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水清
當今世界,霸權主義時常冒泡,恃強凌弱、以大欺小,耀武揚威、蠻橫無理。日常生活中,踐踏法制和違逆道義的霸凌行為也時有所見。內蘊于這個“霸”字中的蠻橫強妄之氣究竟從何而來?不妨查查它的來歷和身世。
霸,月始生,魄然也。
——許慎
“霸”指的是月亮初生或將滅時發出幽幽微光的狀態。“魄然”正是如夢似幻、虛無縹緲之象。基于“魄”所指的那一塊“白”,也就是月球的光照部分,將“霸”與“魄”關聯起來。所以“霸”與“魄”,至少在漢代曾經相互假借指代過。這也反映了遠古對事物的認識或表達多有不明確、不統一之處,往往在交叉和相似地帶尋找關聯性。
說文解字
早期的字源,主要呈現的是“月”和“革”的組合。從月,無疑與月亮有關:從革,顯然指變化。也有從雨從革字形的,有說這個雨革,讀若膊,僅僅是個聲符。但也有據此牽強地往“強暴”的意思上靠,認為表達的是暴雨沖掉人的外衣,使其赤身裸體,狼狽不堪。有說“雨濡革”,可能是“變”的古字,所以有“霸者,月之變也”之說。總之,無論對字形如何解析,有一點是肯定的,“霸”的本義即為月亮的變化過程。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這首廣為流傳的宋詞,正是用“月相”比附反映了人間的遭際。“霸者,月之光也。”中國古代的歷法和時間推算,恰恰是以這個“霸”字所呈現的“月相”為核心展開的,諸如既死霸、既生霸,以及朔日、望日等,根據月亮與太陽之間由于位置不同帶來的光影變化,以確定農歷年月的時段。
那么,這個“霸”字又是怎么轉到“霸王”
“霸道”等具有強權和統治意味的意義上的呢?漢字借聲取義的功能又發揮了作用。“霸”不是讀作“膊”嗎?正好與“伯”同音。“伯”本身就有老大、長者、首領的含義,一假借,“霸”字的身世立刻發生逆轉,搖身一變,成為割據一方的強權擁有者,所謂“方伯”指的就是地方長官或主政者。“春秋五霸”又稱“春秋五伯”,哪一個不是各路諸侯中的大王?
有意思的是,與常識性認知相背離,“霸”并非指最大化的“十五的月亮”,而是指除此之外月亮變化“把持一方”的各種形態。“霸,把也。”也就是說,“霸”作為占領一地的“方伯”“霸主”,具有把持權力的強權統治特征,卻不是一統天下的“王”,如同“春秋五霸”,各霸一方,并不能“一匡天下”,糾正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局勢,使天下穩定下來。這也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王道勝于霸道。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月相”流轉,因“霸”生景,如同這月上枝頭,庭中地白如霜,倒也平添一番無邊風情。從月之“霸”轉向權之“霸”,卻不仁不義。世上的霸權,由“霸”作為“殘月”這個文化歷史基因所決定,或許可以強橫霸道于一時,卻注定行之不遠。
(大浪淘沙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