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開區第十三幼兒園 屈桂宇
2020年9月,我正式步入幼兒教師的工作崗位,人生第一次擔任“保育員”這個職位。我自以為對理論知識胸有成竹,工作起來便會得心應手,可在實際運用中卻顯得那么力不從心——“老師,怎么疊衣服呀?”“老師,我的毛巾放在哪里?”“老師,你能幫我擦一下屁股嗎?”“老師……”面對孩子們提出的一個個要求,我忙得焦頭爛額。
“小屈,擦桌子要一肥兩清(一次肥皂水、兩次清水擦洗)!”“屈老師,這些區域材料擺放得不科學呀!”“小屈,你們班床底下的灰塵都沒掃干凈!”園領導和同事們不斷發現問題——漏洞百出的我真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面對繁重瑣碎的保育工作,我顯得手足無措:忘了打熱水、沒有開窗通風、碗碟沒有消毒……忙碌了一整天,晚上回到家里時已經累得身心疲憊,但我還是下決心一定要做好我的保育工作。吃完晚飯,我來不及休息,認真回想當天的工作中都出現了哪些問題、需要如何改正。我翻閱并努力記憶保育員工作事項細目表,以便第二天能有條不紊地配合好主配班老師的教學工作。同時,我及時做好保育筆記,將每天的得與失記錄下來,并把自己的實踐感悟、主配班老師的點撥進行總結歸納。漸漸地,我的失誤變得越來越少了,老師們也更加信任我了——手忙腳亂的“職場新手”終于在自我修正的反復嘗試和動手操作中得以進步。

經過一個月的“摸爬滾打”,我終于熟悉了幼兒園一日保育流程——各環節能有序銜接,與主配班老師的配合日益默契。但是,保育員一天的工作量十分龐大,面對班級里瑣碎的保育事項,我的精神時刻都在緊繃狀態,連坐下來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更不用提與孩子們有效互動了。
每當下班回家,疲倦的我只能通過“躺平”來恢復一天消耗的元氣。日子久了,我對于這種只需付出體力勞動、無需腦力勞動的工作充滿了質疑——只是為了達成眼前所能看到的目的而漫無目的地蠻干,縱使身體在行動,但腦子一直沒有運轉,這種狀態持續下去,究竟能收獲什么呢?那些在大學期間學過的學前教育理論,如果不經過實踐的洗禮,就永遠無法得到檢驗。
帶著這些疑問,我陷入了沉思:如果僅將保育工作局限于清潔、消毒等常規工作,而忽略了保育工作的實質,淡化幼兒教師的專業性,就會背離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最終導致保育教師自我認同感降低、保育水平止步不前,難以適應保育教育的時代要求。
在進行了多次反思和分析之后,我對幼兒園保育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一名合格的保育員不僅僅是按照要求完成一日任務,更需要透過幼兒出現的各種問題剖析其背后的本質和規律,要站在有利于兒童持續發展的立場掌握恰當合理的教育方法,促使幼兒改正不良行為習慣,從而健康成長。
我們班的涵涵小朋友特別不愛喝牛奶,每當喝早餐牛奶時,她都皺著眉頭,遲遲不肯張口,直到全班小朋友吃完飯,她碗里滿滿的牛奶依舊紋絲未動。起初,為了加快送碗的速度,我不停地催促她快點喝,結果卻適得其反,越催越慢,最后沒辦法只能把牛奶白白倒掉——不僅孩子沒有補充到成長所需要的營養,寶貴的牛奶也被浪費掉了。于是,我嘗試給她盛少量牛奶,但我發現即便奶量變少了,她仍然堅持不喝……靜心思考后我發現自己只是局限于解決幼兒顯露出來的表面問題,并沒有站在兒童視角分析其行為背后的原因。一次早餐時,我特意留心觀察了涵涵的進餐狀態,發現她在喝牛奶時總是直勾勾地盯著牛奶表面的小氣泡,或者玩弄手里的小點心,別的小朋友都在專注地吃飯,只有她在“玩”飯。通過一周時間的觀察,我基本了解了涵涵不喝牛奶的原因——吃飯時缺乏一定的專注力和控制力,總是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最終不能按時吃完早餐。
了解了涵涵行為背后的原因,我針對她的性格特點和發展狀況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逐步幫助她解決不愛喝牛奶的問題。
涵涵最喜歡的卡通人物是白雪公主和巧虎,于是我對涵涵說:“白雪公主的皮膚很白,就是因為她從小喜歡喝牛奶哦,涵涵喝了牛奶也會變得和白雪公主一樣漂亮啦!”“巧虎寶寶聰明伶俐,就是因為喝了很多牛奶哦!涵涵是不是也想變聰明呢?”美麗的卡通形象、動聽的說服理由更能激發涵涵主動喝牛奶的欲望。涵涵忽閃著兩只漂亮的大眼睛認真地聽我說完話,然后高高興興地喝起了牛奶。
盡管涵涵接受了喝牛奶這件事,但是喝牛奶的速度仍然很慢,于是我對她說:“你覺得你幾口能喝完這杯牛奶?五口還是十口呢?”涵涵通常都會選擇用較少的口數喝完牛奶。
“今天做到‘光盤’的小朋友可以得到獎勵哦!你是想要小獎貼還是玩具?”在獎勵的誘惑下,涵涵能夠和其他小朋友一樣順利完成喝牛奶的任務。
對于其他存在問題的幼兒,比如坐不住的、愛說話的、不睡午覺的、愛哭鼻子的……我也結合孩子們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時光匆匆,從最初擔任保育工作的不適應到如今的熱情參與、積極探索;從重“教”輕“保”到真正樹立起“保教合一”的專業理念,我不斷嘗試保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構建屬于自己的創新型保教模式,在保證一日生活常規的同時,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3~6歲幼兒經常以自身的生活經驗作為時間關系的參照物,不易準確把握時間長短的概念。他們雖然對一日生活的基本流程比較熟悉,卻不能真正實現每一環節的時間效率,尤其是在吃飯、喝水的時段,這種情況愈加明顯——有的孩子吃飯時會出現挑食、偏食的現象,甚至一口都不吃。針對這種情況,我沒有一味地批評和指責,而是嘗試將抽象化的營養知識轉化成具象化的、貼近生活的口頭表述,盡量將飯桌上的食物描繪得生動有趣,比如把蔬菜比喻成超人、大王、大力士,從而激發幼兒的食欲,助力幼兒膳食營養均衡。
每次排隊喝水時,總有一些小朋友一邊喝水一邊講話,絲毫不在意后面的活動環節何時開展。起初,我會催促他們快一點,有時還會通過倒數“3、2、1”的方式引起他們的注意。可是,這些方法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并不能真正使幼兒形成自覺的行為習慣。
我將小朋友比作小樹苗,水杯里的水則是他們的養料,看誰能既安靜又快速地喝完,誰就能長得又高又壯,并在教室門口設置身高測量尺,引導孩子們主動測量自己的身高。孩子們看到這種新穎的形式一下來了興致,一個個聚精會神地喝著水杯里的水……通過這種方式,幼兒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配合,不僅能夠遵守喝水常規,還提高了過渡時間的利用效率,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設置相應的獎勵機制,幫助幼兒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監督,是完成保育任務的重要途徑。當幼兒按時完成活動任務后,我會及時給予語言表彰或發放笑臉貼。我還繪制了寶貝一日生活習慣表,讓幼兒在自己能做到的事項后面畫上對號,沒做到和做得不好的事項后面畫上叉號,進行量化評比,評選出綜合小標兵和單項小標兵并加以表揚,從而培養幼兒的規范意識和爭先意識。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獎勵機制并非純粹的人為控制,而是在了解班級幼兒整體情況的基礎上概括出幼兒常見的問題類型,并尊重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為每一位幼兒提供解決方案。
保育員能力素養的提升離不開理性、客觀的評價標準。由于保育員一日工作瑣碎,社會地位和職業認同感較低,園所也并沒有專門的考核要求和培養目標來發展其業務素質,這就間接造成了保育工作隨意性大、效率低、效果差,嚴重影響了保育質量。
因此,作為一名從事保育工作的年輕教師,我認為:要不斷進行自我肯定和激勵,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和終身學習能力,增強職業自豪感和使命感;要樹立“保育也要講科學”的正確價值取向,善于對每一項活動進行自我反思和總結,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堅定“保育工作無小事、事事皆學問”的理念,自覺運用更加科學合理的的理論知識作為行動指南,真正做到保教并重,從而不斷促進幼兒的行為規范養成和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