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nèi)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剖析論述事理,發(fā)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學習議論文,不僅能訓練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使我們明白事理,提高認知水平,知曉方法,學會解決問題。議論文閱讀,首先要學會梳理文章結構,理解作者觀點,體會文中情感。
一、析層次,梳理文章結構。
1.基本類型
議論文結構,主要從兩大角度來劃分:
(1)全篇角度
①“總—分—總”式。開頭總領全文,中間從各個方面具體闡述,結尾是對全文的總結。
②“總—分”式。上述①式缺少總結部分。
③“分—總”式。上述①式缺少總領部分。
(2)主體角度
有的議論文前有總領,后有總結,那么中間就是主體部分。而有的議論文前無總領,后無總結,直接進入主體部分。
①并列式。以幾個并列的層次來具體闡述,每個層次相對獨立完整,與其他部分是平行關系。
②層進式。又叫遞進式,各層次之間是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關系。論證時,一般是由小到大,由淺入深。
③對照式。又叫對比式,把兩種事物或事物的兩方面加以對比,揭示兩者區(qū)別,表明肯否態(tài)度。
2.梳理方法
一些議論文,結構并不單純,有的標志不明,有的錯綜復雜。我們要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的相對獨立來劃分層次,概括出層意,分析好層次之間的關系,從而梳理好文章結構。
李斯的《諫逐客書》,第一句“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直接提出中心論點。同在第一段,接著鋪陳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國強國的史實,證明客卿有功于秦。這樣,弱化了總領的特征。第二段列舉事實說明愛異國物、逐外國人非統(tǒng)一天下之術,“愛異國物”和“逐外國人”形成對比,但作者把對比放在同一層次了。第三段闡明納客與逐客的利害,“納客”之利與“逐客”之害又形成對比,此處對比同樣處于同一層次。第四段得出結論,“逐客”必將造成秦國的危亡,是在第三段基礎上的深化。
全文在層層推進當中又包含著對比關系,正反對比之時又兼顧層進關系,前后呼應,氣韻貫通,形成滔滔雄辯之勢,既邏輯嚴密,又博大豐富。至于使用哪種結構,緣于論證觀點的需要,形式服從內(nèi)容,結構匹配說理。
二、知背景,理解作者觀點。
作者的觀點,與個人際遇相關,與時代特征相聯(lián)。回顧歷史,知人論世,才能準確理解作者觀點,并進行客觀評價。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林立,文人志士都想一展抱負,紛紛以自己的學說游說諸侯,提出治國理念,于是流派產(chǎn)生,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局面。
李斯是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曾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他辭去小吏,到齊國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李斯學成之后,到秦國勸秦王統(tǒng)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客卿入秦而影響自己權勢的秦國貴族,對秦王進行挑撥,說客卿入秦別有用心,應該把他們?nèi)口s走。秦王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李斯寫了這篇《諫逐客書》,勸諫秦王不要驅逐客卿。李斯的文章打動了秦王,使秦王收回了成命。
李斯站在“跨海內(nèi),制諸侯”完成統(tǒng)一天下大業(yè)的高度,來分析闡明逐客的利害得失,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見識,體現(xiàn)了他順應歷史潮流的進步政治主張。文章所表現(xiàn)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賢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以霸權為目的的政治主張是遭到愛好和平的人們的一致反對的。從服務對象來說,回國效力受到人們的推崇和贊揚。就如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錢學森的學成歸國,為中國人樹起了一面旗幟。
三、看目的,體會文中情感。
“綴文者情動辭發(fā),觀文者披文入情”,議論文中的情感,有的直接流露,有的深沉復雜,但都與作者的寫作目的相關,而文字就是中間媒介。李斯的《諫逐客書》的寫作目的是要讓自己留在秦國,幫助秦國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我們可以透過文字來體會文中情感。
從整體上看,在論證秦國驅逐客卿的錯誤和危害時,沒有在逐客的具體問題上就事論事,也沒有涉及自己個人的進退出入,而是站在人才興國的戰(zhàn)略高度來談論。李斯不為客想,而為秦謀,這是一種大局意識,體現(xiàn)了他的高瞻遠矚。這時的李斯,有法家的謹嚴態(tài)度,也有儒家的廣博胸襟。他以史實為依據(jù),與現(xiàn)實相結合,和帝王相比較,用危害來警醒,既體現(xiàn)了他對秦國的忠心,也體現(xiàn)了他高屋建瓴的說理水平。
從局部來看,對有利于客卿留在秦國的做法,作者持贊許態(tài)度;對不利于客卿留在秦國的做法,作者持貶抑態(tài)度。繆公、孝公、惠王、照王,重用客卿,漸成帝業(yè),用鋪陳的手法來寫,就是對他們重用客卿的有意渲染。“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一句中,“不問可否”和“不論曲直”使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詞語,體現(xiàn)了作者作為客卿的冤屈和對重物輕人的秦國貴族的批判。“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使用判斷句式,引用《荀子·大略》中的話,指出逐客的危害,對其行為進行嘲諷。作者借用一定的語言手段來表達這些情感,理由充足,感情充沛。
對于議論文閱讀,我們可以由形到質,披文入情。梳理結構,結構具有復雜性,要分析好層次之間的關系;理解觀點,觀點具有時代性,須一分為二辯證看待;體會情感,情感具有傾向性,應考慮作者的寫作目的。結構、觀點和情感,三者相互關聯(lián),相得益彰。
出乎其外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問題。
在《論語》里,孔子被描寫成一個教育家。從某種觀點看來,也的確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成人”(《論語·憲問》),所以教給他們以經(jīng)典為基礎的各門知識。作為教師,他覺得他的基本任務,是向弟子們解釋古代文化遺產(chǎn)。《論語》記載,孔子說他自己“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就是這個緣故。不過這只是孔子的一個方面,他還有另一個方面,這就是,在傳述傳統(tǒng)的制度和觀念時,孔子給予它們的解釋,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觀推導出來的。例如在解釋“三年之喪”這種古老的禮制時,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論語·陽貨》)換句話說,兒子的一生,至少頭三年完全依賴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應當以同樣長的時間服喪,表示感恩。這樣一來,孔子就不只是單純地傳述了,因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東西。
這種以“述”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學傳之永久,經(jīng)書代代相傳時,他們就寫出了無數(shù)的注疏。后來的《十三經(jīng)注疏》,就是用這種精神對經(jīng)書原文進行注釋而形成的。正是這樣才使孔子不同于當時尋常的儒,而使他成為新學派的創(chuàng)建人。正因為這個學派的人都是學者,同時又是六經(jīng)的專家,所以這個學派被稱為“儒家”。
孔子除了對經(jīng)典“作”出新的解釋以外,還有他自己對于個人與社會,天與人的理論。關于社會,他認為,為了有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最重要的事情是實行他所說的正名。就是說,“實”應當與“名”為它規(guī)定的含意相符合。有個學生問他,若要您治理國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說:“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又有個國君問治理國家的原則,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換句話說,每個名都有一定的含意,這種含意就是此名所指的一類事物的本質。
(摘編自馮友蘭《孔子:第一位教師》)
1.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何特點?請分析說明。
答:
2.對影響后世兩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條,作者有著怎樣的觀點態(tài)度?你又是如何看待的?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
答:8E8E470F-6E22-4543-89D3-1033105645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