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悅

上海迪士尼樂園煙花下進行核酸檢測的視頻不久前在網上熱傳,平和、冷靜、嚴謹、高效的現場,令許多人動容。為了這座城市和經過這座城市的人們更加安全,許多人在各自崗位上默默付出。今年早些時候,記者在上海虹橋機場見到一位平凡的機務工作者,跟隨他上了一個大夜班。
采訪在機艙里進行,舷窗外夜色濃重,空中飛機頻繁往來,每一刻都有無數人守護著這座城市。
直面未知
那天是2020年1月27日,正月初三。上海東方航空技術有限公司虹橋維修基地里,波音航線四車間的辦公室燈火通明。4天前,1月23日,武漢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國內航班大規模停運,但運送馳援武漢的醫療團隊和物資的包機還在執行任務。作為東方航空的機務,徐侃比往常更忙碌。停運的飛機需要更多的維護,機務團隊的工作量大增。給飛機做完航后例行檢查,又來了項新任務,一架從武漢起飛的波音737客機飛抵上海,需要更換客艙再循環系統的高效微粒氣濾(HEPA)。這是目前大多數現役飛機都有的裝備,通過機艙內空氣的上下流動,能夠有效過濾病毒顆粒,大大降低了病毒在飛機上擴散的可能。簡單而形象來說,徐侃的任務就是給飛機換“口罩”,這在技術上難度并不大,但操作時必須置身密閉環境內,那里可能布滿新冠病毒。
“我去吧。”徐侃沒多想,主動請纓。他從事機務工作已有十余年,許多事成了條件反射。他沒有太多時間考慮,立即展開工作。徐侃眼前這架飛機,空氣濾芯位于機艙下部,空間密閉且狹小,沒有任何光源。找到濾芯的位置后,同事負責打光,徐侃側臥、弓著身子操作。卸下面板,類似海綿的材料就在眼前。這是徐侃第一次穿著防護服操作,局促的空間,幽暗的光線,以及無法預知的病毒,令他有些緊張,在防護服和口罩的密閉保護之下,呼吸變得困難。護目鏡上很快凝結了一層水霧,本就昏暗的光線下更難看清艙內情況,每一步都比平時更難,也更費時。徐侃小心翼翼地取出受污染的濾芯,放入特定處理的回收袋中,再換上新的濾芯。兩個多小時后,兩個濾芯更換完畢。徐侃脫下防護服,長舒一口氣。回到四車間的辦公室后,他沒有像往常一樣和同事聊天,而是靜靜坐在休息室一角。“那時候疫情剛開始,有很多未知。還是會有一點擔心,所以我特意坐在僻靜的角落,想著萬一真的感染了,也盡量不去影響其他同事。”徐侃說。
2020年2月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印發《關于做好春節返程期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對疫情防控做出多項要求,其中明確提出做好航空器空調系統清潔,加大對空氣濾芯的檢查和更換頻次。這樣一來,每一架從疫情高風險地區飛抵上海的飛機落地,都需要機務人員完成一次這樣的高風險工作。
“強迫癥”
即便沒有疫情相關任務,機務工作本身也充滿挑戰。
徐侃的時間是按96小時計算的,4天為一個小周期。1天白班,1天夜班,2天休息,周而復始,全年如此。白班是早8點至晚8點,夜班則是剩下的12小時。
在后續12小時里,有28架波音737、4架波音777和4架波音787將抵達上海虹橋機場。
手機提示音響起,徐侃收到一條工作任務,意味著要去停機坪接機了。
像往常一樣,徐侃站在夜色中等候。機務工作從繞行開始,看上去只是圍著飛機轉幾圈,但從機頭、機翼、發動機等諸多環節,均有門道。外部檢查結束后,登上舷梯,進入駕駛艙后,還需仔細檢查所有設備的狀況。
這是一項繁復瑣碎又容不得半點大意的工作。除了耐心和知識之外,判斷力與執行力同樣重要。剛參加工作那幾年,遇到突發故障,徐侃會感到興奮,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就感是機務工作的意義來源。徐侃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夏季航班旺季期間,一架波音737-800飛機航前因機翼機身過熱產生故障。想挑戰高難度工作的徐侃,主動要求參加,從探測組件的自檢到過熱探測環路的測量,最后確認為飛機后貨艙內一段環路故障。
那會兒正是中午最炎熱的時間。由于貨艙內空氣流通不暢,內部溫度比停機坪上溫度還高,沒過多久,徐侃就已汗流浹背。因為故障部件的位置特殊,操作拆裝時,他的身體不得不一直傾斜后仰。完成最后測試工作時,徐侃已是精疲力竭。
“但我們的努力最終保障了飛機后續航班準點執行,是值得驕傲的事。”徐侃說。
奔赴戰場
還有一件令徐侃倍感驕傲的事,發生在疫情期間。2020年2月,徐侃就接到任務,需要有人跟機護送飛往武漢的援鄂醫護團隊。領導征求他的意見,徐侃一口答應。
2月19日下午1點,帶著跟班任務書、機型工作單和防疫物品,徐侃和上海市第八批援鄂醫療隊醫護隊員一道從虹橋機場出發。在機場,徐侃目睹白衣戰士們排列整齊的行囊。“極具視覺沖擊,就是上戰場的感覺。”徐侃說,他對那個場景格外難忘。飛機上,徐侃得知醫護們即將奔赴的是雷神山醫院。“我和一位醫生聊到孩子,她是個年輕的母親,特別放心不下孩子。但疫情發生后,還是毅然決然選擇出發。那一刻,我對他們的出征肅然起敬,自己能夠跟機保障,也特別自豪。”徐侃說。2小時后,飛機抵達武漢。天河機場內燈光暗淡,寂靜得讓人緊張。徐侃幫忙搬運醫療團隊的物資和行李。一扭頭,他看見醫護們已全副武裝穿戴好防護用品,目送他們奔赴“戰場”的背影,徐侃一陣鼻酸。
徐侃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具有這座城市特有的氣質——細致、周到、溫和、耐心。擁有2400多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還是疫情后國際航班最多的空港。許多人好奇上海防控的秘籍,在普通機務工作者徐侃的身上,或許能窺得一二。
疫情暴發后,東航技術各維修單位的定檢生產線進入全面生產狀態,機庫里停滿飛機、燈火通明的場景成為常態。380余次空氣濾芯更換、175架次援鄂抗疫醫療隊包機保障、16架次國際醫療包機保障、13架“客改貨”飛機改裝任務、6000余架次“客改貨”包機保障……這是徐侃和他的同事們交出的成績單。但嚴謹高效的他們,從未自滿,相反,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后,越發感到做好“后半篇文章”的重要性。
慎終如始,是徐侃這樣的機務人的工作態度,也是上海這座城市在疫情期間秉持的精神。直至此刻,疫情陰霾仍未散盡。但無論如何,每一架飛機落地上海時,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總有人守候抵達,守護安全。
(王傳生摘自《解放日報》 圖/HH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