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祥民
摘要:近些年,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商業土地面積的利用率逐漸擴大,用于農業耕作的土地面積陸續減少,因此,不斷發展新的農作物栽培技術,提升單位面積農作物產量,成為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從實際出發,列舉了常見農作物栽培技術,而后闡述了影響農作物高產的各種因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提升農作物產量的有效途徑,希望可以給農業研究人員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農作物;栽培技術; 高產因素
在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下,保障居民糧食安全,為居民提供足夠糧食配給,減少糧食進口依賴,是國家和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因此,在有限農業土地資源的情況下,研究農作物栽培技術,提升單位面積農作物質量和產量,成為廣大農業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重要工作內容之一。文章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從多角度分析和闡述了現代農作物栽培技術以及影響農作物高產的各種因素,旨在進一步探究提升農作物產量的有效途徑,推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國常用的農作物栽培技術包括合理密植、合理灌溉、優種優育、病蟲防害、配方施肥等。這些技術涉及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已經與現代化農業生產密不可分。此外,為了提升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應用效果,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產量,提升農民經濟收益,農民及相關技術推廣人員應該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因地制宜。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可選農作物種類各不相同,其自身生長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也存在較大差異性,因此,在選擇合適農作物栽培技術的過程中,技術人員應該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進行技術實施,最大限度發揮當地自然環境優勢。二是降低農業消耗,提高農業產出。將農作物栽培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應該以降低傳統農業生產消耗,提升農作物產出為主要目標。如滴灌技術減少水資源消耗、配方施肥技術減少化肥消耗、現代化農機使用降低人工勞力消耗等。三是提升土地和農機利用率。農作物栽培技術應該進行全方位考量,通過多種方式盡可能地提升土地、農機等有限的農業生產資料利用率。如選擇合適的農作品品種,提高農作物抗災能力;搭配一定的養地作物(如豆科作物、綠肥作物),保持土地肥力;合理安排熟制和輪作,使耕、種、管、收季節不同的作物,以及同一類作物的早、中、晚熟品種,盡量參差搭配,以提高光照時間利用率;盡量做到不同作物的耕、種、管、收作業方法相似而時間相異,以提高農機具的利用率。
2.1 品種選擇
選擇品種是否優良,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重要前提。基于以往經驗,優質種子應具備萌發率高、易于成活、耐病蟲害、具有較強抗倒伏能力以及最為重要的高產量等特質。此外,為了進一步提升農作物品種的質量,研究人員還應該將多種生物技術應用到育種上,例如轉基因技術、雜交育種技術等,不斷對本地優質農作物品種進行研究,培育更為高產、優質的新品種農作物,從而為提升農作物產量打好基礎。
2.2 播種時間
在實際生產中,合適的播種時間既可以能保證農作物快速、健康地生長,也能保證種子在適當溫度、環境下生長發芽,提升種子的萌發率和抗病能力,保證作農物作始終處于生長的最佳狀態。在不適宜時候進行播種,很有可能遇到各種極端天氣,最終導致種子萌芽率以及幼苗成活率嚴重降低。所以,只有在合適的時間進行播種,才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優質種子的潛能,實現農作物產量的提高。
2.3 種植密度
不同農作物需要的生存環境是不同的,因此,控制農作物種植密度在提高農作物產量上也是非常重要的。農作物種植密度主要會影響農作物光照強度、養分汲取、水分攝取、根系必要的生長空間等因素。一方面,如果農作物種植密度過低,雖然可以滿足植株生長的各項要素,保證單個植株的糧食產出,但容易造成了土地資源利用率降低,不能保證單位面積農作物產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如果農作物種植密度過大,不僅浪費珍貴的水肥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成本,還不利于農作物自身生長,最終降低農作物糧食產出比。因此,在進行播種過程中,技術人員需要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和農作物生存需要,選擇合適的種植密度,以此來提升農作物產量。
2.4 田間管理
實施嚴格田間管理,保證農作物順利成熟。農作物的田間管理主要指對已播種的土壤進行疏松、壓實、補苗、定苗、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基礎工作。農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各項管理工作,人為地提升農作物的抗干擾能力。這一系列管理措施不僅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對具體操作人員還有相當高的技術要求。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農民及技術人員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來提高田間管理效率,完善田間管理制度,也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農作物高產的目標。
3.1 樹立先進的栽培技術運用觀念
思維觀念決定了行為方式,所以,想要提升農作物產量,首先應該幫助農民樹立先進的栽培技術運用觀念。一是轉變傳統“輕有機肥、重化肥”“輕綜合防治、重除害治理”等種植觀念,避免農戶走上高消耗、低產出的農業生產道路。二是當地政府應該定期組織農戶學習先進的農作物栽培技術,投資建立各種栽培實驗基地,通過直觀的對比展示,讓農戶認識到先進栽培技術在提升農作物產量上的重要性。三是農業技術研究人員應該根據當地實際環境,不間斷地進行栽培技術改良,讓當地農作物始終處于良好的生長環境中,為農作物高產打好基礎。
3.2 利用基因技術加速農作物產能提升
隨著現代生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最為主要的表現就是,人們已經可以定向選擇種子特性進行優化育種,從而全面提升農作物生長特性。例如通過基因技術,可根據當地實際環境,針對性選擇提升農作物抗蟲、抗災、抗旱、抗倒伏等能力,最終實現提升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目的。因此,我國農業發展應大力推進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根據當地實際環境,不斷優化農作物自身特性,為實現農作物高產提供最為直接的保障。
3.3 注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
結合實際生產經驗,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提升農作物產量的同時,也應注重當地農耕用地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首先,因地制宜的選擇符合當地環境的經濟農作物,避免種植一些高消耗且可能對當地自然環境造成巨大壓力的經濟作物,從經濟性和環保持續性之間取中間值。其次,科學地進行農田管理,在采取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方式過程中,也要考慮到農業生產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例如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灌溉、施肥,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合理進行土地使用,不斷提升土壤肥力。最后,農民應該積極與當地農業技術推廣站點進行交流溝通,采取更為科學的方式處理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4 全面規范農作物管理方式
想要提升農作物產量,必須改變傳統落后的農作物管理方式,改變農民落后的管理觀念。首先,對從事農業生產的一線農戶進行專業培訓,保證農戶可以進行科學田間管理,提升農戶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其次,要積極進行先進農技推廣工作,定期組織農業技術人員下鄉考察,拉近農民與專業農業研究之間的距離。最后,在當地設立農作物種植示范田,直觀地向農戶展示先進、科學的農作物管理方式,以此來調動農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隨著現代化農業快速發展,我國農業整體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實際農業生產依舊存在一些不足。為了有效提升農作物產量,農戶以及相關農業研究人員應不斷創新農作物栽培技術,改善農民生產觀念,完善農作物管理制度,以此來實現農作物高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