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宇霆 劉宏強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2020年,中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眾的健身意識不斷增強。2021年,國務院出臺《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 年)》(下文簡稱《計劃》),《計劃》將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為主要任務,旨在更好滿足人民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促進全面健身的高水平發展。高校擁有優質的體育設施資源,如何協調好校內師生教學訓練與校外人員健身鍛煉的需求,成為繼續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及問卷調查法分析研究太原市高校二青會體育場館的開放現狀,分析不足及成因,探討場館對外開放路徑,為太原市高校場館的對外開放提供思路。
根據全國第六次體育場地的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均使用面積為1.46m2,體育場地嚴重不足。就體育場館數量而言,高校體育場館的現有量占據全國體育場館的近7成。但我國高校對外開放的情況不容樂觀,有很大的一部分高校的體育場館沒有對外開放,這就造成了人均使用面積進一步縮小,由此也增加了很多社會矛盾。高校作為重要的社會公共資源組成部分,在滿足自身教學訓練的同時,應積極向社會公眾開放。既有利于提高場館的使用率,避免造成資源浪費,也有利于服務廣大人民群眾。
高校體育場館的資金來源大都是本校亦或是上級相關政府部門的財政撥款,收入來源單一且有限,目前大多數場館仍處于虧損的狀態。如高校通過向社會公眾開放體育場館并收取門票的方式,以促進更多的人群走入校園,對于緩解高校體育場館資金不足的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可通過這部分資金更好的運營、維護場館,提高教學訓練的質量,達到以館養館的目的;另一方面,滿足了周邊人民群眾健身鍛煉的需求。可謂是雙贏。
國家于1995年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使得全民健身運動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經歷20余年的發展,于2014年上升為國家戰略。全國人民群眾的健身熱忱空前高漲,但仍面臨體育運動場地不足的問題,并由此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例如廣場舞大爺大媽們與年輕人爭奪籃球場地的事情時有發生,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甚至出現人員受傷的情況。2021年出臺的《計劃》的主要任務是加大健身場地設施供給,以解決體育鍛煉人群多與體育鍛煉場地少的矛盾。高校具有優質的運動場地資源,有能力也有責任去面向社會大眾開放。
2017年,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頒布了《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從開放辦法、范圍及保障措施等幾個方面做出了具體規劃,旨在促進深化學校體育場地改革,提高學校體育場地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力度,以緩解人民群眾體育鍛煉需求與體育場地不足的矛盾,促進全民健身戰略的落實。為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有了政策支撐和路徑指引。
高校體育場館為承辦二青會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和修建,器械配備齊全,種類豐富,專業人員及后勤保障人員充足。在施工建設時,一般會考慮滿足盡可能多的人群使用,且施工質量也可得到保證。為后續滿足教學訓練和豐富學生課外生活的需求,體育場館的種類也相對齊全。此外,相比社會體育場館人員建設而言,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水平更高,甚至部分高校還存在體育專業和醫學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如讓他們來指導人民群眾進行體育鍛煉或組織體育競賽或對體育鍛煉過程中出現的受傷進行簡單的處理則更全面和專業。
近幾年,為承辦國內外大型綜合體育賽事而修建的體育場館大都坐落于城市邊緣,這些場館一般都遠離人口稠密的市區或位于人口密度小的地方。其目的一方面是城市邊緣有大量的空地可建造大型綜合性體育場館,另一方面也帶動區域內經濟水平提高。二青會場館在選址時會進行充分考量,其中地理位置是否便利是一大原因。因此,最終在太原市內44所本、專科和獨立學院之間確定了7所學校。這7所學校具有交通便利、附近商業化程度高、人口稠密等特點。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調查人民群眾選擇健身場地距離意向時,他們主要以自己居住地為中心,選擇步行5-15min路程的健身場地的占總數的 62%。這也說明了高校場館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其他大型綜合性場館相比不了的優越性。
二青會不僅推動了山西省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提升了人民群眾的體育鍛煉的熱情。一方面,為成功舉辦二青會,太原市進行了城中村改造,擴寬或重修了交通道路,優化了城市環境。新建了7座場館,增加了許多健身設施,豐富了人民群眾健身鍛煉的選擇;另一方面,二青會項目之多是歷屆青年運動會之最。除傳統項目外,增添了例如,馬術、攀巖、小輪車等項目,舉辦這些項目的場館也會在賽后以趣味性質的形式向公眾進行開放,這也有力地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健身鍛煉的興致。
高校場館和社會場館不同,高校場館的最主要的用途是滿足本校師生的教學和訓練使用。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也是在滿足本校師生的需求下,利用周末或節假日等空閑時間對社會公眾開放使用。
本次太原市承辦二青會的高校體育場館有山西大學體育館,山西財經大學體育館,中北大學足球場,太原理工大學足球場,太原學院足球場等7所高校場館。除中北大學足球場對外開放以外,其余均由于供教學使用、資產清理等原因未對社會開放。不過學校內其他運動場地,例如室外籃球場、羽毛球場已向社會開放。高校的場地資源是高校對社會公眾開放的基礎,由表1可見,承辦二青會的高校的室外場地種類齊全,數量豐富,具備一定的規模,但場地分配不均衡。而體育館則具有綜合性強、功能完備等特點,如把承辦二青會的高校場館對外開放,則更有利于高校社會服務化開展。

表1 太原市承辦二青會高校室外體育場地一覽表
位于山西大學的山西大學游泳館雖不是二青會的比賽場館,但功能齊全,專業人員配備充足,并有全國領先的水質凈化技術,是山西省唯一一家5A級游泳館。山西大學游泳館不僅供學校師生教學訓練使用,還在周末節假日期間對外開發。這使得山西大學游泳館能夠正常運營,達得了以館養館的目的,同時也加強了與社會的聯系,樹立了學校的形象,贏得了不錯的口碑。山西大學游泳館成功對外開放的經驗為二青會高校場館的對外開放提供了一個可行性路徑。二青會的高校場館也應以此為借鑒,加大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的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需求。
通過訪談對大多數高校管理者和在校教師得知,他們大部分人認為高校內體育場地和體育場館只供校內師生使用,沒必要對外開放,而且對外開放會造成很多問題。整理總結以下問題是最值得關注的:
(1)造成管理方面的壓力。
高校場館在面向校內師生使用時,其管理相對簡單,管理對象大部分是本校的學生,管理壓力也較小。但是對外開放的過程則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其中涉及了場館產業化及市場運營化等方面的問題,原有的管理人員大都是學校的教師,無法滿足這些需求,之前的管理模式也發生巨大的改變。
(2)造成場館磨損嚴重和運營成本的增加。
高校體育場館在對外開放時,場館的使用率會隨之升高,一些社會人員由于沒有受到專業的訓練,必然會造成場館和器械的磨損率和損壞率變高,這就導致了后期的維護費用也會劇增。同時,管理工作量也會較之前大幅提高,增加現在的管理人員,甚至是更換現有的管理人員,聘用專業的管理團隊或管理公司,管理人員的開支也會增加。兩個方面就會大大增加高校場館的運營成本。
(3)造成安全等方面的問題。
安全問題一直是高校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影響高校場館沒有對外開放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的體育場館在面向校內師生開放時,其人員構成相對單一,安全因素也較好控制。如高校場館對外開放,面對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員,其安全問題也是個必須解決的問題。例如,近幾年社會人員在高校體育場地鍛煉時與學生引發沖突的事件時常發生,上海某高校內一社會人員與校內學生因打球發生肢體接觸產生沖突;北京一高校學生在踢足球時與社會人員發生口角產生矛盾,甚至報警處理。這些時間也起了社會輿論,眾多校方的管理者、專家學者以及社會媒介開始探討高校對外開放的邊界到底在哪。另一方面,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社會人員進入校園必定給相對封閉的校園的防控工作帶來巨大的問題和壓力,同時也存在大量不穩定因素。這也是目前高校場館不對外開放的重要原因。
太原市這7所承辦二青會的高校體育場館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改造和新建。在場地環境、器械、專業人員配備等方面都是省內高校中最突出的。但僅有一所對外開放,這就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這7所高校的其他室外場地種類多,但分配不均衡。在新冠疫情之前,這幾所高校的室外場地是對社會人員開放的,但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并沒有一個系統的管理和保障體制,也沒有給高校方面帶來任何收入。高校場館在對外開放中,面臨著管理、運營、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再加上疫情防控帶來的壓力,這些高校場館和室外場地就不再面向公眾開放。
保證正常教學活動是高校場館對外開放的基礎。這也使得高校場館對外開放與其他場館有了本質的區別。高校體育場館首先要協調好在校師生的教學和訓練及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安排好固定時間向他們免費提供場地。然后利用空閑時間通過收費的方式向社會公眾開放。為了更好完成場館對外開放的目的,高校管理者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1)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及后勤保障制度。
學校可為社會人員開放相對獨立的體育鍛煉場地,既避免因體育鍛煉引起校內人員與校外人員的矛盾,又大大減少了管理工作。其他高校在開放時應明確場館的開放時間、開放方式、開放內容、開放規范以及收費標準等明確管理機制,做到不與校內師生正常教學、訓練及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相沖突。在此基礎上,建立一支專業的后勤保障隊伍來服務場館的對外開放。隊伍人員可通過志愿或實習的方式來招募體育專業的在校生,既增加了學生的社會經驗,也為場館的后勤保障提供了專業的人員。最后,利用門票收入的部分資金為前來運動的社會團體或個人購買保險,以解決他們參與鍛煉的后顧之憂。
(2)逐步改變運營方式,擴大場館影響力。
承辦二青會的高校場館在投資、建設、場館的專業化程度、人員配備等方面都是最好的,如僅僅對校內師生開放的話則是對社會資源極大的浪費。高校場館建設一般是政府撥款,本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為了高校體育場館更好的向社會公眾開放,高校管理者應改變先有的思想理念。整合現有的校內資源逐步與校外資源相融合,積極與相關社會組織和向社會團體進行合作,通過委托經營、承包經營、租賃經營、企業化管理等模式促進高校場館產業化的進程。同時利用互聯網、傳統媒介、或舉辦社區比賽等方式來擴大高校場館的知名度,達到場館影響最大化,逐步與區域經濟相掛鉤。
(3)借鑒國內外成功案例,彌補自身不足。
國外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情況相較國內來說發展較好。日本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制定了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的系列政策,并在1989年幾乎全部的公立學校的體育設施實現了對外開放;英國和美國也重視場館的對外開放,一般上課時間在校師生有優先使用權,在課后及周末則優先向社區開放。國內外由于政策等因素不盡相同,太原市高校場館可多借鑒國內高校場館對外開放的典范,像北京大學邱德拔體育館、武漢體育學院體育館、大連理工大學體育館等都是高校場館對外開放的成功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