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干旱、半干旱地區馬鈴薯綠色高產栽種技術進行了研究,探討了馬鈴薯種植的選地、土壤處理、科學施肥、田間管理以及收獲等內容,希望能夠為特殊地區提升馬鈴薯生產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干旱地區;半干旱地區;馬鈴薯;栽培技術
馬鈴薯屬于我國常見的糧食作物,提升其產量可以有效促進鄉村農業生產,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科學的綠色高產種植技術可有效解決馬鈴薯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全面促進其產品產量、質量建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本次研究以特殊地區(半干旱、干旱地區)馬鈴薯種植技術為研究內容,探討馬鈴薯種植的相關技術。
馬鈴薯種植應選用土地松軟、肥力中上的地塊,建議選用玉米、小麥為前茬作物的地塊,種植前要保證種植地地面平整,有土塊或者根茬。
為了避免地下蟲害的影響,建議在播種前先進行土壤處理,可以結合整地特點選用2%吡蟲啉顆粒劑30公斤/公頃加細土撒施,對于雜草危害嚴重的地塊采用50%乙草胺乳油500倍液噴霧潑灑。
針對秋耕深施的農家肥,建議相關單位采用腐熟農家肥60噸/公頃,因為部分地膜馬鈴薯追肥困難,建議在播種前可以一次性施加基礎肥料,如選用300公斤/公頃的尿素、20~25公斤/公頃的硫酸銨等化肥,并保證施肥覆蓋深度大于15厘米。
建議選用100厘米寬,0.012毫米厚的黑色地膜來覆蓋壟面,建議覆蓋的時候拉進地膜并貼近壟面,為了防止大風揭膜,建議每隔4~5米壓一條土腰帶。
種薯處理時,建議選用產量高、品質好、結薯集中的品種,避免選用病蟲害、爛薯等薯塊,常見的品種有隴薯7號、冀張薯8號等品種。切薯的時候建議先用醫用酒精或高錳酸鉀浸泡切刀,消毒后將種薯切成25~50克的薯塊,予以處理。
為了避免病蟲害對種薯種植的影響,建議做好田間管理,出苗后要及時去除病苗,當馬鈴薯出苗10~15天予以處理,如施加吡蟲啉+苯醚甲環唑·嘧菌酯+阿泰靈等。可針對馬鈴薯的生長特點施加膨大素、植物生長調節劑提升產量。
馬鈴薯屬于連片種植作物,因此,多采用機械化收獲。建議收獲時間選在晴天,避免雨后或者泥濘天氣。收獲后要單獨對病薯以及破損薯處理,放置地點也要干燥、通風。
干旱、半干旱地區馬鈴薯種植的難度大,為了保證綠色種植質量,建議相應的種植單位加強管理,通過科學選種、整地、田間管理技術提升產量。
作者簡介:馬和柱(1989-),男,本科。研究方向:馬鈴薯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