,2017,33(12):169-173. [15]MCWILLIAMS A,SIEGEL 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theory of the firm perspectiv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 view,2001,26(1):117-127. [16]趙龍凱,陸子昱,王致遠.眾里尋“股”千百度:股票收益率與百度搜索量關系的實證探究[J].金融研究,2013(4):183-195. [17]宋雙杰,曹暉,楊坤.投資者關注與IPO 異象:來自網絡搜索量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11,46(S1):145-155. [18]OUADGHIRI IEL,GUESMI K,PEILLEX J,et al. Public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stock market return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21,180:106836. [19]王宇哲,趙靜.“用錢投票”:公眾環境關注度對不同產業資產價格的影響[J].管理世界,2018,34(9):46-57. [20]GUO M M,KUAI Y C,LIU X Y. Stock market response to environ? mental policies:evidence from heavily polluting firms in China [J]. Economic modelling,2020,86:306-316. [21]DASGUPTA S,WHEELER D. Citizen complaints as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evidence from China[J]. World Bank,1997. [22]冉冉.中國地方環境政治:政策與執行之間的距離[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23]劉濤雄,徐曉飛.互聯網搜索行為能幫助我們預測宏觀經濟嗎?[J].經濟研究,2015,52(12):68-83. [24]GONZ?LEZ ? FERN?NDEZ M,GONZ?LEZ ? VELASCO C. Can Google econometrics predict unemployment:evidence from Spain [J]. Economics letters,2018,170(9):42-45. [25]許敬軒,王小龍,何振.多維績效考核、中國式政府競爭與地方稅收征管[J].經濟研究,2019,54(4):33-48. [26]肖萍.信訪制度的功能定位研究[J].政法論叢,2006(6):34-38. [27]STROMSETH J R,MALESKY J E,GUEORGUIEV D. Chinas? governance puzzle:enabling transparency and participation in a? single ? party stat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7. [28]張崇,呂本富,彭賡,等.網絡搜索數據與 CPI 的相關性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2,15(7):50-59,70. [29]WEERSINK A,RAYMOND M.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mpact on agricultural spills and citizen complaints[J]. Ecological eco? nomics,2007,60(3):654-660. [30]曹晴陽,孟天廣.數字時代的環境治理:網絡環保訴求與政府回應[J].復旦公眾行政評論,2019(2):6-35. [31]HE G,WANG S,ZHANG B. Leveraging political incentives for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evidence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20 [32]蘇昕,周升師.雙重環境規制、政府補助對企業創新產出的影響及調節[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3):31-39. [33]FREDRIKSSON P G,MILLIMET D L. Is there a‘Californiaef?fectin US environmental policymaking?[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2,32(6):737-764.B79FB50D-B1A7-4AAA-97CD-A71890E3B524 [34]HANSEN B 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testing,and inference[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3(2):345-368. [35]孫偉增,羅黨論,鄭思齊,等.環保考核、地方官員晉升與環境治理:基于2004—2009年中國86個重點城市的經驗證據[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9(4):49-62. Impact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attention 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enterpris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WU Libo1,2,YANG Meimin1,SUN Kege3 (1. School of Economic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2. Center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Strategy Studies,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3.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anghai Academy of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a multi?party environment governance system,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impact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attent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enterpris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 It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guid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game model amo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attention on the game equilibrium of enterpris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and empirically studied the impact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attention on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using Baidu Haze Search Index from 2011 to 2019. We found that public environmental attention positively influence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rough two channels: firstly, pub?lic participation promoted local governments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and environmen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encouraged enterprises to invest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by alleviating information asymmetry among game players; sec?ondly, public participation increased the demand for green products and investment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terprises, which would bring about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ublic environmental attention played an impor? 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s an inform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ublic environmental dissatisfaction, promote green labelling system to meet public demand for green products, and optimize the channels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participation. Besid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lement differentiated guiding policies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heterogeneous response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o public environmental attention in regions with differentiated income levels, thus forming a more effective environment governance system with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all the players .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ublic environmental attention; Baidu Search Index; stock abnormal return; game theory (責任編輯:張士秋)B79FB50D-B1A7-4AAA-97CD-A71890E3B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