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偉
談到我國中小企業,人們常常引述一組比例,合稱“56789”——中小企業提供或產生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崗位:90%以上的市場主體是中小企業。因此,國務院描述中小企業重要性的口徑為 “中小企業是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穩定社會、發展經濟、推動創新的基礎力量,是構成市場經濟主體中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中小企業發展狀況,關系到中國經濟社會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關系到促進就業與社會穩定,關系到科技創新與轉型升級。”
再看制造業。我國決策層非常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對經濟整體性的“脫實向虛”趨勢十分警惕。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用一章(第八章)的篇幅闡述“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目標、路徑和措施,提出“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制訂這樣的策略并不尋常,從世界主要工業國的實際情況看,制造業的比重總是隨著經濟發展不斷下降,我國目前在主要工業國中制造業比重還算比較高,但也意味著保持比重基本穩定難度很大。
觀察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變化曲線,我們會發現迅速下降發生在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從2011年的占比32.06%,持續下降到2020年的26.18%,也就是僅十年間,從約1/3下降到略高于1/4的水平。
2021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2020年,出現十年來首次增長。比重為27.4%,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2021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總量為31.4萬億元,連續12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近1/3。
2021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出現上升是因為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得力,還是因為全球疫情下中國制造的優勢更加凸顯?如果主要是因為后者,這種占比的上升或保持會是一種偶然現象嗎?
希望達成“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提升制造業內中小企業的能力不可或缺。工業和信息化部負有建設制造強國的責任;我們觀察工信部近年來支持制造業中小企業的各項措施,除了紓困幫扶,即統籌落實系列惠企政策,解決中小企業困難問題,工作的著力點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大致從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經歷了起步階段、初步發展階段,現在方興未艾,正處在深入發展階段的開端。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產物,作為制造業各產業鏈上下游的大中小企業可以共用的新型基礎設施,持續催生新的應用模式,建立新的工業生態。對于信息技術綜合應用能力有限的制造業中小企業而言,工業互聯網是它們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一種值得嘗試的有效途徑。
二是鼓勵制造業中小企業進行智能化升級。推廣成功經驗,鼓勵企業把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供應鏈管理、運維服務全生命周期,通過全要素數據采集和全流程智能管控,實現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
三是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同時建立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標準體系和評價機制。
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智能化升級,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如果把這三方面工作所支持的制造業中小企業看作三個集合,它們不完全重疊,但彼此有很大的交集。本期封面故事,我們分別討論三方面工作的思路、進展和它們所支持企業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