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 趙詩雨
(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
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孕育形成的獨特精神風貌與精神成果。革命精神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激勵一代代中華兒女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精神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出發,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實踐與時代特征,在繼承弘揚前人科學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圍繞革命精神提出了一系列新闡釋、新發展、新內容,為新時代弘揚革命精神、開展新時代的革命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引領。
當前學界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精神的重要論述展開深入探討,既有直接將革命精神作為一種整體思想譜系進行的整體性、系統性研究;也有從具體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微觀維度進行的具體探討。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精神重要論述的整體性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作為整體的革命精神時,不僅對中國共產黨革命戰爭時期的精神形態進行創造性演繹,還突出強調在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及新時代以來的時代精神,大大拓展了革命精神的內涵與意蘊。鐘天娥(2017)認為通過拓展以歷史人物為載體的革命精神,解決了該如何向革命先輩學習、學習什么等一系列問題;時玉柱(2018)認為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實踐出發,堅持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現實邏輯和未來邏輯,對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主導思想進行了新發展、價值目標進行了新闡釋、精神形態進行了新補充;詹紅菊(2020)從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出發,對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精神譜系、核心要義、時代價值、弘揚傳承進行了新的理論發展;曹甜甜(2021)認為革命精神具有先進性、人民性、斗爭性和創新性等特征。
第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精神重要論述的專題性研究。學界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幾十種不同革命精神的論述展開了專題性研究,形成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具體如下: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革命戰爭時期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時,更加強調保護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特別是部隊官兵、中小學生、革命老區群眾是教育重點對象(強衛,2014;葉桉,2019;靳諾,2021);在談及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時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等時,側重于用獨立自主、愛國奉獻、艱苦奮斗等優良傳統對黨員干部開展教育,確保其不斷提升為人民服務的本領與能力(劉興平,2018;陳坤,劉佳鶴,2020;丁留寶,2020);在談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的女排精神、抗洪精神、北京奧運精神、工匠精神、斗爭精神等時,側重于強調其在黨的建設、專業技術領域和重大社會事件處置中的積極作用,進而實現增強領導、凝聚民心、振奮士氣的作用(董杰,2016;華寶元,2016;劉建軍,2016;朱繼東,2019;傅守祥,2020;曲青山,2020)。
綜上所述,目前學界在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精神的重要論述時,主要就革命精神本身的全新時代內涵、生成邏輯、主要特性等展開研究,而尚未開展歷時性的縱向比較和共時性的橫向比較研究,也就是針對同一種革命精神的不同時代演繹進行比較分析、針對新時代革命精神與歷史上其他階段的革命精神進行比較分析,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習近平關于革命精神重要論述的內容體系十分豐富,既包含著對已有革命精神理論的賡續與弘揚,又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時代自覺對歷史進程與時代發展中的革命精神因素進行了新的凝練與提升,充分挖掘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
第一,對重要歷史時間節點革命精神的繼承弘揚,如五四精神、八一精神等。五四運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標志著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的舞臺。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 周年大會上談到,“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老一輩革命家對五四精神論述的基礎上,賦予了五四精神新的時代意義,從明確人生定位,堅定理想信念,勵志、奮發、圖強,拓展國際視野等方面對五四精神進行了集中闡釋,尤其注重五四精神在新時代條件下對青年一代、黨員干部、人民群眾的深刻影響,注重將五四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同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結合,這既是對過去的緬懷,更是對當下的激勵、對未來的憧憬。
第二,對重要紅色基地革命精神的繼承弘揚,如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紅旗渠精神等。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親臨井岡山,數次深情講述井岡山的故事,“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鍛造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成為我們黨優良傳統的集中體現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強調“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今天,我們要……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到西柏坡考察,第一次把西柏坡精神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并列,強調其對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重要性。2013 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臨沂考察時也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第三,對重要歷史事件革命精神的繼承弘揚,如抗戰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西遷精神等。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為契機進一步詮釋了長征精神,講到“偉大長征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新的長征路上續寫新的篇章、創造新的輝煌!”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等重大政治活動中,也多次強調長征精神在黨員干部、部隊官兵教育活動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全新命題“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借此勉勵全黨全國民眾不懈奮斗。
第一,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要的革命精神內涵進行了高度凝練,如紅船精神、蘇區精神等。紅船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精神,是黨的革命精神的起點,蘊含著中國新生的力量與希望。2005 年,習近平同志發表《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一文,將紅船精神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賦予了紅船精神全新的內涵。2017 年10 月3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湖革命紀念館指出,“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由此可看出“紅船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亡之際立于時代潮頭、敢為人先的中流砥柱形象。對“紅船精神”進行明確和凝練,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堅定航向、風雨同舟的自信豪邁形象,也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建黨宗旨。
第二,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革命精神內涵進行了全新概括,如焦裕祿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2009 年習近平同志赴蘭考考察時,把焦裕祿精神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強調廣大黨員干部要學習焦裕祿同志的公仆精神、奮斗精神、求實精神、大無畏精神、奉獻精神,大興服務群眾之風、艱苦奮斗之風、求真務實之風、知難而進之風、敬業奉獻之風。焦裕祿精神早在20 世紀60 年代就已提出,其主要內容包括為人民服務、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等;在改革開放后又調整為密切聯系群眾、無私奉獻、清正廉潔、艱苦創業。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對焦裕祿精神的認識和凝練,并沒有一成不變,反而主動圍繞中心工作不斷更新迭代,以更好地反映和滿足社會發展現實和民眾精神需求。
第三,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重要的革命精神內涵進行了系統闡釋,如抗疫精神、“兩路”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絲路精神、右玉精神、東風精神等。2011 年3 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五次對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指出“右玉精神體現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迎難而上、艱苦奮斗,是久久為功、利在長遠”。全國都應該大力弘揚右玉精神,用實干恢復生態、服務人民。右玉精神是在新中國成立70 多年以來的長期歷史中,黨帶領右玉人民在堅持綠色道路的艱苦奮斗中所逐漸形成的,體現了該歷史階段中國人民普遍的艱苦奮斗實踐和頑強不屈意志,特別是在新時代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等戰略布局背景下堅持弘揚與傳承,就具有深刻的政治意蘊和實踐價值。
第一,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精神譜系毫無疑問是眾多偉大精神的集合,僅目前公開討論的就有90 余種,主要由中央領導人論述或提及社會各界跟進予以關注,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精神譜系仍處于拓展和擴展的態勢。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 年2 月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首次提及“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一說,在2021 年7 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則對該概念進一步強調,并首次提出了“偉大建黨精神”一說。特別是2021 年9 月,黨中央公布了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46 個偉大精神,即以建黨精神為牽引,以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為主線展開,涵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新時代時期等四個歷史階段。
第二,明確了不同革命精神的層次關系。以第一批公布的46 種偉大精神為線索,可看出精神譜系之內的偉大精神并不是隨意生發,也不是隨意組合或拼湊,而是基于一定的重大歷史事件或圍繞特定的歷史主題所凝練、培育而成的。由此可借鑒書刊目錄的篇次編碼方法,依據精神樣態所反映事件的重要性和影響范圍,嘗試將建黨精神作為一級精神樣態;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等作為二級精神樣態;而紅樓精神、古田會議精神、三灣改編精神、雷鋒精神、工匠精神等作為三級精神樣態。將不同偉大精神進行分層歸類,非但不會損壞這些偉大精神的歷史地位和政治地位,相反還能夠促進精神譜系的系統性認識、層次性記憶,方便精神譜系的社會化推廣傳播,并推動新時代偉大精神的自覺創造與凝練。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革命精神所做的一系列重論述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必然結果,是繼承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表現,是系統研究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根本遵循,是解決當下中國現實問題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具有嚴密科學的生成邏輯。
革命精神作為革命文化的精髓,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 年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首次提出要不斷推動“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此后在多個場合中引經據典闡釋以革命精神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大同”與“小康”的社會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務實思想等,在革命精神譜系中體現為以人為本的群眾思想、勇攀高峰的遠大理想、胸懷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迎難而上的自強品格、實事求是的探索本領等。革命精神要深入人心、廣泛踐行,不僅要從政治地位和歷史地位上講清楚其意義,更要讓有意義變得有意思,也就是從情感上打動、從心理上共鳴,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具有這一天然優勢,能夠讓革命精神貼近社會的風俗傳統和人們的思維習慣,更具有親和力、說服力。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最鮮明標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精神的重要論述,就遵循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體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高度理論自覺和理論成熟。矛盾是辯證法的基本范疇,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矛盾的普遍性決定了社會深刻轉型中的新問題新矛盾,必然會反映到人們的思想中而引發社會思潮的變動,因此不斷革新思想就顯得尤為重。在此前提下,習近平總書記批判繼承革命精神,對革命精神進行了一系列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方面,使革命精神更加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求,更好地作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讓革命精神的傳承主體——人民在遵循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準革命精神的創新本質,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動偉大事業,不斷推進偉大夢想的實現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 年2 月20 日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強調“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革命精神產生并熔鑄于黨成立以來的全部實踐歷程。黨中央在全黨范圍內推動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其目的在于教育廣大黨員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史中汲取精神養分,把握時局態勢,深諳歷史規律,并在此基礎之上圍繞黨在新時代的中心任務,不斷推陳出新,推動黨的理論水平邁向新時代的階梯。中國共產黨人在傳承老一輩革命家的紅色基因和革命理想的基礎上,始終堅持著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注重黨的自我教育與自我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革命精神的時代化,促使革命精神譜系不斷地豐富發展。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動黨的自我革命,增強黨員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賦予革命精神以新的理論價值與時代價值,推動革命精神轉化為物質力量作用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中來。
2012 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系統闡釋了中國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具體內涵,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明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實現中國夢需要弘揚包括革命精神在內的中國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精神是推動革命戰爭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新時代,革命精神同樣為黨治國理政提供了堅強的精神支撐和思想保障:革命精神具有整黨強軍價值,補足共產黨人精神之“鈣”,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黨性修養,讓紅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脈、使部隊官兵保持老紅軍本色,推動我國新時期強軍目標的實現;革命精神具有鑄魂育人價值,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深深融入中華兒女的文化基因與民族血脈之中,成為促進新時代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健康成長的精神養料;革命精神具有興國富民價值,以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抗疫精神等為核心的革命文化,是當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對革命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將革命文化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智力支持,將革命精神轉化為調動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豐富人民的精神財富,筑牢文化自信的堅強堡壘。
新時代如何繼續傳承、弘揚革命精神,讓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的土壤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關系到紅色江山的鞏固、關系到民族的文化延續、關系到國家的文化實力。在習近平關于革命精神重要論述的內容中,可著力從強化革命精神發展的內在動力、豐富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抓住革命精神的受眾群體、加強革命精神的載體建設、優化革命精神的輿論環境等方面深入挖掘,為革命精神的踐行提供行動遵循。
革命精神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順應歷史大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依靠堅定意志和踏實工作干出來的,是在追逐和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總結凝練出來的。以中國夢推動革命精神發展,主要作用方式有:規定革命精神的主要任務,即服務于中國夢的實現,不僅通過精神武裝使人們具有統一的奮斗目標,并且提振人們的普遍精神狀態,由散漫消極轉向團結奮進;明確革命精神的現實基礎,即中國夢貫穿于革命精神發展的始終,從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到新時代階段,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全部奮斗主題,在實現這個主題中革命精神應運而生。革命精神從來不只是革命戰爭年代所獨有的,而是在一切偉大社會革命中順其自然產生的,偉大革命必然產生革命精神,無論是武裝革命還是生產革命、無論是體制革命還是制度革命,其根本指向都是一致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凝聚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中國共產黨人一直以來孜孜不倦追求的價值目標,是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根本價值取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革命精神的價值方向,就要明確革命精神的價值立場,即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在解決人民普遍訴求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發展,革命精神必須是符合人們基本訴求的、是滿足人們利益需要的,才能在動員群眾、鼓舞群眾、團結群眾中發揮實效,這也是衡量和評價革命精神的根本標準;就是要明確革命精神的邏輯結構,革命精神不只是革命者的精神,而是在國家發展、社會建設、人民奮斗過程中所創造的群體性精神、時代性精神、整體性精神,反映著一個群體、一個階段的總體性精神,是這一階段或事件上最為典型、最為突出的精神狀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中國社會最廣泛的價值共識,是衡量各種社會活動或事物的價值判斷標準,毫無疑問亦可作為革命精神完善優化的基本標準。
革命精神教育既要強調其受眾的廣泛性,也要聚焦重點人群以提升革命精神教育的實效性。革命精神教育應聚焦于以下群體:第一,青年學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扣好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第一粒扣子,把理想信念的種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青少年從小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樹立愛國主義情懷,逐步形成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自覺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推動革命事業的持續開展。第二,黨員干部。以主題教育活動為抓手,發揮好黨紀黨規的約束作用,用優良傳統和作風不斷改進黨員干部的思想素質和精神面貌,使其能夠不忘初心,恪守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提升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和能力,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第三,部隊官兵。要建立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實現黨在新時期的強軍目標,就必須把紅色基因深深植入人民軍隊的血脈中去,重視對官兵的革命傳統教育,始終保持人民軍隊的老紅軍本色。同時對于其他關系到國運民生的重要群體,如企業家、知識分子、留學人員等。這些群體往往在無形中也承擔著塑造中國形象、推動社會發展的任務,絕對不能忽視對他們的革命精神教育。
革命精神的載體建設與革命精神的傳播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良好的載體建設能夠使革命精神的宣傳弘揚事半功倍。第一,建立健全傳承保護革命資源的相關法律法規,落實革命資源的安全保護責任。由于革命資源分布于全國各地,具體情況各有不同,因此必須要嚴格落實革命資源的安全責任,明確各屬地政府的主體責任、有關部門的監管責任和管理使用單位的直接責任。第二,完善革命物質資源的基礎設施建設,及時修復破損革命文物,多元開發革命文創產品。各地政府機構應設立獨立的機構部門、專人負責革命物質資源的日常管理和保養維護,注重革命圣地的環境建設,組織實施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保護利用項目。第三,加強對革命非物質資源的研究保護力度,在妥善保存的基礎上進行深度研究和創新發展。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革命文獻、檔案史料、口述資料等的調查征集工作,設立革命資源數據庫,推動建立全國和地域性的革命文化研究機構,推進革命資源信息的開放共享。
輿論環境的建設對一個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往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在互聯網時代尤為凸顯。第一,穩定適應輿論傳播的社會環境。需從社會實際出發、從人民需求出發宣傳革命精神,使人民真切感受到革命精神的意義和魅力,推動革命精神轉化為物質力量真正作用于社會的發展。第二,發揮好主流媒體的牽引作用。黨的主流媒體是傳播黨的聲音、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媒介,是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具有與生俱來的“黨性”。因此主流媒體絕不能故步自封,應順應新時代發展的洪流,積極自我革新,升級優化宣傳體制,提高主流媒體宣傳的效率和魅力。第三,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宣傳范圍,創新宣傳手段、拓寬宣傳渠道。要講好革命故事、傳遞革命情懷,加快推進革命精神進校園、進企業、進機關、進街道、進社區等工作。創新革命精神的宣傳手段,利用動畫、短視頻、流行音樂、快閃活動等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宣傳,善于講大人物的小故事、小人物的大情懷,從細微之處感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