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tong

豆瓣上有一個名為“推辭學”的神奇小組,近20萬年輕人聚集于此,每天因為生活和工作中各種難以擺脫、難以拒絕的瑣事而感到焦頭爛額、力不從心。
小組公告上直白地寫著:“推辭是一門學問,拒絕是一種態度。”
諸如“如何拒絕早上幫同事打卡”“如何拒絕親戚的簡單幫忙”“如何拒絕別人且不感到愧疚”之類的帖子比比皆是,評論里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熱心網友,隔著屏幕為素不相識的樓主出謀劃策。
那么,“推辭學”究竟是什么?
假設你是一位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研究生,不僅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還在國內某大廠找到了月薪過萬的工作,父母必然宴請一番以昭告天下:“看,我的孩子多優秀!”你第一次想推辭,失敗了,只好無奈地去參加家庭聚餐。
然而,聚餐當晚,家中的七大姑八大姨卻要求你當眾來一段英語演講,不僅如此,還盛情邀請你“免費”輔導家中弟妹的英語。此時你開始不知所措,完全不懂該如何不失禮貌地拒絕他們。
在這樣一個尷尬到無言以對的情況下,你需要的就是貨真價實的“推辭學秘籍”。
年輕人都在推辭些什么?
現如今,第一批90后已經步入30歲大關,他們有的已經混跡職場多年,有的已經成家立業,拖家帶口地在北京、上海和深圳這樣的大城市打拼。95后也相繼完成學業準備步入社會。
但不管已經成家立業的90后,還是準備步入社會的95后、00后,無論生活、工作還是學業上,每天需要面對的難以拒絕的人和事都太多了。
為了生活,身不由己是常事。
但如果沒事就去豆瓣沖浪,看看“推辭學”小組中大家的遭遇,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你或許會松一口氣——“原來我不是一個人”。
當我們打開“推辭學”小組的主頁,進入“最熱討論”區,即可對當代年輕人想要“推辭”的事一目了然——縱覽首頁的50篇內容,7篇精華內容中有3篇是關于如何拒絕親戚的,由此可見,越親密的人越難拒絕,越是長輩拜托的事情越難推辭。
其中,有一位網友分享了她成功“拒絕親戚的簡單幫忙”的案例,這位親戚的所作所為讓人哭笑不得,而這位網友的“陰陽式”的回答大快人心。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位一年都見不著一次的親戚突然找她聊天,這位網友多嘴和她說了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于是這位親戚竟義正詞嚴地向她提出了非常無理的要求:“能幫我整一份醫美行業的客戶案例嗎?”
而當網友提出要收費時,親戚順理成章地說:“不用很專業的,你私底下幫我做一份就行,等有機會了賺錢帶你飛。”
還好,樓主義正詞嚴地從多維度拒絕了。
其實,這些話我們或多或少都聽過:“你學英語專業的呀?寒暑假來我家輔導一下你弟弟妹妹的功課唄。”“你不是學美術的嗎?設計個商標也不麻煩吧?”“哎呀!你是做銷售的,人脈那么廣,幫我組個局唄。”
遇到這種親戚朋友,真的是想解釋都不知道從哪兒給他們解釋起——“這些都不是舉手之勞!都很麻煩!都很貴!”在這個強調“一分汗水,一分收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文明社會,怎么還會有這種喜歡提無理要求又死纏爛打的人?
或許正因為這些人是名義上的“親戚”。
因為是親戚,所以覺得理所應當,因為彼此之前或多或少有著裙帶關系,所以即使平日里不相往來,也能毫無顧慮地提出各種要求。
除了要推辭家中親戚五花八門的要求和邀約外,如何拒絕同事的“求助”也成為當代年輕人面臨的棘手問題。
職場不比學校那么單純,各路人都有不同的心思,有的一門心思渴望升職,有的則是每天摸魚、混吃等死,剩下的就是一群勤勤懇懇的“老黃牛”。
也正因如此,在職場上“打怪升級”的年輕人,幾乎每天都要絞盡腦汁地思考推辭方法——“同事請求我分擔無意義的工作而加班,我留還是不留?剛認識的同事要蹭車,為了維護職場關系,我送還是不送?同事不想花錢,找我借視頻網站的會員,不想顯得自己太小氣,我借還是不借?……”
縱使心中有千萬個不愿意,但是在“硝煙彌漫”的職場中,不幫忙或許會被他人私下議論,幫了忙或許會讓同事習慣成自然。
推辭還是接受,實在令人無法抉擇。
除了要推辭親戚和同事外,年輕人還要面對來自父母的壓力。從考大學報專業、找工作到相親,推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那么,你是否想過,我們究竟為什么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推辭”呢?
人生在世,從學校到職場,免不了要處理人情世故,也自然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要求”。
這些“要求”或許是父母殷切的希望,想讓你早日嫁人或娶妻;又或許是來自同學的求助,想讓你直接告訴他/她這道題的答案和思路;又或許是來自同事的隨口一問,想讓你幫忙打卡或者完成一項“簡單”的工作任務;又或許是來自上級的施壓,讓你在周末加個小班……
在中國這樣的人情社會,為了維系彼此間的關系,互幫互助是常理,也正因如此,在所謂的互幫互助之中,又多了不少無理要求。
如果對這份關系不重視,那么推辭的難度自然降低了許多。但如果這段關系關系到你之后的人生發展、職業規劃和情感抉擇,那么推辭就成了一項難以完成的任務。
但以上這些都只是外力,歸根結底,我們難以拒絕別人,實際上是難以接受那個“不被別人喜愛的自己”。
“如果不幫同事打卡,他/她會記恨我嗎?”
“如果不告訴同學這道題目的答案,我們還能做朋友嗎?”
“如果不去相親,父母會對我失望嗎?”
“如果周末不加班,老板還會把我當成接班人培養嗎?”
……
如此種種的疑問,實際上根源于我們內心深處的不自信。
如果你擔心是不是“拒絕”和“推辭”傷害到了對方,對方是不是沒有那么喜歡自己了的話,那不如想想——當你對自己最好的朋友放鴿子、爽約時,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拒絕,那么你會擔心TA不愛你了嗎?
當然不會。
因為關系到位了,你知道你們之間的拒絕和接受都不會影響感情。
如果對方因為你的拒絕,無法幫到他就影響到了你們之間的關系,那只能說明——“你們這段關系脆弱到根本不需要維護”。
與其勉強答應別人幫忙最后不僅折磨了自己,還可能被埋怨,還不如最開始就拒絕。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推辭是一門學問,拒絕是一種態度”。
不要害怕推辭,更不要擔心拒絕,在人際關系中多為他人考慮的同時要保持自我,這樣,推辭自然不會是一件難事。
(洛清歡摘自微信公眾號“毛豆實驗室”圖 / 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