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春秋戰國時期處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大師云集,學派林立,諸子百家,相互爭鳴。透過歷史的云煙,百家諸子思想的光芒依然照耀后世,先哲們的思想依然是我們智慧的源泉。
精品展示一
孔子廟碑
◎〔唐〕皮日休
天地吾知其至廣也,以其無所不覆載;日月吾知其至明也,以其無所不照臨;江海吾知其至大也,以其無所不容納。料廣以寸管,測影以尺規,航大以一葦,廣不能逃其數,明不能私其質,大不能亡其險。偉哉夫子!后天地而生,知天地之始;先天地而沒,知天地之終。非日非月,光之所被者遠;不江不海,浸之所汲者博。三代禮樂,吾知其損益;百王憲章,吾知其消息。君臣以位,父子以親,家國以肥,鬼神以享。道未可詮其有物,釋未可證其無生,一以貫之,我先師夫子圣人也。帝之圣者曰堯,王之圣者曰禹,師之圣者曰夫子。堯之德有時而息,禹之功有時而窮,夫子之道久而彌芳,遠而彌光;用之者昌,舍之則亡。昔否于周,今泰于唐,不然何被袞而垂裳,冕旒而王者哉!
(選自《古文觀止》)
翻譯
天地我知道它是最廣闊的,因為它無所不覆蓋;日月我知道它是最明亮的,因為它無所不照耀;江海我知道它是最寬大的,因為它無所不容納。測量天地的大小用寸管,測量日月的光線用尺規,度量江海的寬大用小船,再廣大的東西也不能避開數字的測量,再明亮的東西也不能隱藏自己的本質,再闊大的東西也不能擺脫自身的危險。孔夫子偉大!比天地出生晚,知道天地開始時的事;比天地先消亡,知道天地結束時的事。不是日月,被照耀者傳播得比光還要遠;不是江海,被浸潤者取的水比江海還要多。三代的禮樂文化,我知道它增減變異;百王的憲章,我知道它消減停息。君臣得以各司其職,父子得以親密無間,國家得以富裕強盛,鬼神得以祭祀血食。道家不能用渾然一體解釋它,佛教也不能用無生無滅證實它,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我的先師孔夫子是圣人。帝當中的圣人是堯,王當中的圣人是禹,師當中的圣人是孔夫子。堯的圣德有時也會消失,禹的圣功有時也會窮盡,孔夫子的思想永遠芬芳,永遠光亮。提倡孔夫子思想的王朝越來越昌盛,不提倡孔夫子思想的王朝漸漸消亡。過去消亡于周,今天弘揚于唐,不然何以被統治者尊為王!
賞讀感悟
文章將天地、日月、江海的巨大廣闊、普照萬物、包容一切、博大深沉和孔子的精神品行展開對比,自然萬物都有測量的方法和憑借,而面對“至圣”這一比天地更高遠、比日月更奪目、比大海更博大的巨人,后人真的只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者又將儒釋道三教對比,突出儒學的博大精深,以人為本積極入世的儒學之術,遠遠超過了佛、道。作者還將孔子這一介文人,和史上最圣明最仁愛的帝王相比,帝王的恩德只能遍及他的國土,師圣的學說思想,卻開啟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智慧,塑造著所有炎黃子孫的優秀品格,歷久彌新,近之彌芳。用之者和拒之者也對比,正因仁政不被東周統治者所采用,所以東周動蕩而短命;大唐帝國一統天下,長盛不衰,正是大力弘揚儒家文化的結果。至此,對比當中已經將孔子的貢獻和思想精華揭示出來。前面是正面對比,結尾是反面對比,對比中含比喻,入情入理。
精品展示二
莊子的草帽
◎陳所巨
莊子在濠上觀魚,正是初夏,陽光強烈,他戴著一頂寬邊的草帽。那頂草帽有多種用途,既可以戴在頭上遮太陽,又可以拿在手里扇風,也可以墊在下面坐在路邊的土坎上。他那頂草帽與眾不同的地方,還在于不是兩淮平原上農人們慣常戴的那種金黃色的麥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編成的,顯得格外的招眼和時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著帽,是很平常的那種。他們倆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了對方的笑的含義:莊子想說他的朋友像個稻草人,惠子覺得莊子像只剛從草叢中鉆出來的綠冠草雞。接著他們就看那濠中的魚,看得很投入,莊子情不自禁地說:哎呀,魚真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快樂呢?莊子看了惠子一眼,說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呢?惠子有些神秘地笑了笑,帶著幾分滑稽。
這是幾句很普通的話,但這些話讓后來的人們覺得奇怪和新鮮。奇怪和新鮮的東西總能引發人們的好奇心,然后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哲理或藝術。莊子和他的朋友都是極為散淡的人,他們壓根兒沒想到,就是那幾句簡單的對話,竟然在幾千年后,還被人們背誦,作為構筑他們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們知道了,肯定會大笑不止。歷史往往就是這樣,重要的、核心的、真正有益于后人的東西,總被淘汰、遺忘或是銷毀,而將一些雞毛蒜皮留下,并且充作神圣的經典。譬如就莊子這個人而言,應該留下來的倒不是只言片語的對話和雜感,而是那頂青青的蒲草編的草帽。因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纖維上面。
莊子喜歡躺在草地上睡覺,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躺著,將草帽罩在臉上,舒坦而愜意。他聽得見泥土的聲音,草的聲音,炊煙的聲音,狗和女人的聲音,以及他自己的肉體和靈魂發出的微弱的聲音。他聞得見天的氣味,云的氣味,泥土和草叢中看不見的蟲子的氣味和南風從淮河帶來的水的氣味。這些聲音和氣味緩緩地帶著他進入夢鄉。他的夢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莊周夢蝶就是這時候的產物,野草一樣的產物。一個象征的童話,一片錯亂的思想的樹林,一只真正的比車輪還大的蝴蝶,讓人們吃驚,也讓莊子糊涂了。但他這個人的特點就是沉得住氣,糊涂就糊涂吧,糊涂總比不糊涂好。正是那個糊涂的夢讓他名聲大振,成為貫穿歷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歷史和人們并不知道,那個夢正是隨著他的鼾聲,留在那頂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莊子什么都不記得,回到家里,才發現有個夢粘在草帽上,他便將那夢收拾,刻寫在竹簡上。
這當然是幾千年前的事,現在莊子還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經觀魚、做夢的后來叫蒙城的地方。莊子祠與其說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說是他精神和思想的莊園。魚和蝴蝶好像還在各自的狀態之中,但此魚非彼魚,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來的變種!莊子還是那樣,悠閑散淡,夢幻而多思。他當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現的,一張稍稍蒼白而修長的臉,手臂和腿較長,服裝似乎有點兒不倫不類。但他確實是莊子,是那個用綠色的蒲草帽遮著臉,躺在草地上睡覺和做夢的人。
莊子端坐著,膝蓋齊齊地并攏,雙手擱在上面,旁邊好像還有一柄葵扇。我發現少了件東西,是草帽。草帽是鄉野里的東西,民間的東西,也就是說是莊子那時候作為散淡文人的東西。后來他成為圣哲,人們便順理成章地認為應該與那頂粗糙的蒲草帽無緣了。人們總愛犯這類的錯誤,總不過是以想當然代替本質。其實,就在淮河兩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種蒲草帽已經很多了,莊子因此有些高興,因為蒲草帽罩著的那些頭腦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著的魚和蝴蝶。時間改變了許多東西,而草帽的功能沒有改變,有些人戴在頭上遮太陽,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風,有些人墊在下面坐在土坎上……
(選自《華人優秀散文精選》,有刪改)
賞讀感悟
作者根據人們耳熟能詳的“濠梁觀魚”“莊周夢蝶”這兩個典故,將自己對莊子思想價值的感悟以及對后人膜拜莊子思想的因襲習性的認識,寄托在“蒲草帽”這一民間鄉野的慣常意象中,形象地表達了他對生活本真貌、思想原生態的冷峻反思。莊子留下的“只言片語的對話和雜感”被抬高為“神圣的經典”,莊子本身也被“圣哲”化;而其平民的、本質的、原始的一面卻被遮蔽和遺漏了!“蒲草帽”,作為鄉野悠閑散淡人生方式的隱喻,作為民間原始思想“孵化器”的隱喻,構成了本文的張力。733AE2D0-0EFD-4520-AD4B-D224AB1E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