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宸彧 朱明 向陽 張冠軍


摘要:區塊鏈技術與供應鏈金融服務有良好的匹配性,二者的有機結合可以為郵輪建造配套中小企業的融資活動創造便利,有效改善其貸款難的問題。本文通過郵輪建造配套企業分層模型和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評價模型,對供應鏈金融潛在參與企業進行貸前信用風險評價和貸后信譽風險管控,通過對郵輪建造配套上下游企業的動態經營數據進行區塊鏈存證和大數據分析,以期對融資企業客戶的資信狀況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分析判斷,可以有效降低整個供應鏈金融系統的相關風險。
關鍵詞:區塊鏈;供應鏈金融;郵輪建造配套;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U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22)03-0008-03
金融模式在科技創新的加持下出現了強勁的變革趨勢,傳統金融模式在許多領域逐漸被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賦能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所取代。供應鏈金融由于參與主體的多樣化,因此強調對各主體數據的監測、收集和分析。雖然供應鏈金融對于風險的控制更強,但是在大型制造業供應鏈中,中小企業原生的高風險仍然存在。因此銀行通過收集分析供應鏈中產生的多維數據對中小企業貸款后的風險進行管控仍不可或缺。
郵輪制造配套企業涉及家具制品、廚房設備、娛樂設備、電器控制設備等行業領域。行業內大量的中小型配套企業從傳統授信方式來看存在融資能力短板:首先,中小企業的信息并未對外完全披露,銀行難以明確地對中小企業貸款的信用風險進行度量和評價;其次,中小企業較于核心企業呈現貸款的時間緊、次數多且數額少的特點,銀行通過授信獲得的收益與風險不成正比;最后,中小企業比核心企業更容易出現經營不善破產倒閉的情況,銀行難以收回貸款。
傳統流動資金授信參考的是企業的主體信用水平、財務實力和健康程度以及擔保方式,大多數中小企業在這方面都存在較大劣勢。產業鏈中的資金大多以應收賬款、預付賬款的形式沉淀于各級節點中,使得中小微企業容易出現流動資金的缺口。但是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產業鏈中的資金、企業的信用和各類數據會被充分利用,整個產業鏈的生產效率和融資成本都會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1郵輪建造配套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特征
郵輪制造產業運轉離不開健全的金融支持。銀行的商業貸款仍是各配套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一些核心企業出于供應鏈安全的考量,通過采取供應鏈融資的方式來幫助配套中小企業來獲取銀行融資,但是,增加的貸后操作環節也引發了更多的操作風險。由于供應鏈金融業務和傳統金融業務具有異質性,還導致了供應鏈金融的一些特殊風險。
郵輪建造供應鏈所涉及的上下游企業如表1所示:
1.1授信企業具有產業鏈相關性
供應鏈金融服務的風險隨著供應鏈上企業間的貿易向上下游傳遞,使得風險從單一企業覆蓋了整個供應鏈。在這時除了關注客戶企業的信用水平、財務實力和健康程度,還要對其上下游企業的信用水平、財務實力和健康程度予以關注。如果一家企業出現了信用風險,那么信用風險也會波及到產業鏈的上下游。
1.2供應鏈上主要授信企業規模較小
在郵輪制造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由于大型核心企業的規模大、信用評價好,因此在資金支持方面遇到的困難較小。反觀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受限于自身體量小、參與信用評級時間短等問題,而且在財務報表中流動負債的占比很大,因此銀行對于這類企業的授信普遍謹慎,不愿意冒大風險。
2郵輪建造供應鏈金融的風險來源
2.1核心企業和上下游配套企業的信用風險
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中,郵輪建造配套核心企業決定了提供給銀行的質押資產質量,因此對于銀行控制風險和鏈上的中小企業獲得授信有著重要作用,但是核心企業卻無法從中獲得直接利益,使得核心企業的經濟壓力或者是信用壓力要遠大于傳統金融模式。
供應鏈金融雖然在技術上借助區塊鏈,通過大數據收集等方式打通了銀行和企業間的信息差,通過技術降低了銀行面臨的企業信用風險。但是在供應鏈一體化的背景下,核心企業和中小企業的風險不再是自身經營的風險,而是受到供應鏈整體、上下游企業、企業間交易等綜合因素影響的風險。
2.2貿易背景真實性風險
客戶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交易中的應收、預付賬款或商品,被抵質押給銀行獲取貸款,所以供應鏈中各企業間的實質交易是這種授信融資自償的保障。企業通過商業收入或未來現金流作為還款源。如果存在損害交易實質性的行為,銀行在沒有實質貿易基礎的情況下給客戶授信將面臨巨大的風險。
2.3業務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成為業內公認最需要防范的風險。企業的數據流被大數據、人工智能或區塊鏈技術嚴密監控,并且由于自償性交易的結構設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銀行遇到信用風險。但是供應鏈金融的安全基于專業的交易結構設計和完善的操作流程,如果操作環節做不到完備,則可能出現信用風險。
2.4物流監管方風險
銀行為了降低成本,往往會把抵押、質押和運輸企業抵質押物的業務外包給專業的物流企業。在這種情況下會存在物流監管方主動或被動損害銀行利益的行為。比如物流監管方的工作人員和企業串通偽造入庫倉單向銀行騙取貸款、未經銀行許可擅自處理質押物或未按照規范管理質押物導致質押物受損等。
2.5抵質押資產風險
企業通過把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向銀行抵押或質押來獲得信貸,如果這部分資產在抵押或質押期間的價值出現大幅度下滑,企業很可能出現違約的情況,銀行也難以通過拍賣這部分資產來彌補損失。
3區塊鏈技術與郵輪建造配套供應鏈金融的兼容適配性
3.1區塊鏈技術可控制供應鏈金融風險
銀行借助區塊鏈的智能合約系統對抵押物的市場價格進行實時監控,如果現價高于原價,則不做任何行動;若價格下跌,出現風險,則進行套期保值操作。通過智能合約技術,銀行可以更有效率地防范因市場價格變動而帶來的郵輪建造配套供應鏈金融風險。
3.2區塊鏈技術可拓寬供應鏈融資服務范圍
郵輪建造配套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可以在區塊鏈平臺上先簽發數字票據,再把數字票據進行多級拆分,根據供應鏈上不同企業的需求進行轉讓以最大限度地滿足需求,將金融融資服務的范圍延伸到傳統匯票無法觸及到的地方,而區塊鏈上數據和信息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的特性也避免了紙質匯票存在的操作風險和信用風險。
4郵輪建造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控措施
4.1建立質押物市場信息收集和反饋體系
為了避免潛在的風險,銀行應建立質押物市場信息收集和反饋體系,通過大數據監控質押物的當前市場行情并預測未來市場行情以選擇合理的質押物來規避風險,盡可能的避免抵質押資產風險。對質押物的銷售趨勢、市場占有率、實力、知名度、價格變化趨勢進行實時的跟蹤和監控,獲得第一手資料來對質押物進行評估,有效控制風險。
4.2強化內部控制防止操作風險
由于郵輪建造配套的物件多為專用型零件,若被抵質押后在物流的運輸和倉儲過程中出現控失誤或者結構性問題,銀行將遭遇重大損失。因此銀行應當成立專門的部門負責在對企業授信后監控質押物的管理,避免操作風險的發生。
4.3明確各方義務 , 降低法律風險
由于質押物的所有權在郵輪建造配套企業、銀行、物流、倉儲等主體間頻繁變動,可能在多個環節出現法律糾紛,受限于目前尚未完善的法律條款,各主體應當在事前明確自身的權利和義務,把潛在的法律風險降低。
5貸后風險管理中的數據分析與應用
5.1貸后風險識別
貸后風險識別是指在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對郵輪建造配套供應鏈上的企業放出貸款后,由專門負責貸后風險管控的部門主導的,對于放款后的貸款情況持續進行跟蹤和關注,分析其中在放款后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
5.2貸后風險預測
只有提前預測出潛在的風險,才能避開風險,或者在風險發生后應對風險,把風險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貸后管理中的所有風險都是由各種各樣風險因子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貸后風險預測是通過收集與客戶相關的數據信息,構建一個風險預警指標并對相應的指標類別加以分析處理,進行綜合評判,從而得出各種風險指標的強弱程度。
5.3貸后風險控制
在貸后風險控制方面應當從如下六個方面進行:
(1)列出重點關注對象;
(2)給貸款人提出積極的經營管理建議;
(3)要求貸款人糾正自身行為;
(4)要求貸款人增加擔保措施;
(5)進行行業內通報;
(6)對貸款人進行警示或提前收回貸款。
參考文獻:
[1]柴正猛 , 黃軒.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研究綜述[J].管理現代化 ,2020,40(02):109-115.
[2]張慶才.A 小額貸款公司貸后風險管理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 ,2018.
[3]羅艷青.ZG 集團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研究[D].山東大學 ,2019.
[4]李曉英 , 陳維政.供應鏈風險形成機理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 ,2003(09):12-15.
[5]沙林.大型船舶制造企業供應鏈管理體系的構建[D].東南大學 ,2016.
[6]平宇可.大數據環境下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研究[D].內蒙古大學 ,2019.
[7]杜亞民.供應鏈風險評估與應對措施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 ,2016(01):78-79.
[8]陳輝強.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及其風險研究[D].廈門大學 ,2017.
[9]蘇立群.大數據技術在小企業貸后管理中的有效應用[J].上海商業 ,2017(01):37-38
[10]劉新海.運用大數據開展 P2P 信用風險評估的 Upstart[J].征信 ,2016,34(06):18-20.
[11]胡巍.商業銀行貸后風險管理研究[J].金融發展評論 ,2014(02):145-152.
[12]孫屏.商業銀行對借貸人貸后監控與風險治理[J].黑龍江科學 ,2016,7(22):144-145.
[13]楊虎 , 易丹輝 , 肖宏偉.基于大數據分析的互聯網金融風險預警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 ,2014(04):3-5.
[14]陳悅 , 阮思陽.供應鏈金融的模式及風險控制策略探析——以京東為例[J].中國市場 ,2018(20):168-170.
[15]朱華杰.商業銀行線上供應鏈金融融資信用風險及控制對策[J].中國商論 ,2018(31):42-43.
基金項目:本研究得到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技術船舶項目(MC-201917-C09)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