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輝 周 娟
混合痔是臨床常見病,雖無致命性,但發病后會出現便血、疼痛、脫垂等不適,對患者生活、工作造成極大的影響[1]。外剝內扎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能夠消除病灶,解除臨床癥狀,療效可靠。然而肛門直腸周圍血管神經豐富,術中出血量較多,且手術操作會損傷局部組織,破壞局部微循環,加之術后排便會剮蹭創面,易導致組織水腫、疼痛,影響創面愈合[2,3]。中醫認為,外剝內扎術會導致脈絡斷裂,氣血不暢,不通則痛,出現腫痛、墜脹等癥狀?!锻饪普凇分杏涊d的涼血地黃湯具有止痛、益氣活血、清熱化濕之效,主治大便難、肛門疼痛、腫脹、重墜等。鑒于此,分析混合痔患者外剝內扎術后應用涼血地黃湯加減的康復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撫州市中醫院收治的82例混合痔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41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21例;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44.12±3.13)歲;病程1~16年,平均病程(8.35±2.32)年。觀察組中男19例,女22例;年齡26~65歲,平均年齡(31.69±3.35)歲;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40±2.31)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4]中的診斷標準:同時具備內、外痔癥狀;內痔:Ⅰ期:痔核不脫出,以便血為主;Ⅱ期:排便、咳嗽時痔核脫出,可自行回納;Ⅲ期:排便、咳嗽時痔核脫出,需用手回納;Ⅳ期:痔核脫出,不能回納,嵌頓于外,以至腫痛、壞死或糜爛。外痔:肛門部軟組織團塊,伴有潮濕瘙癢等不適。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濕熱下注型的診斷標準:便血色鮮紅,肛內腫物外脫,或肛緣腫物隆起,灼熱疼痛;舌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語言、認知功能正常;②均行外剝內扎術治療;③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肛門直腸周圍良性疾病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③腸道感染性疾病者。
1.4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外剝內扎術治療,術前完善相關檢查,于局麻或腰硬聯合麻醉下進行手術。對照組術后給予抗感染、換藥等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口服涼血地黃湯加減治療,方藥組成:茯苓10 g,赤芍10 g,生地黃15 g,甘草6 g,黃柏10 g,郁李仁9 g,當歸10 g,天花粉9 g,延胡索10 g,地榆9 g,黃芩10 g,荊芥炭9 g,黃連10 g,槐角9 g。水煎服,1劑/d,連續服用7 d。
1.5 觀察指標①術后恢復情況:記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②術后水腫和疼痛程度:水腫評分按照無水腫、創緣及周圍有輕度水腫、創緣及周圍有中度水腫、創緣及周圍有重度水腫分別計0、1、2、3分;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評估,在紙上畫一條10 cm橫線,分別代表0~10分,評分越高,疼痛越劇烈,由患者依據自身疼痛程度在相應位置標出,均于術前1 d、術后7 d進行評定。③血清學指標:于術前1 d、術后7 d抽取患者靜脈血3 ml,測定Ⅰ型膠原蛋白(COL-Ⅰ)、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和表皮生長因子(EGF)水平,COL-Ⅰ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④炎癥反應:于術后1 d、術后7 d清晨抽取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取上清液,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其余采用蛋白免疫印跡法測定。

2.1 術后恢復情況觀察組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2.2 術后水腫和疼痛程度2組術前水腫程度、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術后水腫、VAS評分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水腫和疼痛程度比較 (分,
2.3 血清學指標術前2組ECF、TGF-β、COL-I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組EGF、TGF-β、COL-Ⅰ水平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 (例,
2.4 炎癥反應術前2組IL-6、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組IL-6、TNF-α水平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水腫和疼痛程度比較 (例,
外剝內扎術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混合痔的治療中。然而術后常伴有疼痛、水腫等癥狀,若長時間得不到緩解,不僅增加患者痛苦,并會增加各種器官生理功能障礙風險,不利于術后恢復[6,7]。中醫學認為,混合痔術后經絡損傷,導致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或創面濕熱未盡,熱毒蘊積,氣血瘀阻,發為水腫、疼痛等癥,且氣血運行不暢,可導致皮肉失于濡養,新肉生長緩慢,影響創面愈合[6,7]。故應予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祛濕止痛之法。
創面愈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包括組織修復重建、細胞增殖分化、瘢痕形成等,有多種細胞因子參與。EGF可調節上皮細胞的分化和增殖;COL-Ⅰ是皮膚的主要成分,有助于組織修復;TGF-β能夠調節細胞增殖、分化和遷移,刺激傷口愈合[8,9]。局部炎癥反應是引起混合蘭術后水腫、疼痛的重要原因,TNF-α、IL-6屬于促炎因子,可引起或加重炎癥反應在混合痔術后患者中水平較高。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水腫、VAS評分及IL-6、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EGF、TGF-β、COL-Ⅰ水平高于對照組,表明涼血地黃湯加減治療能夠促進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創面愈合,減輕水腫及疼痛,減輕炎癥反應。涼血地黃湯中赤芍散瘀止痛、清熱涼血;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止血。二者共為君藥。黃芩瀉火清心、清熱燥濕、涼血活血;當歸活絡止痛、活血化瘀;黃柏、黃連清熱解毒。以上共為臣藥。茯苓利水消腫;郁李仁潤腸通便;天花粉清熱生津、消腫排膿;地榆、荊芥炭、槐角收斂止血、涼血瀉熱;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以上均為佐藥。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諸藥配伍,共奏祛濕止痛、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效?,F代藥理研究顯示,黃柏能夠加速新陳代謝,減輕局部炎癥水腫,促進創面愈合;當歸具有擴張外周血管、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時能夠促進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生成,促進創面愈合;赤芍具有止痛、抗炎等作用[10,11]。
綜上所述,涼血地黃湯加減對促進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患者創面修復和愈合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緩解肛門水腫和疼痛,減輕炎癥反應,促進術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