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睿杰
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情況、政府性基金收支情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情況、社保基金收支情況……五十多個財政收支情況報表、兩千六百多個收支項目、兩萬余個數據指標、一尺厚的文件材料,這是每年北京市人代會批準預算報告時,代表要審閱的文件體量,加上一些材料“事”和“錢”關系表述不夠清晰,曾讓一些非財經領域代表“看不懂、讀不完”,感嘆“借我一雙慧眼”。
為了推動政府編制好預算報告,解決好每項民生工作“事該怎么干、錢該怎么花”的問題,發揮好政府、市場、社會作用,安排好項目輕重緩急次序,本屆市人大常委會提出預算審查“四問該不該”指南,并逐步發展成為工作理念、經驗做法、報告體例和工作機制。
在“錢該不該花、該不該政府花、該不該花這么多、該不該當下花”的審視下,一筆筆民生該花的錢補足到位,一項項重復支出的錢統籌管理,一件件不該政府花錢的事重新論證,一批批民生急需的事向前推進,一個個民生保障細化標準形成,預算編制更加科學,“事”和“錢”的關系更加清晰,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更可度量、更有預期。
一問“錢該不該花”:推動民生該花的錢補足到位
“錢該不該花”既是市人大及其常委會預算監督關注的問題,也是審議相關議題時研究的問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2021年組織12539人次市人大代表參加調研座談和議題審議活動,帶著“四問該不該”提出意見建議,推動政府梳理“該干的事”“該花的錢”,讓群眾“七有”“五性”需求得到更好保障。
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錢舍得花。“一人失能,全家受累。”長期護理問題是全市約四十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痛點,是群眾普遍關注的“急難愁盼”問題。本屆市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議案督辦、審議報告、專題調研等方式,推動市區政府整合財政撥款、非財政撥款、部門存量資金等各類資金資源,不遺余力啃下這塊“硬骨頭”。2021年初在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批準通過的預算報告,要求按照每人每月200元至600元標準,為全市14萬重度失能老年人發放護理補貼6億元。
而在11月召開的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上,結合專題詢問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情況,推動政府對標對表國家有關構建“以居家長期護理為基礎、社區長期護理為依托、機構長期護理為支撐的養老護理體系”的目標,梳理“該干的事”“該花的錢”,以實現城鄉居民應保盡保、積極發展家庭護理型養老床位為重點,推進各項優質服務資源向老年人的身邊、家邊和周邊聚集,把該花的錢補足到位。參加專題詢問的施穎秀代表說:“為了老年人幸福生活,政府舍得花錢。比如,代表指出安寧療護院數量不足,政府答復每區將至少新建一個安寧院。”
穩定群眾幸福生活預期的錢舍得花。2018年至2020年,本市每年投入36億元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增23萬個學位。不少代表擔心相關投入“告一段落”,剩余10%適齡兒童不能就近入園問題被耽擱。2020年,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審議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情況報告,指出“入園難”仍然存在、財政補貼不能覆蓋辦園成本、公辦民辦園教師待遇差別大等問題,推動政府在2021年投入37億元,繼續增學位、提質量。而在2021年初審2022年預算報告時,相關安排提升至46.4億元,為家長和幼兒園吃下“定心丸”。
安麗娟、張曉艷代表多年來為推動解決“天價園”讀不起、“平價園”入園難問題奔走呼吁,參加了相關報告審議工作,見證全市幼兒園收費基本降到每生每月750元左右。在2021年底參加預算初審工作時,給教育部門提出的問題是:“以發展優質均衡學前教育為核心,怎樣構建符合需要的支出標準?”教育部門給出讓她們滿意的細化標準:市級財政提供1000元/月生均定額補助、5元/天·平方米租金補助、10000元/生一次性擴學位補助等。“在明年市人代會上,將重點關注新政策,推動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有更加穩定預期”。
效果不好要重估、不該花的要壓減。近年來,本市在全國率先開展全成本預算績效管理,績效節支261.4億元,壓減一般性支出159億元,三公經費減少39.8%。連續四年參加預算初審的劉峰代表說,這些成績有代表監督推動的貢獻。“比如,2020年代表們帶著‘錢該不該花的理念,圍繞‘十四五規劃編制開展了公共財政發展專題調研。”代表們提出的“改變課題按科室固定分配、按照需要申請、壓縮經費用于民生”等建議得到采納,當年壓縮市級黨政機關課題經費1.5億元。
連續十四年參加預算初審工作的衛愛民代表深有感觸地說,“四問該不該”就像一雙“慧眼”,不僅讓代表增加了思考的維度,而且讓各領域代表都能發聲、發出有分量的聲音,將監督工作切實變成增進民生福祉過程。
為推動政府編制好預算報告,2021年10月至12月,在預算初審工作基礎上,還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市人大專門委員會審查對口部門預算活動。通過這個“季審”,壓縮不必要花的錢近3億元。市人大監察和司法委發現,某單位數字證書更新費用今年執行率為66.67%,執行效果不好,在沒有分析原因的情況下,明年預算安排卻增加10%。市人大民宗僑外委也發現個別項目績效指標設置不合理、預算編制硬約束要求不到位等問題。根據人大反饋意見,相關單位按照“零基預算”和“改變不合理固化投入”要求,對項目預算進行了重新評估和調減。
二問“該不該政府花”:堅持財政支出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
預算監督工作,監督的是“錢”,推動的是“事”,理順的是政府、市場、社會關系。市人大代表帶著“四問該不該”參加立法監督調研,推動政府解決好各方角色“錯位”問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和社會作用,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
堅持財政支出公共性,避免濫用“政策傾斜”。一些支出本應由市場主體承擔,卻以“政策傾斜”為由轉嫁給政府,這是預算監督中屢審屢有的問題。杜海霞代表在2021年10月參加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立法調研時,發現有的部門直接出資幫助市場主體開展戲劇演出、文化宣傳、表演活動,造成對其他市場主體的不平等待遇。在“季審”時,她把相關事例作為典型,建議政府進一步劃清政府和市場邊界,營造公平有序市場環境和營商環境。“市場的事情交由市場主體,政府要做好市場秩序的監管者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堅持財政支出公平性,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一些工作由于缺乏市區統籌、部門統籌,形成同等情況不同政策的現象。劉穎代表在2021年5月至7月醫院安全管理秩序管理規定執法檢查中,發現同樣是安裝安檢門,市屬醫院購進成本得到市里補貼,區屬醫院有的得到所在區補貼,但是有的醫院自己承擔,建議統一補貼標準。鄭紅強代表在檢查中建議政府出臺統一支出政策,推動醫院社工制度在全市各類各級醫院普及。“醫院社工幫助患者解決對癥掛號、報銷手續方面難題,起到很好作用,建議政府研究推動相關工作發展。”
堅持財政支出公益性,提供更多公益服務。公益服務在滿足群眾“七有”“五性”需求方面有獨特優勢。在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和物業管理執法檢查中,陳芳代表發現解決社區“飛線充電”正反兩方面經驗。“同樣是財政資金建設新能源車充電樁,有的社區作為商品出租給居民個人,其他居民不能使用,造成‘充電難。有的社區公益服務項目面向全體居民,得到群眾普遍接受。”根據代表反饋的情況,市里出臺政策明確小區等公共場所只能安裝公益性充電樁,解決過去個人“搶裝”充電樁問題。
市人大預算工委主任劉星表示,“四問該不該”既是工作理念、指南、做法、經驗,也是市人大財經委、預算工委預算監督報告的視角和切入點。2021年“季審”活動中,市人大財經委按照“四問該不該”+“問題清單”體例形成初審報告,反饋給政府研究辦理,進一步理順預算報告中“事”和“錢”的關系,切實增強正式提交大會審查的預算報告的可讀性和可審性。
市委人大工作會議對本市人大預算監督“四問該不該”理念和實踐創新給予明確肯定。劉星說,在市委領導下,市人大常委會將審議通過關于加強市級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進一步健全“年審+季審”為主要形式、“四問該不該”為切入點的預算審查監督工作機制。
三問“該不該花這么多”:推動重復支出的錢統籌管理
重復支出也是屢審屢有問題,2021年“季審”就發現不少部門存在信息化項目重復建設問題。市人大財經委建議財政部門建章立制,從源頭減少重復投入。推動各部門在編制預算報告時,加強項目前后、部門內部、部門之間、市區之間“事”和“錢”的統籌。
加強項目前后財政支出統籌。在2020年開展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落實情況的監督調研中,市人大教科文衛委發現,一些幼兒園新建教學樓存在重復投入和資金浪費的問題。住建部門按照基本使用標準裝修教學樓,但是一些幼兒園接收項目后會按照新標準重新裝修。原來的裝修沒有任何利用就被鏟除,造成了較大浪費。市人大教科文衛委提出這個問題,并持續關注后續整改情況。一年來,政府加大項目前后裝修工作統籌管理,避免了重復裝修問題,有效節約了國家資源。
加強部門內部財政支出統籌。市人大農村委發現,一個部門內部圍繞“鄉村振興科技”重復設立17個項目,圍繞“創新團隊建設工作”重復設立11個項目,建議統籌解決“小”“散”問題。市人大城建環保委也發現,有的部門申報信息化項目多達20余項,申報宣傳項目10余個,檔案整理分散在各業務處室,僅申報檔案整理項目將近10個,建議做好“事”和“錢”的統籌管理。
加強部門之間財政支出統籌。市人大財經委發現,圍繞“人工智能”一個非關鍵技術,五個科研單位相同路徑重復研究,建議加大整合統籌力度。市人大農村委也發現,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政策統籌力度不夠,重復投入與投入不足問題并存,建議市區強化政策集成和資金協同,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
建立健全項目支出監督機制。具體項目支出監督機制不健全也是屢審屢有問題。某單位一次原本只需要解決馬賽克松動問題的“外墻裝修”,由于增加保暖項目,裝修費用一下增加到499萬元。為此,市人大財經委建議政府“以案為鑒”,完善點面結合的支出監督機制,將“大賬”和“細賬”全面納入監管體系。
為了讓代表有更充分時間審查賬本,“算清大賬、算精細賬”,本屆市人大及其常委會除了建立“季審”制度,還建立季度經濟形勢分析制度、市區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系統、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輔助審查機制,為代表“看懂、看清”賬本提供“放大鏡”。
四問“該不該當下花”:推動民生急需的事向前推進
從圍繞市委“戰疫”部署制定實施“強化公共衛生法治地方立法修法計劃”,到落實國家“三孩”政策修訂計劃生育條例,地方立法推動“當下該辦的事”“當下該花的錢”的落實。市人大代表帶著“四問該不該”指南,積極推動地方立法與法規實施,保障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落實。
推動全市中心任務的落實。冬奧籌辦,國之大事。代表帶著“四問該不該”指南積極調研相關工作,發現公共場所外語標識更新是“當下該花的錢”,加強“窗口部門”外語服務是“當下該辦的事”,提出相關法規案,推動出臺全國首個國際交往語言環境建設地方立法,塑造開放包容和熱情好客城市印象,為冬奧盛會營造了良好的城市環境。生態涵養區是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最大亮點。代表在相關法規執法檢查中發現多元化生態補償是“當下該辦的事”,推動政府在2022年市級政策性轉移支付資金中增加份額。
推動法規各項規定的落實。2021年開展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執法檢查,緊扣法規有關疫情防控“四方責任”展開,五千多名市、區人大代表參加。針對織密基層公共衛生網底這個“當下該辦的事”,推動“一刻鐘公共衛生服務圈”以及基層應急能力建設。根據本市2021年新修訂計劃生育條例關于“本市對提供普惠托育服務的機構給予補助”“生育夫妻享受規定的獎勵與社會保障等待遇”等規定,推動政府完善相關補貼標準和發放方式,保障了“三孩”政策落實。
推動“接訴即辦”訴求的落實。12345熱線充分記錄群眾反映的“當下該辦的事”。在專題詢問“以迎冬奧為契機推進群眾體育健身活動情況”時,把一萬余群眾集中反映的“增加公共健身場所、加強科學健身指導、建立健身設施維護機制、保障兒童老人健身安全”等作為重點,推動政府解答和解決好相關問題。在專題詢問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進展時,推動政府把兩萬余名群眾的關切作為重點,加快建設人人享有、公平可及的長期護理服務體系。
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偉在2021年12月2日召開的市人大財經委擴大會議上,對“季審”活動成效和“四問該不該”指南作用給予肯定,提出要深化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拓展改革,聚焦“四問該不該”,以“年審+季審”為抓手,用好預算聯網監督平臺,創新方式方法,提高預算審查監督的質量和效益,督促和支持政府制定好政策,編制好、執行好預算,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得到有效貫徹落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作者單位: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