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韻 馬玉芳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2017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宣布,三人籃球比賽從東京奧運會開始正式成為奧運比賽項目。從這階段開始國內才開始重視三人籃球項目。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三人籃球起步較晚,有關技術特征研究分析的文獻綜述資料也較少,但在近幾年的國際賽事上,中國隊突出的成績引起了大眾的關注。對于我國三人籃球來說,2019年是難忘的一年,中國三人籃球女隊奪得了中國籃球史上首個世界冠軍。2019年11月,中國三人籃球男隊、女隊雙雙取得“直通”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參賽資格,該項目也將成為中國又一大“沖金點”。三人籃球中的中鋒在隊中占據著主導作用,有球掩護、無球掩護配合的流暢性等都是中鋒占據著主動權,因為比賽場地限制的情況下,配合主要圍繞著一對一或者二對二來進行,這使得中鋒球員要具備更強的攻防能力和得分能力。在2019年FIBA3x3國際籃聯籃球世界杯女子組半決賽這場關健比賽中,中國隊遇到強勁對手澳大利亞隊,在加時賽中國隊險勝對手,中鋒張芷婷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場比賽緊張、激烈、刺激,有很多經驗值得總結,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對一些關健性的比賽進行研究和分析,對關健比賽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運動員的技術特征進行分析,有利于提高運動隊的整體比賽水平,也有利于提高運動員個體的作戰能力。本文通過對中國三人籃球女隊中鋒張芷婷和澳大利亞三人籃球女隊隊中鋒Alice Kunek在FIBA3x3世界杯半決賽的比賽中的個人打法進行數據分析和對比,學習兩位世界頂尖三人籃球中鋒運動員技術的優勢、特點,分析存在的不足,為中國三人籃球提升個人技術能力、獲得更好的名次提供參考借鑒。從目前世界排名,亞洲、歐洲的隊伍占據世界排名上風。中國隊為了保持現有的領先優勢,縮短與第一的差距,還需要不斷努力。
(1)中國三人籃球中鋒—張芷婷。在國內剛發展三人籃球時,張芷婷參加了“我要上奧運”全國三人籃球擂臺賽的比賽并帶領著上海寶山大華隊取得了三人籃球擂臺賽的冠軍,冠軍直通三人籃球國家隊的資格,從那時候開始,張芷婷正式踏入三人籃球的領域。張芷婷之前是一名職業五人籃球運動員,如今是女子三人籃球國家隊主力中鋒。張芷婷在五人職業籃球比賽中就有著不錯的天賦,因為有身高優勢,她15歲開始就被稱為女版“姚明”。張芷婷身體強壯,在球場上更是有著良好的攻防意識,靈活的籃下進攻腳步和細膩的手感,在三人籃球的賽場上擁有獨有的天賦和優勢。她在比賽中籃下攻擊力強,帶領中國三人籃球女隊在2019年世界杯半決賽中以絕殺一分的微弱優勢殺入四強,最終取得冠軍,突破了中國籃球史上的最好成績,奪得了中國籃球史上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2)澳大利亞三人籃球中鋒—Alice Kunek。Alice Kunek作為澳大利亞三人籃球隊的中鋒,她具有靈活的移動能力,有著超強的中距離投射能力以及優秀的身體素質,有著先天身體條件的優勢。她曾在2019年亞洲杯帶領澳大利亞三對三女隊取得了亞洲杯冠軍,在2019年世界杯半決賽對陣中國隊時,帶領全隊給中國隊帶來了強勢挑戰,她的個人能力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文獻檢索,查閱三人籃球比賽信息、技術特點分析和三人籃球不同位置運用的不同技術特點的有關資料,并關注三人籃球進攻特征和技戰術發展趨勢。深入分析國內外三人籃球中鋒球員的進攻特征與進攻手段。圍繞研究內容,收集、整理文獻資料,并進行了歸納總結,為撰寫論文提供理論支持與依據。
(2)錄像觀察法。
觀看2019年6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國際籃聯三人籃球世界杯女子組半決賽中國國家女籃對陣澳大利亞國家女籃的比賽錄像,深入對比分析兩隊中鋒球員的技術特點,分析兩隊中鋒球員的技術優勢,找出中國隊中鋒存在的不足。
(3)數理統計法。
對比賽中的相關數據進行提煉整理,并進行深入分析,為技術分析、研究結論提出改進建議提供支撐。
(4)對比分析法。
通過相關數據分析,對中國三人籃球中鋒球員張芷婷和澳大利亞三人籃球國家隊中鋒球員Alice Kunek提煉出各自技術特點。
本文研究的中國三人籃球國家隊中鋒張芷婷和澳大利亞國家隊中鋒Alice Kunek的基本情況見下表(表1)。

表1 2019年FIBA3x3國際籃聯籃球世界杯女子組半決賽中鋒球員信息
“得籃板者,得天下”,從這句話老話可得出籃板球在籃球比賽中的重要性,中鋒球員是在球場上最高的球員,且更是距離籃筐最近的。籃板球的爭奪同時也是直觀的衡量中鋒強弱的標準,很多專家認為,全隊籃板球次數多少比得分更能決定比賽的勝負,其中進攻籃板更是尤為重要,在比賽中搶到進攻籃板不僅能直接補籃輕松得分,更是能增強團隊的氣勢。通過搶到進攻籃板后隊伍又能多一次進攻的機會,與此同時擁有更多的籃板球能使投籃隊員減輕心理負擔,使投籃隊員能夠更有信心地進行投籃。
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這場重要的比賽中,張芷婷有著絕對的高度優勢,總共搶到3個進攻籃板,其中一個搶到進攻籃板后直接補籃輕松得到1分,而對方澳大利亞隊中鋒只搶到1個進攻籃板。從進攻籃板數據得出,中國隊比澳大利亞隊多了兩次重新組織進攻的機會,這也給中國隊的進攻增強了自信心、鼓舞了士氣。因此,進攻籃板的爭搶也是影響中鋒進攻技術運用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圖1 進攻籃板個數對比分析圖
被侵是籃球專業術語,指被犯規。在三人籃球的比賽中,身體對抗和強度非常大,為了增加比賽的流暢度和觀賞性,允許一定的身體對抗和手部動作,與五人籃球的被侵相比裁判員的判罰相對寬松,罰球規則也有些不同。三人籃球比賽不計算個人犯規次數,只計算全隊總犯規次數,上籃被侵執行一次罰球,但全隊犯規累計超過6次,在第7次的時候將進行二次罰球。在一個隊中,中鋒身高和體重占優勢的話,在發動進攻過程中對防守的威脅較大,往往會對中鋒的犯規次數較多。在三人籃球比賽中,如果外線球員輪轉換防到有著身高優勢的中鋒球員的話,在全隊犯規次數允許的情況下,主動在中鋒接到球投籃之前犯規,讓對方重新組織新的配合,這樣能夠避免讓對方中鋒在籃下直接得分。
從圖2中可以看出,中國隊中鋒張芷婷利用身高和體重優勢在籃下對對方球隊造成的殺傷很大,被侵次數共3次,其中第1次被侵是籃下強打,投籃造成的犯規,執行了一次罰球;第2次被侵同樣也是在籃下要球時造成的犯規,但對方提前在張芷婷投籃前就先犯規了;第3次被侵是在對方已經全隊累計犯規高達6次的情況下,張芷婷執行兩次罰球。澳大利亞隊中鋒Alice Kunek在身高體重上跟張芷婷對比沒有優勢,但她一旦碰到中國隊的后衛換防防守到她,她會籃下強要位,造成殺傷,這場比賽中她只有一次被侵。由此可見,中國隊中鋒張芷婷在籃下的優勢很明顯,給澳大利亞隊的犯規次數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這也是中國隊贏球的關鍵之處。

圖2 被侵次數統計
身體對抗是籃球運動的特點,利用自身優勢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并且有效的進攻,造成防守隊員的犯規,從而獲得站上罰球線罰球的機會。進攻造犯規也是對球員經驗和能力的一種考驗,也是中鋒球員進攻技術運用的一項重要指標。
從表2罰球次數以及命中率的統計中,可知中國隊中鋒張芷婷在經過高強度的跑動和對抗后體能明顯不足,特別是在最后關鍵時刻決定勝負的兩次罰球中,張芷婷兩罰零中,由此也可得出張芷婷在周圍觀眾的干擾和比賽關鍵時刻的緊張情緒下,容易緊張,抗壓能力不高,導致罰球命中率較低。相反,澳大利亞隊中鋒Alice Kunek在經過高強度的跑動、對抗和外界干擾比賽的緊張情緒下,依舊能投進比賽關鍵時刻的罰球,有著很穩定的罰球命中率。這一組數據對比,也從一個方面體現出澳大利亞隊中鋒的優勢,體能好、身體強壯、心理素質高,在高強度的比賽中,依舊有著穩定的罰球命中率,這也跟平時的訓練是密切相關的。

表2 罰球次數、罰進次數及命中率(%)
中國隊中鋒張芷婷在今后的體能訓練方面還需增強,特別是在高強度對抗后,整個身體肌肉緊繃的情況下進行罰球穩定性的訓練。今后的體能訓練中也可以多學習借鑒國外優秀的體能訓練方式與方法,通過學習和對比后找出一套更適合中國隊體能訓練的方法。此外,還應訓練在比賽處于白熱化關鍵時刻如何更快地調節好自己的心理狀態。
跟五人籃球相比,在三人籃球的比賽中,中距離投籃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三人籃球比賽對抗強度極大,一般選擇中距離的突破跳投難度太高,在經過高強度的對抗后跳投會很不穩定,命中率大幅度下降,而且中距離得分是一分,所以一般在三人籃球比賽中中鋒都會選擇籃下強打投籃得分或者遠距離兩分球得分的方式。
根據圖3可知,中國隊中鋒張芷婷在本場比賽中一分球出手總共7次,比澳大利亞隊中鋒Alice Kunek多3次,張芷婷總共成功4次,比對手多2次,張芷婷的一分球命中率是57%,對手的一分球命中率是50%,總體數據都高于對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張芷婷能夠利用身高、體重的優勢在籃下直接投籃得分提升進攻氣勢。

圖3 中鋒1分球命中率分析
(1)中國隊中鋒張芷婷主要進攻得分手段。
中國隊中鋒張芷婷在身高,體重上都占有明顯的優勢,所以她在比賽中不斷尋找著有利位置,為了取得賽場上的主動權。張芷婷在籃下不斷的進行搶位接球,搶位接球分為直接搶位接球和無球移動搶位接球。直接搶位接球是指中鋒球員通過依靠自己對對方球員的了解,對對方防守意圖的判斷直接搶占有利位置接球強攻籃下。無球移動搶位接球是指中鋒球員通過跑位,給外線隊員做無球掩護后下順籃下要位,或者是利用腳步,迅速擺脫防守后接球強攻。
通過表3可以發現,中國隊中鋒張芷婷主要選擇的進攻方式是直接搶位接球強攻籃下,因為張芷婷跟澳大利亞隊中鋒對比她有著絕對的身高和體重的優勢,直接搶位接球共5次,其中2次直接強打得分、兩次造成對方犯規,成功率非常高。張芷婷也有3次通過無球的積極跑動和給外線做掩護后下順籃下的搶位接球,一次直接上籃得分、一次也造成對方犯規。總之,張芷婷在籃下的殺傷力給澳大利亞隊帶來了不少的困擾。

表3 中國隊中鋒張芷婷籃下搶位接球數據分析
(2)中國隊中鋒張芷婷次要進攻手段的分析。
中國隊中鋒張芷婷在整場比賽中,中距離投籃次數僅出手一次,并未投進,兩分球也并未出手過。從錄像中發現,中距離投籃和遠距離兩分球投籃并不是張芷婷的擅長之處,而且張芷婷一旦在中距離投籃的話,中國隊就沒有了籃下的保障,保證不了進攻籃板,進攻也無法造成犯規。
(3)澳大利亞隊中鋒Alice Kunek得分手段分析。
根據表4得知,澳大利亞隊中鋒Alice Kunek身高體重不及中國隊中鋒張芷婷,所以她在籃下并沒有優勢。她屬于靈活型中鋒,她擅長的是快速移動和遠距離投射,她不會選擇在籃下強攻張芷婷。在這場比賽中,Alice Kunek會把防守她的張芷婷拉到外線,然后依靠靈活的腳步、無球的跑動、不斷給外線隊員做掩護,下順后找出投籃機會。從表4中來看,Alice Kunek僅有一次直接搶位籃下接球,是通過她給外線隊員做掩護后,防守隊員換防,中國隊外線隊員換防到她,籃下強要位,造成犯規。其余4次都是通過積極的無球跑位得到的機會。

表4 澳大利亞隊中鋒Alice Kunek籃下搶位接球數據分析
從表5中得出,澳大利亞隊中鋒Alice Kunek另一個進攻手段是通過遠距離投射兩分球,且命中率為50%。在三人籃球比賽中遠距離投射是非常高效快速的得分手段,澳大利亞隊中鋒Alice Kunek有著兩分球投射的能力,相比較下張芷婷在籃下強攻后只得1分。二分球遠距離投射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進攻手段,而中國隊中鋒張芷婷在本場比賽中并未出手過兩分球的投射。

表5 澳大利亞隊中鋒Alice Kunek兩分球出手次數 投進次數及命中率
(4)兩隊中鋒進攻手段的對比分析。
表6中得出,有著籃下進攻優勢的張芷婷在籃下直接搶位接球共5次,成功4次,成功率很高,無球跑動后的搶位接球共3次,成功2次。澳大利亞隊中鋒Alice Kunek在籃下直接搶位只有1次,她屬于靈活型中鋒,碰到沒有身高體重優勢的張芷婷,澳大利亞隊中鋒更多選擇的是通過無球跑動后籃下搶位要球,共4次,并成功2次,成功率也比較高。

表6 兩隊中鋒籃下強位接球數據對比
表7中可得出,中國隊中鋒張芷婷在本場比賽中并未出手過兩分球的投射。澳大利亞隊中鋒Alice Kunek兩分球共出手2次,命中1個。從這數據對比可得出,澳大利亞隊中鋒擅長的進攻手段是遠距離2分球投射,在三人籃球的比賽中,2分球投射是一個非常快速、輕松的進攻手段。三人籃球比賽時間為10min,在規定比賽時間內得分高或者率先得到21分者為勝,所以遠距離2分球投射是非常重要的。

表7 兩隊中鋒兩分球出手次數、投進次數及命中率
(1)中國隊中鋒張芷婷技術特征。
張芷婷擁有身高、體重的優勢,具備籃下強攻的技術手段,但是她的移動速度較慢,體能不足。張芷婷的優勢是籃下直接搶位接球得分,但籃下進攻體能消耗較大,導致她在比賽后期跟不上比賽的節奏,從而導致漏防、罰球命中率降低等,會給比賽帶來不利影響。
(2)澳大利亞隊中鋒Alice Kunek技術特征。
Alice Kunek屬于靈活型中鋒,腳步靈活,移動速度快,且具備籃下強攻的能力,但更擅長于遠距離兩分球投射,體能和身體素質好是她的特點,這非常有助于她在比賽后期關鍵時刻還能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
(3)兩隊中鋒對比。
中國隊中鋒張芷婷與澳大利亞隊中鋒Alice Kuney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內線。張芷婷屬于籃下強攻型,Alice Kuney屬于能里能外型。跟Alice Kuney相比,張芷婷的腳步較慢,且不會投遠距離兩分球,而Alice Kuney腳步靈活、跑動范圍大。在比賽后期張芷婷會因為體能不足導致腳步跟不上Alice Kuney,從而導致漏防等。兩人的進攻技術都很突出,各具特點和優勢,雙方都有著自己擅長的技術領域。
(1)強化體能身體訓練。
張芷婷在之后的訓練中應調整訓練計劃安排,增加體能訓練內容,加強體能訓練和身體對抗的能力,以達到更具殺傷力的籃下優勢。另外還應強化腳步的靈敏度訓練,從而可以更好的面對各種類型的中鋒。
(2)強化個人進攻能力。
個人進攻能力是一個籃球運動員價值的體現,特別是三人籃球。在后續訓練中,建議張芷婷強化個人籃下攻擊能力的訓練,穩定籃下的進攻成功率,發展左手技術,提高并開發2分球投射能力和穩定2分投籃節奏。
(3)增加心理和情緒控制訓練。
心理狀態是高水平比賽中發揮體能、技術、戰術水平的前提與保證,因此對球員的心理狀態進行深入了解和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籃球運動員不僅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競技心理狀態。在日常訓練中,建議張芷婷重視心理訓練,增強自我情緒控制力,從而有效提升在環境干擾和緊張情緒下的罰球命中率,對穩定賽場狀態及技術水平的發揮都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