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高級中學以“東坡文化”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建設以“東坡文化”為主題的書院式育人場域,通過開發多維拓展、有機融合的“東坡書院”課程,構建符合“雙新”背景、具有地方特色的“東坡書院”課程體系。學校深化教學改革,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推行知行合一,促進學生素養提升;推動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專業境界;提升學校品質,輻射并服務區域發展,在普通高中課程建設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關鍵詞】東坡文化課程;書院式;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7-0063-03
【作者簡介】顧洪亮,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高級中學(江蘇宜興,214221)校長,高級教師。
錢穆先生曾經說:“中國的傳統教育制度,最好的莫過于書院制度。”書院在古代社會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探索并形成了中國古代特有的教育體制與育人模式。書院式教育秉持修身明理、傳道濟世的教育宗旨,采用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治學方式,以導師、學生的同游同學實現修身與修學的統一,值得當代教育研究借鑒。
近年來,很多中小學推進實施書院式教育,通過構建學科協同、學段貫通的特色鮮明的書院式課程體系,建設書院式的學習、生活物型空間,落實導師制拓展學生課程及社團活動,鼓勵不同學業背景的學生互相學習交流,從而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更開放、更廣闊的平臺與空間。
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高級中學堅守“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教育真諦,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建設東坡書院育人場域,嘗試書院式育人新模式,開發多維拓展、有機融合的東坡書院課程,構建“東坡書院”課程體系,為教師持續發展鋪路、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為學校高質量發展賦能,把學校建設成為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社會滿意的現代化高品質高中。
一、傳承千年書院文脈基因
北宋蘇軾曾在宜興蜀山腳下筑室買田,開壇講學,后人為之建“東坡書院”。1938年,地方鄉賢延續東坡文脈,鄰“東坡書院”設庠序以化于邑,曾名“私立東坡中學”,學校屢經發展變化,1989年定名為“丁蜀高級中學”。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高級中學發軔于“東坡書院”,偎依在“東坡書院”這一讀書圣地,汲取著志趣高遠、樂觀豁達的東坡精神,形成摒棄浮躁、寧靜致遠的“慎獨”校訓,弘揚“和諧奮進”的校風、“行勝于言”的教風、“學貴心悟”的學風,積累凝聚成“勤勞質樸、追求真理、善于創造”的學校精神。
二、開發學科融合課程體系
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高級中學聚焦學校課程建設的精神內核,按照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三大類型,構建學科相融、學段貫通的東坡書院課程體系,使個性化、特長式的自主菜單式學習成為學生的選擇。(1)必修課程依據省普通高中課程與學分設置的規定,設語文、外語、數學、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通用技術、藝術(美術與音樂)、體育與健康、專題教育等課程。(2)選擇性必修課程主要依據各學科的選修模塊,要求每名學生在高一到高二年級至少每學期選修1門,重在培養學生基礎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學科思想與方法。(3)選修課程由語文、歷史、政治、地理、生物、心理、美術、音樂、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進行跨學科融合研究,編訂、審核、調整課程材料,分年級開設“蘇軾與陽羨的情緣” “蘇軾的人生之路” “蘇軾在宜興的傳說” “蘇軾詩詞鑒賞”“蘇軾書畫藝術”“蘇軾的生活智慧” “蘇軾的農耕生活” “蘇軾的心理探究” “蘇軾的人生哲學”等東坡書院專題課程,讓學生了解蘇軾、走近蘇軾,深入體會蘇軾的文學魅力和樂觀精神。此外,學生還可以自主選修演講、辯論、法律、舞蹈、籃球、足球等課程。
學校以東坡書院課程建設為抓手,設置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八個學習領域的課程體系,每個學習領域又構成了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德育潤澤課程的遞進層級,按照不同類型和功能服務學生的學習需要,供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選擇性學習。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嚴格執行國家對高中階段課程總課時數的要求,力求四個層級之間融合、協調,實行總量控制下的分塊指導、精心實施,并嚴格考核所有課程。
東坡書院課程根據高中學生特點制定課程教學目標,有詳盡的授課計劃與教案,實施過程中教學策略得當、教學手段豐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和實踐體驗,從思想、能力和價值觀等方面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素質提高。
三、創設東坡書院育人場域
學校將建設東坡書院育人場域融入學校的活動建設,使精神文化有提升、物質文化出精品、行為文化出成果,全面優化育人環境,使“東坡書院”成為師生向往和留戀的精神家園和幸福樂園。同時為書院式課程實施提供物型保障,讓學生在東坡主題的物型空間里耳濡目染、良性成長。
1.東坡文化校園景觀。學校努力挖掘東坡文化內涵,將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和學校精神等元素融入校園景觀,通過教學區、庭院園藝區、運動場地等規劃改造及整體板塊標識、樓宇道路標識、班級文化標識設置,建設承載東坡文化的校園景觀,使“東坡書院育人場域”的樓、路、樹、草、亭等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
2.東坡課程功能區域。學校合理安排教學區、活動區、運動區,根據各功能區的作用和特點,設置鮮明的東坡文化主題,把“三香”(書香、陶香、心香)特色、東坡文化以及鄉賢文化融進東坡書院式校園,汲取東坡文化和陽羨文脈精髓,建設校史室、弘陶館、東坡文化研修中心、東坡農耕園、陶文化研修中心等功能教室與區域,努力打造貼近學生認知需求的真實情境和實踐場域,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自主式的探究性學習。
3.書院場域延展傳承。學校遵循“承繼傳統、長遠規劃、分步實施、全面提升”原則,堅持思想教育與藝術欣賞的統一、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統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統一,梳理“慎獨”校訓與東坡文化的傳承關系,將東坡詩詞、書畫、人文、精神等相關元素融入學校的長遠規劃與建設藍圖,實現東坡書院育人場域建設的連續性、延展性和繼承性。
四、實現師生“同學”的學習新樣態
東坡書院育人模式倡導新型的師生、生生關系,形成了師生“同學”的學習新樣態。學校提倡以師生互動為前提的導師制,為學生配置導師團隊,吸納對蘇軾文化和社團活動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組建社團,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認識,提高其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校每年定期開展“東坡經典誦讀”“東坡主題書畫展”“東坡音詩畫”等東坡主題系列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展現學生的昂揚風貌。以書院式育人改革為抓手,學校在培養具有特長潛質的學生方面有較大突破,學生在藝術、體育、學生社團、社會實踐等領域都有亮眼表現。在進一步完善已有活動項目的基礎上,豐富、彰顯具有學校特色的活動內容,拓寬活動渠道。
此外,我們著力建設校外活動基地。丁蜀地區有豐富的蘇軾文化資源,東坡書院、湖?單家巷、湯渡畫溪橋等都是蘇軾當年駐足之地,我們將其拓展為校外活動基地,讓師生走出校門,近距離了解蘇軾,同時邀請校外基地的相關專家來校為學生講解東坡文化。
五、打造多元互動評價系統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不斷完善多元動態評價體系,以師生、家長為評價主體,采用線上、線下交互測試的方式,實現過程化、動態化、精準化的評價。
1.線下評價。
建設三級評價體系。學生完成三類四級課程研修,參加相關社團組織,參與主題展示活動,由相關課程教師給予基礎性評價;學生在東坡課程研修、精品社團、主題活動中表現優異,由相關導師給予提升性評價;學生在以上活動中有突出貢獻或創新性進步,獲得校級以上榮譽,由相關導師給予貢獻性評價。重視活動過程評價,重點評價學生在個體學習或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表現、筆記(自主學習材料的整理)、學習計劃的執行和調控等內容。
在評價形式上,根據學生參與課程情況自編量化測評表,在高一入學時對學生進行量表測試,高二結束時再次進行測試,到高三畢業的時候進行第三次測試,以此追蹤學生的課程成長情況,追蹤培養效果。此外,編制開放性問卷,讓學生自行填寫、自我評價,同時以同學互評、家長參評等方式,對學生參與課程的情況進行即時評價。把以上評價結果以及每名學生三年內在活動或者關鍵事件中的表現與變化用任務單記錄下來,形成過程性的成長檔案。
2.線上評價。
采取“公眾號+評價”和“互聯網+評價”的形式。“公眾號+評價”就是推廣學校的“我們在成長”公眾號,以“信息流”的方式展現,把學生活動發布到公眾號,接受大眾評議,更好地提高學生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互聯網+評價”則是利用大數據分析,每年自動生成學生的素養成長“賬單”。學生通過“賬單”了解自己的課程達成指數,并激發繼續參與課程、提升素養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