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


近日,各衛視紛紛打出音樂綜藝牌,浙江衛視社交音樂節目《閃光的樂隊》于3月中旬收官;《天賜的聲音3》《春天花會開》《愛樂之都》“三箭齊發”,在同一周內開播;3月15日,央視大型原創音樂節目《唱出我新聲》登陸CCTV-3綜藝頻道;4月9日,跨屏互動音樂綜藝《為歌而贊》第二季在抖音和浙江衛視播出;此外,《中國好聲音2022》開啟選手招募……《綜藝報》梳理發現,今年一季度音樂綜藝“扎堆”上新現象明顯,但整體聲量不足,未出現破圈爆款。放眼2022年全年,在綜N代之外,更加細分、注重垂類人群的“音樂+”占據音樂綜藝主流,衛視和視頻平臺紛紛嘗試從虛擬偶像、音樂劇等方向著手,結合國潮、慢綜藝、社交屬性,尋找音樂綜藝的新切口。
挖掘新題材 小切口破題
回顧今年一季度綜藝市場,《閃光的樂隊》是一大代表,張楚、張亞東、蕭敬騰、信、楊丞琳、張碧晨等音樂人以音樂交鋒,通過交友、重組,不斷磨合、碰撞出音樂火花。近年來,“樂隊”逐漸走向舞臺中心,樂隊綜藝的受關注度越來越高,《樂隊的夏天》《我們的樂隊》《明日之子》等樂隊類綜藝涌現,以不同形式探索樂隊綜藝化出路。《閃光的樂隊》糅合了過往樂隊綜藝的諸多元素,20余位音樂人以樂隊形式參加公演音樂節,歷經8場主題音樂節、72個表演舞臺,最終組成一支“閃光的樂隊”。
《閃光的樂隊》收官后,《春天花會開》《天賜的聲音3》《愛樂之都》相繼開播,音樂綜藝不斷推陳出新,挖掘新題材。湖南衛視推出的《春天花會開》主打民樂,由雷佳、華晨宇、譚維維組成伯樂團,指引年輕歌手多形式演繹,節目在追溯民族音樂本源的同時,試圖帶給觀眾新唱、新編、新創。東方衛視《愛樂之都》則以音樂劇切入,舞臺上,選手不僅要會唱,還要會表演。廖昌永、張雨綺、阿云嘎、黃舒駿、小柯、大張偉組成“愛樂助力團”,從唱、跳、演等多維角度,綜合評定選手的舞臺呈現水平。節目對《歌劇魅影》《馬戲之王》《搖滾紅與黑》《阿波羅尼亞》等世界知名音樂劇進行新的詮釋。浙江衛視音樂綜藝《天賜的聲音3》眾星云集,胡彥斌、張韶涵、胡海泉、周深、GAI周延坐鎮,節目把不同風格的音樂人聚合到同一舞臺,產生新的化學反應。
在分析今年一季度音樂綜藝整體表現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冷凇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反復的環境下,綜藝從業者堅持創作,行業呈現垂直化創新、資源化研發、小切口破題等特點,新綜藝如《春天花會開》《愛樂之都》《閃光的樂隊》,文化主旋律如《經典詠流傳》,追憶勵志如《時光音樂會》《流淌的歌聲》等,均有亮點;但整體聲量稍顯不足,屬于有高原、有丘陵,缺高峰、缺燈塔。”
音樂綜藝為何難出爆款
音樂綜藝是綜藝類型中的主流,影響著綜藝市場的格局。藝恩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1年,視頻平臺和衛視共推出音樂綜藝183檔,但單年音樂綜藝數量呈下滑趨勢,5年共減少了18檔;去年原計劃開播46檔音樂綜藝,實際只播出了26檔。
今年已播音樂綜藝中,表現搶眼的《閃光的樂隊》等,熱度不及去年的泛音樂類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2》《披荊斬棘的哥哥》。上一個可擔得起“爆款”的音樂綜藝,還得追溯到兩年前的《樂隊的夏天2》。
音樂類節目為何爆款難覓?冷凇分析,首先,在文娛行業整治的大背景下,流行音樂類的團綜選秀節目被徹底叫停,制作方選用明星藝人慎之又慎;其次,媒體融合背景下,音樂節目的一部分受眾流向短視頻,造成大屏端特別是沉浸式欣賞音樂節目的觀眾減少;第三,音樂節目普遍遭遇創新瓶頸,綜N代難以出新;第四,招商難,由于近期音樂綜藝爆款少,加上整體市場環境影響,廣告客戶對音樂節目的信心有所下降;第五,版權成為音樂類節目發展的雙刃劍,平臺方、制作方、音樂出品方等各方維權意識上升,協調通路并未完全打開,導致好音樂傳播受限,音樂節目普遍因高額的版權費用舉步維艱;最后,行業對于好音樂的原創能力嚴重不足,真正有思考、能傳唱的經典歌曲越來越少,優秀音樂人也存在斷檔。
“坦率地說,最近一年是音樂綜藝創新偏小的一年,優秀的節目模式特別少。但是音樂卻跟大小屏聯動的日播‘超級IP’捆綁綻放,比如各臺的跨年、春晚,以及618、雙11等電商造節的大活動、大晚會,基本上都變成超級演唱會了。”冷凇談道。
深耕垂類 細分題材“音樂+”
放眼2022年,音樂綜藝在模式研發遭遇創新瓶頸時,仍在極力尋求突破。在冷凇看來,“如今受眾打開網絡、電視的選題指向性非常強。因此越小的切口、越獨特的角度,可能越容易找到目標受眾。”這也構成2022年整體音樂綜藝市場的趨勢,從平臺公布的音樂綜藝片單來看,各家紛紛嘗試從音樂細分題材上找尋差異和出路。
在今年待播音樂綜藝中,愛奇藝的《音樂野生活》、騰訊視頻的《春泥在農場》《春日民謠》都打出“慢音綜”的口號,強調享受生活的不同狀態;結合職場、觀察性實驗綜藝的《音樂公司營業中》,引入音樂圈職場化的創意;愛奇藝的《元宇宙唱將》、東方衛視的《虛擬唱跳Z世代》皆為虛擬現實版音樂綜藝;說唱類的《中國新說唱2022》《說唱新時代2》繼續鎖定年輕觀眾;湖南衛視即將推出的《聲生不息》,受到大灣區綜藝啟發,旨在和TVB聯手推廣港樂金曲。
由此不難看出,在新音樂綜藝類型上,市場喜好繼續向垂直品類側重,選題從前兩年的原創、電子、樂隊,向慢生活、國風、虛擬偶像等方向靠攏。冷凇介紹,國際音樂綜藝發展至今,早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欣賞與競唱,也不再單純依靠“轉椅子”等一兩個模式遮擋裝置“抓眼球”,而是開始和真實的市場需求、人際關系、社交場景深度嫁接,逐漸往橫向、縱向延伸。比如,“音樂+城市文化”“音樂+情感”“音樂+文旅”“音樂+快閃”“音樂+新媒體”等模式,讓綜藝呈現更豐富的內容。他特別提到,虛擬偶像、元宇宙的出現,為觀眾沉浸式欣賞音樂節目打開了新空間,音樂節目的未來有更廣闊前景。
除了打造新IP,一些成熟的音樂綜藝今年繼續輸出。芒果系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今年沖“三”,東方衛視的《我們的歌》進入第四個年頭,江蘇衛視的《蒙面唱將猜猜猜》、北京衛視的《跨界歌王》都來到了第六季。冷凇表示,不論是從招商、盈利,還是節目的品牌價值、長尾效應來看,綜N代才是最被市場接受的產業項目。“我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綜N代,不能一直強調綜N代創新疲軟,可以提出問題,但不要一味指責。”在他看來,隨著垂類賽道不斷細分,綜N代不斷疊加形態,下一個音樂綜藝爆款的誕生或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