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民
摘? ? 要:為解決小麥種植的產量和質量問題,文章分析了河南地區小麥栽培技術,提出了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栽培;病蟲害;防治技術;產量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4-0064-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5.12;S512.1? ? ? ?文獻標志碼:B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作物種植面積較廣,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對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將小麥栽培技術應用到實踐中,提高了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我國不同地區的自然氣候條件不同,小麥栽培技術存在一定區別,需要引起重視。現如今小麥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大幅度提升,病蟲害防治技術更加重視保護生態環境,提高了病蟲害防治效果。加大對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力度,期望研究成果能應用到實踐中。需要對小麥種植人員進行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的培訓,科普正確的栽培方法以及病蟲害防治知識,提高小麥的產量與質量,提升我國農作物種植水平,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1 小麥栽培技術
1.1 選擇適合所在地區的小麥品種
從所在地區的基本情況著手,選擇小麥品種,從源頭控制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小麥栽培人員在實踐中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針對小麥種子進行篩選,提高整個過程的科學性、合理性,可以積極尋求專家幫助,多搜集整理資料。
由于當前市面上售賣的小麥品種較多,適用條件有所不同,產量與質量存在差別,很多人在挑選時容易陷入困境或者被商家欺騙。基于這樣的現實原因,建議在購買小麥種子時到正規商店購買,避免上當受騙,在挑選優質小麥品種時可以獲得更多幫助。小麥栽培技術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可以從所在地區的氣候、地理條件、地形以及土壤等方面分析,選擇最佳的小麥品種進行栽培[1]。
1.2 科學處理栽培小麥的土壤
小麥栽培需要充足養分,而養分大部分都來自于土壤,為此小麥栽培技術要點之一是科學處理栽培小麥的土壤。植物生長對土壤具有較高的要求,小麥栽培人員需要提前針對栽培小麥田地的土壤情況進行分析,選擇能夠有利于小麥栽培的種植區域。一般情況下,小麥在通風條件良好、排灌條件優越、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土壤中能夠更好地生長,可提高小麥的產量與質量。這樣的小麥栽培環境和條件,會促進小麥根系縱向生長,提高小麥的生命力,降低其病蟲害發生概率。土壤的科學處理方式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翻耕土壤屬于最為重要的內容,通過翻耕可以細化土壤,可使土壤中的有害物質暴露出來,在陽光、紫外線的作用下被殺死。翻耕、細化土壤可以暴露土壤中的蟲卵,當陽光與紫外線最大程度殺死蟲卵后,越冬蟲卵會減少,第二年小麥遭受病蟲害的概率就會明顯降低。翻耕最好采取深耕,目前很多地區都開始應用大型機械進行土壤翻耕,可以確保翻耕的深度達到25~30 cm,充分打破犁底層,提高土壤的熟化程度,經過這樣的處理會提升土壤疏松度,有利于小麥生長。
除了播種小麥之外,應在經過翻耕的土壤中施加化肥,增加土壤中的養分,為小麥生長提供更有利的條件。需要注意的是,選擇肥料品種時最好以磷肥、鉀肥以及復合肥等肥料為主,這樣可以保證土壤肥力,也可以節省成本。施過肥料的土壤需要再次翻耕,使得土壤與肥料能夠混合均勻,讓小麥可以充足地吸收養分[2]。
1.3 提高耕作模式的科學性
很多小麥栽培人員不重視耕作模式的調整和優化,導致小麥產量與質量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優化耕作模式與選擇小麥品種、處理土壤等一樣重要。由于田地長期種植小麥會出現土壤板結的現象,增加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在這樣的田間種植小麥,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
為此在栽培小麥的過程中應調整優化耕作模式,可以從小麥實際生產特點著手,掌握所在地區農作物種植基本情況后,采用套種或者輪作的方式,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小麥栽培應堅持精耕細作,確保小麥穩產高產的目標得以實現。
1.4 種子處理后方可種植
在正式播種小麥前,需要對小麥種子進行處理,可提高小麥的發芽率、生長速度,降低小麥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一般情況下需要提前浸泡小麥種子,將那些浮在水面、壞的種子挑出來,確保最后種植的種子都是健康的、優質的,最大程度地提高小麥發芽率。通過提前浸泡小麥種子來預防病蟲害,需要在浸泡的水中添加具體的藥劑,通常可以加入辛硫磷、立克秀濕拌劑等,還可以增加適量的種衣劑,添加了藥劑的小麥種子需要4~6 h后進行晾干處理,然后再進行播種[3]。
1.5 堅持精量播種的方法
在小麥播種的過程中需要堅持精量播種的原則,通常情況下小麥品種、溫濕度、播種密度以及播種的深度等都會影響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堅持精量播種就是要將這些因素充分考慮在內,要避免小麥播種量過少造成麥苗稀疏,也要避免小麥播種量過多,引起麥苗繁密,造成麥苗營養不足,從而影響小麥的產量以及質量。
不同時期播種小麥,小麥的產量與質量有所不同,為此掌握正確的小麥播種栽培方式很關鍵。從河南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來看,播種時溫度要控制在3~6 ℃,并且要確保溫度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時土壤溫度以及空氣濕度等更有利于小麥生長與發芽。具體選擇播種時間時可以充分分析、了解所在地區的氣候條件,調整和優化小麥播種方案。在每年4月上旬至中旬都可以播種春小麥;在每年10月中下旬可以播種冬小麥,如此一來可以保證小麥的產量與質量。不同年份的氣候條件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別,要充分結合實際情況調整播種方案[4]。
機械化種植小麥的模式已經被大范圍地推廣應用。近年來機械化普及程度逐漸提升,使得小麥的栽培技術水平明顯提升,使得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機械播種小麥時需要選擇適宜的播種方式,要選擇正規渠道購買播種機械設備,在播種時要確保小麥種子均勻地撒入土壤中。在機械播種前需要開溝,播種小麥的溝寬度要保持在20~30 cm,溝深度要保持在30~35 cm,行間距離要保持在1.4 m,溝寬、溝直都要達到要求和標準,溝與溝之間的高度要合理,這樣一來可提高排水、灌水的效果。在小麥播種后,要做好相應的覆土工作,確保覆土厚度達到要求[5]。
1.6 提高小麥田間管理的水平
田間管理對提升小麥產量與質量有著直接作用。補苗和間苗屬于小麥田間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小麥補苗和間苗需要在入冬前進行。入冬前可以在小麥田間進行全面巡查,及時掌握小麥出苗情況,并針對那些存在嚴重缺苗的麥地進行補苗。用于補苗的麥苗可以從麥苗密度過大的區域中獲取,可同時完成間苗和補苗的工作。補苗和間苗后都要針對麥地進行灌溉,要保證灌溉徹底性,以提高補苗的生長速度,確保小麥產量。需要及時完成小麥地的除草工作,一方面可以優化小麥生長環境,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雜草吸收小麥麥苗的營養物質。一些小麥地雜草生長過于茂盛,人工拔除的難度較大,為此需要及時應用除草劑加以處理。
小麥生長期都需要采取人工灌溉,以保證小麥生長所需水分。由于小麥生長過程中對水分需求量較大,所以在灌溉時要堅持及時、有效的原則。當進入冬季后,為保障小麥順利生長,應避免大量灌水,根據土壤濕度情況制訂具體的灌溉計劃,以確保小麥順利越冬,為后期生長打好基礎。到了第二年小麥的拔節期、孕穗灌漿期時應充分、全面地灌水,以確保小麥生長所需的水分得到滿足[6]。
及時給小麥施肥可以促進小麥生長。在小麥拔節期、孕穗期時需要及時施肥,因為這兩個時期屬于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小麥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較大,只有營養物質充分,小麥穗粒才會飽滿成型。在小麥拔節期施肥要觀察小麥田間墑情,土壤肥力決定是否施肥,避免過度施肥引起小麥病蟲害。如果小麥處于生長十分旺盛的階段,應推遲施肥時間。如果小麥進入拔節期的中后期,應盡快完成施肥工作。當小麥進入生長中后期,應完成葉面施肥,葉面施肥需要施加磷酸二氫鉀溶液、尿素溶液,葉面施肥的目的是增強小麥葉片的光合作用能力,促進小麥有機物質的積累,增強小麥抗病蟲害的能力,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7]。
2 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2.1 農業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技術屬于小麥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技術之一。近年來,農業防治在我國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應用廣泛。農業防治技術的核心是綠色植保理念,應用這種措施不僅可以控制小麥病蟲害,而且還能有效維護小麥地的生態系統,確保小麥的質量達到要求。農業防治技術的具體應用需要遵循多個原則,比如在播種小麥前應做好小麥病蟲害的調查研究工作,通過總結經驗和教訓,分析小麥生長可能遭受的病蟲害、發生特點和可能出現的發展趨勢,以此為依據構建全面細致的監測系統來監測小麥的生長情況,以便于及時發現小麥病蟲害,盡快控制和處理病蟲害。現如今農業防治技術水平的提升,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有關,應用此技術后可以達到動態監測小麥病蟲害的目的,發現小麥病蟲害更加及時。
從小麥種子處理方式來看,增加處理種子的科學性,選擇合適的拌種藥劑,可以有效提高小麥抗病蟲害的能力。條銹病屬于小麥常見病害,為了預防此種病害,可以在小麥種子中加入戊唑醇、其他三唑類種衣劑等藥劑,此類藥劑還可以有效預防白粉病、黑穗病等。全蝕病也屬于小麥常發生的病害,防控此病害需要使用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硅噻菌胺懸浮劑等藥劑。需要不斷提升小麥田間管理的科學性、合理性,以達到精耕細作的效果,最大程度地降低小麥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在田間管理過程中要提高小麥地的通風性,尤其是土壤不能積水[8]。
2.2 物理防治技術
近年來,物理防治技術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應用頻率較高,這種方法的特點是應用成本較低、對環境影響較小、易操作,有利于農戶學習。物理防治的核心是害蟲本身,即從害蟲生長特點出發,采用物理手段將其誘殺。
為此需要對小麥病蟲害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在分析、研究小麥病蟲害特點的基礎上選擇針對性的物理誘殺方法。比如一些害蟲具有明顯的趨光性,那么在誘殺時可以應用滅蟲燈或者誘殺板等物品。一些本地的小麥害蟲在誘殺時可以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可在小麥田間安置色板,每塊色板之間的距離要恰當、合理,最大程度地誘殺害蟲,提高害蟲的整體防治效果。
2.3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對防治小麥病蟲害具有重要意義,其屬于最常見、應用范圍較廣的一種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的核心是生物之間相生相克的關系,用害蟲的克星來抑制害蟲的繁衍、生長,降低害蟲對農作物的影響。可以在麥地里培養害蟲的天敵來捕食害蟲。如果小麥地出現蚜蟲后,可以在小麥地放入七星瓢蟲;如果小麥地出現飛蛾,可以在小麥地放入青蛙。利用生物之間的食物鏈來殺滅害蟲,可以為小麥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除了這些基本的生物防治方法之外,在實踐中還可應用那些對生態環境沒有危害的新型生物或者植物,最大程度地消滅小麥地的病蟲害。
2.4 化學防治技術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出現病蟲害后需要及時處理,避免大范圍擴散。目前藥物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田間管理等都能起到積極作用。藥物防治在應用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要避免長期使用,減輕藥物對生態環境的消極影響,避免病蟲害對藥物產生耐藥性,降低藥物的消殺效果。藥物屬于化學防治小麥病蟲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應用時要控制用藥量,要正確選擇藥物種類。
吸漿蟲一般會在小麥苗期出現,以吸食小麥汁液為生,從而導致小麥停止生長,造成小麥產量、質量下降。為了消滅吸漿蟲,可應用辛硫磷乳油、西維因等藥劑,與細沙拌勻,充分地撒入小麥地。吸漿蟲的成蟲對小麥的為害較大,可用這兩種藥劑加以消滅,但是要保證藥劑溶液均勻地噴灑在小麥植株上。在拔節后期,小麥易患黑穗病。當小麥感染黑穗病后,穗條外包的是一層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可讓黑粉散入其他小麥麥穗中或者進入土壤,會使小麥穗粒直接毀損。為了預防小麥黑穗病,可應用粉銹寧粉劑、粉銹乳油等藥劑,與小麥種子拌勻。如果在小麥生長過程中發生了黑穗病,應及時噴灑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稀釋液。當小麥生長過程中出現了麥蚜時,應及時、迅速地采取處理措施,由于麥蚜以啃食麥苗的根莖與葉片為生,減慢小麥的生長速度,從而導致小麥大量減產以及小麥質量不達標。小麥病蟲害一旦沒有及時控制,就很容易迅速擴散,所以要加大麥蚜蟲的防治力度。
除此之外,還可應用可濕性粉劑、辟蚜霧可濕性粉劑等溶液進行噴灑,以提高麥蚜的防治率。應用此種方法還可避免對蚜蟲的天敵造成傷害,可提高應用化學防治技術的合理性、科學性。
3 結束語
為了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需要提高小麥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還需要做好前期調研工作,選擇適宜的種植地區、自然地理氣候以及小麥品種,以確保后期小麥病蟲害防治的成效,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在小麥具體栽培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都要從實際情況著手,同時應用先進的、科學的小麥栽培技術,并在實踐中加以完善、優化,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保障小麥栽培的整體效益。
參考文獻:
[1]劉立偉,馮國華,劉東濤,等.中強筋小麥品種徐麥38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21(24):5-7.
[2]石雄高,裴雪霞,黨建友,等.小麥微噴(滴)灌水肥一體化高產優質高效生態栽培研究進展[J/OL].作物雜志:1-11[2022-01-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08.S.20211215.1245.002.html.
[3]宋春景,張曉利,張沖,等.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石農707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21(12):275-276.
[4]劉旭,閆文利,閆素紅,等.小麥新品種中育1686的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21(12):277-278,281.
[5]陳守世,侯景旗.冬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鄉村科技,2021,12(18):61-62.
[6]禹文榮.小麥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新農業,2021(17):14.
[7]張艾芹.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21(5):18-19.
[8]張紅梅.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