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昊 劉寒江 周子博
(鄭州市骨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由于胃癌早期無明顯癥狀,患者確診時大多已發展到疾病中晚期,經手術及放化療治療可取得一定效果,但5年生存率仍然不高,這與抑制腫瘤免疫應答的多種因素有關[1]。近些年,在小鼠模型及多種人類腫瘤中均發現有髓源抑制性細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MDSCs是一種未成熟的髓細胞,其被募集到外周血后激活,發揮免疫抑制作用,有利于腫瘤細胞逃避機體免疫系統。本研究采用流式細胞術分析胃癌及健康者外周血MDSCs水平,探討其與臨床預后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就診的42例胃癌患者作為胃癌組,患者均為經胃鏡活檢或手術病理確診的初診患者。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齡41~82歲,平均(64.12±9.32)歲,根據TNM分期標準[2]:ⅠA、ⅠB期(早期)胃癌9例,ⅡA~Ⅳ期(中晚期)胃癌33例。另選取同期30例體檢健康者作為健康對照組,入組者均無腫瘤家族史,且肝腎功能正常。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38~81歲,平均(62.38±8.25)歲。兩組性別、年齡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流式細胞術分析MDSCs:采集受試者外周血2 mL并進行EDTA抗凝處理,將APC標記的CD11B單克隆抗體和PE-Cy5標記的CD33單克隆抗體各0.25μg加入25μL外周血中,低溫環境下避光孵育0.5h,然后加入1mL紅細胞裂解液,在37℃溫箱孵育10min,離心重懸后,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分析,記錄MDSCs占單核樣細胞百分比。根據MDSCs比例進行分組,低于MDSCs比例中位數的患者為MDSCs低表達組,高于MDSCs比例中位數的患者為MDSCs高表達組。
1.3 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Kaplan-Meier法進行生存分析,組間比較采用Log-rank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多因素分析模型,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MDSCs表達情況比較:對胃癌組和健康組外周血樣本進行檢測,結果顯示胃癌組患者外周血中MDSCs比例為(2.58±0.69)%,健康組外周血中MDSCs比例為(0.61±0.19)%,胃癌組MDSCs比例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圖1。

圖1 流式細胞術分析胃癌組和健康組外周血MDSCs表達情況
2.2 外周血MDSCs表達與胃癌病理特征的關系:外周血MDSCs比例高低與性別、年齡、腫瘤大小、分化程度、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無關(P>0.05),與腫瘤分期有關(P<0.05),詳見表1。
表1 外周血MDSCs表達與胃癌病理特征的關系(±s)

表1 外周血MDSCs表達與胃癌病理特征的關系(±s)
臨床資料 n MDSCs(%,images/BZ_37_977_783_993_820.png±s)t值 P值性別 男 31 3.20±0.72 1.179 0.245女 11 3.51±0.83年齡(歲) >60 25 3.55±1.08 2.011 0.051≤60 17 2.94±0.76腫瘤大小(cm) >5 22 3.46±0.77 1.396 0.171≤5 20 3.14±0.71分化程度 低分化 12 3.76±0.82 1.837 0.074中高分化 30 3.19±0.94腫瘤分期 早期 9 1.85±0.62 5.915 0.000中晚期 33 4.47±1.28腫瘤浸潤深度 T1+T2 11 2.81±1.04 1.851 0.072 T3+T4 31 3.58±1.23淋巴結轉移 無 7 2.74±1.01 1.629 0.111有 35 3.62±1.35
2.3 外周血MDSCs表達與預后的關系:根據MDSCs比例進行分組,MDSCs低表達組20例,MDSCs高表達組22例。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顯示,MDSCs高表達組中位生存期為18個月,3年生存率為21.24%,MDSCs低表達組中位生存期為37個月,3年生存率為43.16%,兩組生存曲線差異明顯(P<0.05),詳見圖2。

圖2 Kaplan-Meier方法分析MDSCs表達與預后的關系
2.4 胃癌預后單因素分析:經單因素分析,分化程度、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以及MDSCs高表達均是胃癌預后的影響因素(P<0.05),詳見表2。

表2 胃癌預后影響因素的Cox單因素分析
2.5 胃癌預后多因素分析:經多因素分析,臨床分期、化療、淋巴結轉移以及MDSCs高表達是影響胃癌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詳見表3。

表3 胃癌預后影響因素的Cox多因素分析
在腫瘤微環境中,抑制性細胞群體在介導腫瘤免疫耐受中發揮重要作用,MDSCs作為一種新發現的抑制性細胞群體,可顯著抑制腫瘤免疫應答,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動物模型中,MDSCs數量隨著腫瘤進展而迅速增多,在脾臟中水平可達到20%以上,并可在淋巴組織、腫瘤組織中浸潤。MDSCs在小鼠體內的研究較多,其表達的分子標志物已得到廣泛的認證,都表達GR-1和CD11b分子,依據細胞形態可分為單核MDSCs和多核MDSCs。健康成年鼠中,僅骨髓中存在大量的MDSCs,外周血和脾臟中少于4%,腫瘤組織中大約有5%[3]。在人類腫瘤中,同樣發現MDSCs的迅速擴增,是腫瘤免疫逃逸的重要機制之一[4]。
許多惡性腫瘤患者外周血中MDSCs水平均表現異常。如張勇超[5]等人發現,術前直腸癌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3.52±0.68)%,較健康組的(0.92±0.21)%明顯升高,且MDSCs比例升高可促進腫瘤進展,提示預后不佳。周其趙等[6]對前列腺癌與健康者外周血MDSCs分布情況,結果顯示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為6.5%,顯著高于健康組。本研究采用流式細胞術分析結果發現,胃癌組MDSCs比例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胃癌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明顯升高,MDSCs可能與胃癌的發生發展有關。進一步分析,發現外周血MDSCs比例高低與腫瘤分期相關,MDSCs比例越高,腫瘤分期越晚,提示MDSCs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作為胃癌臨床分期的參考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MDSCs高表達組中位生存期明顯短于MDSCs低表達組,MDSCs高表達組3年生存率明顯低于MDSCs低表達組,提示MDSCs比例可能成為胃癌生存率預測指標之一。為了進一步探討MDSCs是否是胃癌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本研究將其納入Cox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證實MDSCs與胃癌預后密切相關。正常情況下,MDSCs可分化為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在病理情況下,MDSCs可募集到外周血或病變部位,并進行擴增、活化,介導炎癥反應、降解基質酶、新生血管生成、免疫耐受等過程。鑒于此,抑制MDSCs擴增及活化,同時促進MDSCs分化為成熟的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中性粒細胞為治療腫瘤的一種新途徑。有體外實驗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可促進MDSCs分化,用其治療癌癥患者可有效降低MDSCs數量,進而提高機體免疫應答能力。另外,本研究發現臨床分期、化療、淋巴結轉移以及MDSCs高表達是影響胃癌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化療的應用可延長胃癌患者的生存時間,其作為胃癌患者的保護因素應獲得臨床足夠的重視。
綜上所述,MDSCs存在于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并在外周血中進行擴增,其水平的增加可參與胃癌進展,影響胃癌預后,逆轉MDSCs免疫抑制作用將增強腫瘤免疫,可能成為潛在的新治療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