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峰
摘要:為了加快我國農業發展的步伐,我國提出了生態綠化造林的工作要求,這給我國農業基本建設造成了一定影響。本文就綠化造林對推動生態景觀農業和旅游業發展及促進農林生態系統平衡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進行了研究和討論。
關鍵詞:綠化造林;農業;建設;生態環境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離不開生態建設,但我們卻始終難以調整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的矛盾。只有化解這一矛盾,才能更好地維持社會長久穩定發展。縱觀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農業一直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將造林綠化與農業結合,既可以保證林木資源的利用率,同時也對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做出了貢獻。
1.1 有助于緩解溫室效應
工業生產和現代科技的發展嚴重破壞了地球的生態平衡,隨著溫室效應的增強和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出現的概率也在大大增加。為了調整生態平衡,我國開始增強植樹造林力度,力求通過增強地球表面植被面積的方法,降低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以此實現對溫室效應的緩解。
1.2 發揮防風固沙的作用
我國不少地區城市化建設步伐正逐漸加快,經濟效益也實現了快速增長,但隨之而來的還有無數的沙塵天氣和霧霾,這是城市發展不均衡的弊端,同時也是經濟長遠發展的重要阻礙。因此我們更應加強植樹造林力度,提高城市對風沙的抵抗能力,以此加快自然生態環境的恢復速度。
1.3 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氣體被排放到大氣中,有害毒氣含量和固體顆粒數量也隨之增加,這種情況帶來的不僅有環境污染問題,同時也極大抑制了我國市場經濟和綜合國力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強化造林力度成為必然選擇。只有進一步增強城市的植被覆蓋面積,才能有效降低城市中的毒氣和固體顆粒物數量,以此達到凈化城市空氣的目的,為生活在城市的人民打造一個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這同樣是堅持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
1.4 保持水土涵養水源
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重,若想順利推進城市建設,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強化造林綠化工作,提高森林覆蓋率能夠加強對地表溫度的控制,利用樹林減緩水分蒸發、增加土壤蓄水量,實現水土涵養水源的目的。
生態觀光旅游是一種新興的現代旅游項目,主要是指依托于農村的生態景觀、生產活動、田園風光形成旅游線,其中包括傳統農業生產、農家樂、科普教育、傳統文化普及、現代農業展覽、農田示范等項目,該行業的發展能夠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
我國疆域遼闊,土地類型多樣,因此也增加了農田生態系統的建設難度。各地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的農田生態系統。對于山地、丘陵等地區而言,建設水土保持林,形成農田林網與林梁間作的種植形式能夠充分發揮路邊、農田間隙等空間,有效緩解農林爭地矛盾,在不占用耕地的情況下擴大植樹造林面積,有效的改善生態環境,更好地實現生態平衡。一直以來,林木與農業作物、牲畜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水、熱、土、肥、光等資源矛盾,而建設農、林、牧結合的生態系統,利用科學的林木管理及作物品種選擇方案能夠提高三者的適配性,協調三者之間的矛盾,從而更好的實現生態農業,降低毀滅是種植所帶來的危害。由此可見通過生態綠化造林能夠有效地提高農業系統的生態平衡,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實現生態農業發展,該戰略不僅能夠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的矛盾,推動農業的產業升級,同時還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深入探究生態綠化造林與農業基礎建設的內在聯系,淺析前者對后者的影響,進一步推動二者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