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兵 陳振虎 陳 蓉 伉 奕 任勝洪 程 惠 張瑞娟 石燕芳 陳小丹
(1.重慶市九龍坡區中醫院,重慶 400050;2.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是嚴重威脅中老年人群易發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近年發病率越來越高,且年輕化;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大動脈狹窄和閉塞、血栓形成及穿支小動脈病變等引起椎基底動脈系統的缺血性病變。該病以眩暈為主要癥狀表現,可常伴肢體麻木、頭痛、嘔吐、復視、短暫意識喪失、血壓增高、平衡障礙,站立不穩和雙下肢無力或跌倒等癥狀[1]。其發病有突發起病、持續時間長、反復發作、無法根治等特點。岐黃針療法以簡、便、靈、效的優勢,在治療效果上更具優勢,所以岐黃針療法受到醫學界的廣泛重視。本文以岐黃針療法作為研究切入點,觀察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經過岐黃針療法后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1]中癥狀及體征診斷標準;眩暈病根據《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合訂本-眩暈診療方案》的中醫診斷標準[2]。2)納入標準:滿足后循環缺血性眩暈西醫診斷標準和眩暈病中醫診斷標準;年齡28~75歲,性別不限;最近1個月未接受其他治療,自愿同意參加本研究。3)排除標準:嚴重的頸動脈閉塞需支架植入者;繼發性高脂血癥者;腦血管意外急性期,顱內感染、腦外傷、神經脫髓鞘及神經元疾病者;在過去6個月中患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嚴重創傷或重大手術后者。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重慶市九龍坡區中醫院腦病科住院部及門診部收治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12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3 治療方法 1)基礎治療:結合兩組患者實際病情,開展對應的基礎治療,同時針對患者基礎疾病,給予降糖、降壓、降血脂,強調注意飲食調節和適當運動。2)對照組:在基礎治療的前提下,給予普通電針治療。參照《針灸學》[3]中眩暈的取穴。實證取穴百會、風池、豐隆、內關、太沖、翳風、曲池、頸部夾脊穴、大椎。除百會外,以上穴位采取雙側[3]。操作方法:放松狀態下的患者處于側臥位,選定穴用安爾碘局部消毒,選取0.30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蘇州華倫牌),快速刺入,得氣后接電針,選取疏密波,每次25 min,每日1次,每周6次,連續2周為1療程。3)試驗組:在基礎治療的同時,給予岐黃針療法。針刺取穴:首次選穴百會、雙側風池;間隔3 d選雙側天牖穴、鎮靜穴;最后選穴可以參考百會、雙側厥陰俞。上肢麻木、乏力辨經取穴手三里、曲澤、小海;針對頸椎僵硬活動前伸或后仰受限明顯的考慮頸椎C4或C6夾脊穴。操作方法:患者放松側臥位,用安爾碘對定位的穴位皮膚進行無菌消毒。左手置于進針部位兩側,右手持針快速垂直刺入皮下(飛針法),進針時可聽到或感覺到岐黃針穿透筋膜的突破感,運用五刺法中的“輸刺”或“合谷刺”“直入直出,深納之到骨,以取骨痹”,深刺至骨,針尖到達骨膜時,輕輕擺動針尾,進針時若遇到阻力,勿強行深刺,調整針尖方向,隨時注意針柄處有無血液回流。用消毒干棉球按壓出針的針孔2~5 min。每次選穴3~4穴,不超過4穴,間隔3 d 1次,3~4次為1個療程。
1.4 觀察項目 1)經顱多普勒(TCD)血流動力學參數:超聲TCD血流分析儀檢測左、右椎動脈,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血管阻力指數[4]。2)腦干聽覺誘發電位:誘發電位肌肉檢測儀(KRL-NMD)檢測腦干聽覺誘發電位(BEAP)的Ⅰ、Ⅲ、Ⅴ的PL波潛伏期;Ⅰ~Ⅲ、Ⅲ~Ⅴ、Ⅰ~Ⅴ的PL波波峰潛伏期。3)中醫眩暈程度評分標準:通過自評或者問卷性客觀評估兩組治療前后參照中醫癥狀眩暈程度評分標準[2]。得分越低,眩暈程度越輕,反之眩暈程度越重。
1.5 療效標準 參照《神經病學》[5]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治愈:眩暈及伴隨癥狀改善率≥90%。顯效:60%≤眩暈及伴隨癥狀改善率<90%。有效:30%≤眩暈及伴隨癥狀改善率<60%。無效:眩暈及伴隨癥狀改善率<30%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選擇性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TCD血流動力學檢測指標比較見表2。兩組左、右椎動脈,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血管阻力指數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經顱多普勒血流動力學檢測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經顱多普勒血流動力學檢測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 別 時間 左側椎動脈血流(cm/s)右側椎動脈血流(cm/s)椎基底動脈血流(cm/s)血管阻力指數試驗組(n=60)對照組(n=6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5.90±3.10 34.60±2.90*△26.30±3.40 28.60±2.80*25.70±3.60 35.20±2.80*△27.10±3.20 29.20±2.40*26.90±3.80 34.80±2.70*△27.10±3.20 29.20±2.40*0.60±0.11 0.98±0.13*△0.68±0.15 0.76±0.14*
2.2 兩組治療前后腦干BEAP比較 見表3。試驗組的BAEP的Ⅰ、Ⅲ、Ⅴ的PL波值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腦干BEAP比較(ms,±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腦干BEAP比較(ms,±s)
潛伏期組別 時間ⅤⅢ試驗組(n=60)對照組(n=6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Ⅰ2.36±0.83 2.09±0.18*△2.25±0.91 1.81±0.13*4.61±0.18 1.92±0.21*△4.52±0.14 4.23±0.26*6.95±0.18 4.19±0.13*△6.75±0.23 5.58±0.18*波峰潛伏期Ⅰ~Ⅲ2.26±0.41 2.09±0.18*△2.16±0.43 1.71±0.21*Ⅲ~Ⅴ2.14±0.13 1.92±0.21*△2.09±0.14 1.75±0.54*Ⅰ~Ⅴ4.52±0.25 4.19±0.13*△4.42±0.23 3.86±0.17*
2.3 兩組治療前后眩暈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后眩暈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試驗組治療后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眩暈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眩暈癥狀評分比較(分,±s)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n 60 60治療前14.40±1.60 14.20±1.60治療后3.10±0.90*△7.20±1.30*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5。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是中老年人中在神經內科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約占腦缺血性卒中的20%[7]。多數由于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癥等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動脈狹窄,或閉塞而導致的腦干、小腦、或枕葉皮層的缺血[8]。臨床常規治療以抗血小板治療、抗凝治療、擴溶治療、溶栓治療為主[9],甚至可選擇血管介入及外科治療。當前臨床治療方面尚有諸多不足,如缺乏個體性、易復發、藥物副作用、癥狀改善不佳等。同時缺乏能有效改善患者后循環缺血性的自然病理基礎[10]。臨床研究發現,岐黃針療法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療效顯著,與現代普通電針治療相比,它具有選穴少,改善血流動學參數以及治療周期短等方面的優勢,下面進一步探討其機制。
檢索文獻可得出針刺具有活血舒經祛風,理氣通絡止暈之功。對于后循環缺血性眩暈,針刺是通過加快頸椎及后枕部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局部血管痙攣,以改善供血,促使后循環的血供增加,眩暈癥狀緩解。縱觀岐黃針也屬于針刺治療一種,其研究機制需進一步探討。選穴上少而精,具有針刺痛苦少、操作簡單快速、療效顯著、復發率低等優點。岐黃針療法中選穴上以百會穴、雙側風池、雙側天牖穴、雙側厥陰俞為主要穴位。《黃帝明堂經》最早記錄百會穴,屬督脈。楊上善曰“髓上輸腦蓋百會穴”。百會穴屬陽,陽中寓陰,且與督脈連通任脈,百會有通達陰陽脈絡,對維系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歷代醫家對百會的主治頭痛、頭暈、目眩等早有概括,如《勝玉歌》曰“頭痛眩暈百會好”。此穴可調和陰陽,疏通經絡之氣滯,通行全身經脈,使脈通血行,腦健頭清。針刺百會穴可以有效減輕腦缺血時腦功能的損傷,同時促進腦缺血后再灌注時腦功能的恢復,降低局部腦血管緊張度,使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使腦組織得到濡養,同時還可以改變血液流變學指標,降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等,提高紅細胞的變形性,穩定血液內環境。記載風池穴的古籍很多,《難經·二十八難》有記載“陽蹺者……入風池”,論治療的如《針灸大成》曰“頭暈目眩,要覓見風池”等。風池歸經于足少陽膽經,為風邪為病的重要辨證要穴。歷代醫家總結出風池穴具有疏通經絡,激發少陽經、陽維脈、陽蹺脈的經氣,循督脈上注于腦髓,祛風解表、清利肝膽、貫通三焦,從而達到通利清竅、濡養大腦,益腦止暈。從現代有關臨床研究數據來看,針刺風池穴不但能夠對動脈壁細胞上的β受體起到興奮作用,還能通過脊神經和自主神經的神經體液調節,來調節椎-基底動脈的血管彈性,增加腦血流量和周圍組織營養供應,使后循環缺血的情況得到快速恢復,減輕臨床癥狀。天牖穴在頸部的側面,是手少陽三焦經上穴位,亦是足少陽、足太陽、手太陽經筋交會處。《千金方》記載“天牖、昆侖、風門、關元,主風眩頭痛”。有研究表明[11]針刺天牖穴能疏調三焦經經氣,頸部氣血運行通暢,緩解頸部局部的胸鎖乳頭肌、斜角肌等肌肉韌帶對周圍神經血管的刺激,從而緩解局部痙攣[12]。厥陰俞在背部,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是足太陽、足少陰、手太陽經筋交會。《備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厥陰俞,為心包經的背俞穴,有寬胸理氣、活血止痛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針刺厥陰俞可以刺激神經,改善肌緊張[13]。陳振虎教授認為患者在眩暈時心中煩悶取其厥陰俞可起到養心安神之意。試驗組通過針刺以上穴位,采取不通的針刺工具,相同的針刺手法,得出TCD血流動力學參數、聽性腦干BAEP實驗數據,間接論證岐黃針療法可明顯改善患者后循環血流速度,增加腦血流供氧,有效擴張血管,抑制腦血管痙攣,增加腦組織供血,調節血流速度及血流流變,從而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眩暈癥狀。
岐黃針療法具有傳統針灸經典經絡辨證的守正,又具有新時代針具的發展創新特點,靈活運用五刺法。臨床研究表明岐黃針療法療效顯著,效果穩定,價格低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依從性高,患者痛苦感小,易于國內外推廣,但岐黃針療法在客觀大量臨床實驗樣本及長期效果需要監測,不同的針具給臨床帶來療效差別顯著,今后需要更多研究來挖掘其治療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