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遠
(鄭州市金水區金水瑞亞醫療美容門診部,河南 鄭州 450000)
面部衰老過程中,眼部老化出現較早,淚溝畸形是眼部老化的重要表現,并隨瞼袋的發生發展不斷加重,使患者下瞼部失去光滑平整的外觀,表現出憔悴、衰老之感[1]。目前,臨床多行瞼緣入路瞼袋整復術糾正瞼袋伴淚溝畸形,可有效去除膨出的眶隔脂肪,但對松垂的皮膚和眶隔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且常規瞼緣入路瞼袋整復術若脂肪去除過多,可造成患者下瞼支持結構減弱,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出現下瞼凹陷、淚溝加深等不良反應。而在該手術過程中應用眶隔脂肪釋放帶蒂移植,能夠極大程度地保留或恢復下瞼的解剖學結構,為手術遠期效果的維持提供保障[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眶隔脂肪釋放帶蒂移植在瞼袋伴淚溝畸形患者瞼緣入路瞼袋整復術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已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文號:倫審2018-02號),采用前瞻性隨機試驗方法,將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應用眶隔脂肪釋放帶蒂移植行瞼緣入路瞼袋整復術治療的瞼袋伴淚溝畸形的42例患者納入研究組,同期常規行瞼緣入路瞼袋整復術治療的瞼袋伴淚溝畸形的42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對照組中男性3例,女性39例;年齡23~57歲,平均(38.94±3.12)歲。研究組中男性4例,女性38例;年齡22~56歲,平均(38.91±3.1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對比性。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眶隔脂肪膨出;②伴有淚溝畸形和下瞼皮膚松弛。
1.2.2 排除標準:①有面中部提升術、眼部手術史;②瘢痕或過敏體質;③凝血功能障礙;④入組前近期使用阿司匹林、非甾體類抗炎藥等藥物;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3 方法:兩組患者手術操作由同組醫師完成,依據患者個體情況,在保障安全、美觀的前提下進行設計。術中協助患者保持仰臥體位,常規完成消毒、鋪巾等操作,選擇局部麻醉進行手術。均進行為期6個月的術后隨訪。
1.3.1 對照組:采用常規瞼緣入路瞼袋整復術:于患者下瞼緣1~2mm處做平行切口,并向外眥角外下方15°~20°適當延長;沿標記線去除多余松弛皮膚,注意避開內眥下淚小點,以防術后淚小點外翻移位造成溢淚;將眶隔前壁與眼輪匝肌向下剝離至眶下緣,切開眼輪匝肌,做鈍性剝離至弓狀緣處,形成皮肌瓣;于目測張力最大處將眶隔從前壁上端打開,促使脂肪團自然膨出并進行修剪,去除多余、不平整的脂肪團,不進行眶隔脂肪釋放;采取電凝止血,明確無活動性出血點后,適當行外眥加強,復位皮膚;觀察下瞼皮膚恢復平整后縫合切口,完成手術,5~7d可拆線。術后根據恢復情況擇期適當注射透明質酸填充淚溝。
1.3.2 研究組:應用眶隔脂肪釋放帶蒂移植行瞼緣入路瞼袋整復術治療:研究組入路方式同對照組一致,形成皮肌瓣后,在骨膜表面做銳性剝離,離斷淚槽韌帶;操作過程中剝離范圍略超出患者體表標記,避開眶下神經血管束;于目測張力最大處將眶隔從前壁上端打開,促使脂肪團自然膨出;將內側、中央脂肪團形成的帶蒂脂肪瓣在淚槽處骨膜表面平鋪,建立眶隔脂肪與眶下緣自然過渡帶;采取電凝止血,明確無活動性出血點后,適當行外眥加強,復位皮膚;觀察下瞼皮膚恢復平整后縫合切口,完成手術,5~7d可拆線。
1.4 觀察指標:淚槽相關表面解剖結構比例:分別于手術前及術后2周時,測量兩組瞼裂寬度(Palpebral fissure width,PFW)、瞼袋高度(Lower eyelid bag height,LEBH)與淚槽高度(Tear trough degormity height,TTDH);并計算瞼袋高度與瞼裂寬度的比值(LEBH/PFW)及淚槽高度與瞼裂寬度的比值(TTDH/PFW)。術后Barton分級:于術后6個月時,采用Barton分級[4]評估兩組治療效果,并做好相關記錄。①0級:眼眶緣周圍無明顯分界線,瞼頰結合處形態自然、平滑。②Ⅰ級:眶緣內側可見輕微凹陷的曲線,外側瞼頰結合處輪廓平滑、過渡自然。③Ⅱ級:瞼頰結合處可見分界線,且分界線上方存在中度隆起。④Ⅲ級:瞼頰結合處存在明顯分界線,呈現出階梯樣形態,過渡不自然。不良反應:統計兩組6個月術后隨訪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感染、瞼球分離或瞼外翻、眶內出血或形成血腫、下瞼凹陷。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淚槽相關表面解剖結構比例比較:手術前,兩組LEBH/PFW、TTDH/PFW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周,兩組LEBH/PFW、TTDH/PFW均低于手術前,且研究組上述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淚槽相關表面解剖結構比例比較(±s,%)

表1 兩組淚槽相關表面解剖結構比例比較(±s,%)
注:與同組手術前比較,a P<0.05;與對照組術后2周比較,b P<0.05。
組別 n 時間 LEBH/PFW TTDH/PFW研究組 42 手術前 62.31±6.86 64.82±6.93術后2周 10.68±1.76ab 6.14±1.37ab對照組 42 手術前 62.57±6.90 65.25±6.88術后2周 16.39±1.92a 12.58±1.86a
2.2 兩組術后Barton分級比較 研究組術后Barton分級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200,P=0.028)。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Barton分級比較 [n(%)]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59,P=0.03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n(%)]
淚溝畸形病因復雜,主要由淚溝韌帶牽拉為主,淚溝上下方組織質量差異、組織松弛下垂、上方眶隔脂肪疝出、上頜骨后移、面中部脂肪室改變等也與該病的發生發展存在緊密聯系[5-6]。臨床上可用于瞼袋伴淚溝畸形治療的方法繁多,如注射透明質酸和自體脂肪、埋線等方法,但手術松解淚溝韌帶仍是改善畸形的核心步驟[7]。瞼緣入路瞼袋整復術在瞼袋伴淚溝畸形的治療中應用廣泛,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2周,兩組LEBH/PFW、TTDH/PFW均低于手術前,且研究組上述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研究組術后Barton分級情況優于對照組,提示在瞼緣入路瞼袋整復術治療中采取眶隔脂肪釋放帶蒂移植可改善瞼袋伴淚溝畸形患者淚槽相關表面解剖結構比例及術后Barton分級情況。分析其原因為:衰老導致的瞼袋及淚溝畸形是各層組織萎縮、松弛和移位等因素綜合發展的結果,其中眼輪匝肌限制韌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想要實現理想的治療效果,應當合理調整、復位解剖結構[8]。常規的瞼緣入路手術中,僅對眼輪匝肌做簡單切除操作,可實現短期下瞼、面中部年輕化效果,但長期效果的維持難以保證。而應用眶隔脂肪釋放帶蒂移植能夠較大限度地保留皮下組織,維持自然的解剖結構。且眶隔脂肪釋放的帶蒂脂肪瓣具備血供條件,能夠在移植后高效存活,對患者瞼袋及淚溝畸形的糾正效果顯著,且具有良好持續性,能夠長期維持[9]。
本研究中,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7.14%,低于對照組的23.81%,提示在瞼緣入路瞼袋整復術中采取眶隔脂肪釋放帶蒂移植不良反應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分析其原因為:眶隔脂肪釋放帶蒂移植在瞼緣入路瞼袋整復術中是以同期自體脂肪完成淚溝填充,減少了后續治療的次數,有利于減少感染、眶內出血或形成血腫等并發癥,術后恢復效果好。而常規瞼緣入路瞼袋整復術需要在后期注射填充物來調整淚溝畸形,不可避免地存在排異風險,增加不良反應,對患者的術后恢復進程造成干擾[10]。
綜上所述,眶隔脂肪釋放帶蒂移植應用于瞼緣入路瞼袋整復術效果較好,可進一步改善瞼袋伴淚溝畸形患者淚槽相關解剖結構比例、術后Barton評分,且不良反應少,具有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