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 傅曉媛
從今年第一季度觀察來看,美國經濟出現三個突出特征:經濟增速強勁、通脹居高不下和勞動力市場緊張。從宏觀管理的角度來看,美國如果想保持經濟增速,維持低失業率,遏制通貨膨脹,一個合理選擇是加息。通過增加資金使用成本,降低投資市場貨幣需求,促進資金回籠,再配套縮表操作(釋放優質資產,回籠貨幣),減少流通中的現金,讓疫情期間接近9萬億美元的貨幣超發規模降下來,最終實現降低通貨膨脹,讓經濟軟著陸式地繼續維持高增長。
美聯儲正是這樣做的。美東時間5月4日,美國宣布單次加息50個基點,這也是2000年5月以來的最大加息幅度;同時,從6月份開始以每個月475億美元的速度縮表,3個月后上限提高一倍,即增至每月950億美元。這樣一來,到年底將會有6000億美元的資產縮表。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發布會上表示,在接下來的幾次會議上,連續加息50個基點是可能的,當前并沒有積極考慮單次加息75個基點的可能性。換句話說,美國貨幣當局對宏觀經濟的政策出臺和管理保持了相當的樂觀信息。市場的反應也是積極的。第二天,美國國債集體反彈,2年期美債收益率下跌14個基點。中期債券收益率下跌,中長期收益率倒掛的可能性降低,這意味著美國投資和消費者的預期得到較大意義上的改觀。
但人們不禁要問,美國長期的量化寬松政策,加上新冠疫情后特朗普政府一年增發了6萬億美元貨幣,拜登時期又增加2萬億美元,美國經濟中原來的流通匯總現金才2萬億美元,這一超過貨幣基數2.7B倍以上的貨幣超發,怎么會不出現里根時期美國物價超過12%的高通脹現象呢?
原因在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元成為世界核心貨幣,加上世界范圍內形成跨區跨境的高能貨幣流動市場,使得美國超發的貨幣經過國內B2B廠商中間品市場和B2C零售市場購買之后,都會在國際貨幣市場走一圈,有的跌落在資本市場,有的變為其他經濟體的儲備貨幣增加,有的變為資本賬戶外幣增加。-也就是說,美國原本的貨幣超發,變為全世界貨幣一二級市場、資本一二級市場的攤平式分擔。美國的做法本質止就是,讓世界不期性的沖突增加,各國央行儲備更大的風險儲備金,以幫助華盛頓規避掉超發貨幣的巨額通貨膨脹風險而已。
這一世界貨幣體系的內在制度漏洞給發展中經濟體,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帶來了巨大風險。當前世界經濟處在下行期,俄烏沖突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當前,世界各國需要良好的經濟發展大環境和負責任的核心貨幣舉措,美國恰好反其道而行之。
從今年3月份開始,斯里蘭卡貨幣盧比連續大幅貶值,伴隨而來的是物資短缺、物價高漲、供電緊張等問題。面臨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4月中旬,斯里蘭卡政府決定在完成債務重組前,暫時中止償還全部外債,請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緊急援助。小國動蕩,大國也不能幸免。雖然歐洲大國沒有像美國那樣用大規模貨幣刺激經濟,但是受俄烏沖突影響,歐洲物價也飆升至歷史高位。
歷史上美聯儲多次加息,給新興市場經濟體帶來諸多不確定性。20世紀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導致原油價格大漲,1980年8月美聯儲為應對滯脹開始連續加息,拉美國家此前的外債多為浮動利率,美聯儲加息導致這些國家借貸成本驟升,債務負擔加劇,終于引發了拉美多國經濟持續衰退,以致整個20世紀80年代被看成拉美地區“失去的十年1997年至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美聯儲也曾持續,多次加息。當美聯儲在2003年宣布將會考慮結束寬松貨幣政策之時,也曾引發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動蕩。人們開始懷疑,如今美聯儲超發貨幣后不斷加息,世界各經濟體是否會進入下一個“失去的十年”?嚴格來說,當前美國的做法有使世界經濟體朝這個方向導軌的趨勢。如果疫情不止,俄烏沖突升級,全球油價持續上漲,新興市場國家面臨經濟衰退,那將是一個可以預見的螺旋。
即使如此,世界經濟還是有走出下行危機的可能性。當前,在數字技術支持下的技術拼圖在各國接近完成,如果世界各主要經濟體能夠聯合起來,反對某些國家單邊主義和制造沖突的錯誤做法,在數字經濟里大做文章,世界經濟仍然可以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作者分別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深圳市灣區數字經濟與科技研究院研究人員)
環球時報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