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琴勇
【摘要】目的:分析活髓保存治療在年輕恒牙炎癥牙髓治療中的研究價值。方法:選擇我院2019.10-2021.12月,2年內收治的68例恒牙炎癥牙髓治療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組為對照組(34例,實施常規根管治療)和治療組(34例,實施活髓保存治療)。結果:治療組治療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在治療后牙根可以繼續生長發育,更有利于保持牙齒的正常功能。結論:活髓保存術治療年輕恒牙炎癥牙髓可以為牙齒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保持牙根繼續生長發育,有較高研究價值。
【關鍵詞】活髓保存;年輕恒牙;牙炎癥;牙髓治療
【中圖分類號】R78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2--01
牙髓是一種富含神經血管的疏松結締組織,可以作為牙齒的感受器用于外界環境的刺激,年輕恒牙牙根的良好發育離不開活性牙髓,年輕恒牙的牙髓進行保存治療,為牙齒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還可以使牙本質再生,對牙齒的正常功能的使用有積極作用。本研究中,即分析了活髓保存治療在年輕恒牙炎癥牙髓治療中的研究價值,具體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選擇我院2019.10-2021.12月,2年內收治的恒牙炎癥牙髓治療患者68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組為對照組(34例,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齡10.25±3.18歲)和治療組(34例,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齡10.32±3.07歲)。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分析后顯示,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我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也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根管治療,治療組則實施活髓保存術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2.1根管治療
患牙部位實施局部麻醉后,開始實施根管治療。治療時需要讓炎癥牙髓失活,徹底去除壞死的牙髓以及炎性牙髓,最后進行髓腔充填。
1.2.2活髓保存治療
術前拍口腔X線片,確定患者齲壞部位,折斷情況,以及患牙牙根發育情況,在口腔局部麻醉下,用挖匙或有高頻電刀切除感染牙髓,用無菌生理鹽水反復清洗患處,盡量做到無菌,用氫氧化鈣或MTA覆蓋隔離。
對因齲露髓患者,首先用2% 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去凈腐質,清理齲洞,根據牙髓炎癥的性質程度,切除露髓處周圍 1 ~ 3 mm牙髓組織,使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洗患處直至有血滲出。在近牙髓處放氫氧化鈣或礦物三氧化聚合物(MTA),氧化鋅墊底,充填觀察。
外傷外露髓患者,是采用局部牙髓切除術,徹底去除壞死的炎癥牙髓,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在牙髓斷面覆蓋氫氧化鈣或礦物三氧化聚合物(MTA)并以氧化鋅墊底,定期檢查患者恢復情況。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需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牙根生長發育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x2和%表示計數資料,P<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組牙根繼續生長發育率61.76%。治療組治療成功率為82.35%明顯高于對照組58.82%,x2=4.533,p=0.033;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53%明顯低于對照組47.06%,x2=4.121,p=0.04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人類牙齒的萌發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嬰幼兒時期的乳牙,第二階段是青少年時期的恒牙。牙齒是脊椎動物高度鈣化組織,恒牙是人類最后的牙齒,需要一直使用一生。在漫長的歲月里,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牙科疾病,由于牙齒本身特質的限制,最廣泛應用的根管治療,也具有明顯局限性。因此需要探索更優的治療方法。
傳統的根管治療在治療牙髓炎癥的時采取全面去除牙髓的方法,讓牙齒失去了繼續發育的必要條件。治療后患者牙齒會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而活髓保存治療則是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牙髓,通過治療改善患者牙髓病癥,讓牙齒可以患者牙根可以繼續生長發育[1]。兩種治療方法各有所長,在對其進行評價時,要從治療的需求出發。根管治療是去除牙髓,操作簡單,但是對牙根的生長發育是毀滅性的影響。而活髓保存治療是通過最大程度保存牙髓,保留牙齒的生長發育的功能[2]?;钏璞4媸窃谠懈苤委煹幕A上,想方設法保留牙髓,給到患牙一次繼續生長發育的機會。本研究顯示,活髓保存治療成功率更高,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更符合牙科疾病治療的要求。
綜上所述,活髓保存術治療年輕恒牙炎癥牙髓疾病,可以保留牙根生長發育功能,明顯提高治療有效率,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有較高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嘉琪,董艷梅. 齲源性露髓成熟恒牙活髓保存治療的研究進展[J].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22,57(01):95-100.
[2]錢芳,李琴,許維剛. iRoot BP Plus在成熟恒牙活髓保存治療中的療效分析[J]. 口腔材料器械雜志,2021,30(04):26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