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在疫情防控“動態清零”政策的嚴格執行下,全國各個城市的人口流動大幅縮減,各地的旅游、餐飲、百貨零售等等行業,很多地方都處在冰點狀態。
根據西部證券的預測,本輪疫情預計將拖累2022年一季度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2.64個百分點,拖累一季度GDP增速0.94個百分點。
新冠疫情暴發到今天,現在恐怕是兩年多以來投資和消費最低迷、就業環境最艱難、企業效益最低的時刻之一。
所以兩會的時候,總理提出2022年中國的經濟增速目標是5.5%。
2021年中國的經濟增速是8.1%,2022年的數字是不是低了一點呢?在一些專家看來,這個數字恐怕是要跳一跳才能達到的。
這么說的原因有三。
第一,我們今天的GDP總量已經很大了,保持高速增長變得越來越困難。
第二是外部原因。2022年全球經濟形勢總體并不樂觀,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約,比如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的價格處于歷史高位。最近的俄烏沖突又讓全球能源價格進一步動蕩,也給國際局勢造成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金融環境上,美聯儲等海外央行近期啟動了加息進程,這會促使外資回流,進而影響中國利用外資的能力。
第三個原因在于我們內部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這一點可以從傳統的“三駕馬車”來說明。
在出口方面,2021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是39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1.4%,對2021年的GDP增速是絕對的拉動項。但要注意的是,2021年的出口額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出口商品漲價帶來的價格效應,而非外需的景氣。而且21%的增速實在很高,今年還能夠保持嗎?恐怕很難。
從消費來看,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了12.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兩年平均增速為3.9%,低于預期。
從投資來看,受到房地產行業形勢低迷的影響,2021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于5%,特別是下半年基建投資增速接近于0。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說5.5%的經濟增速不是一個容易的目標。而且經過這兩年疫情的反復,我們也意識到,一個社會的投資和消費熱情被壓抑很容易,而要把它重新提升起來卻是困難的。
但我還是想給自己和大家打打氣,因為越是危機之下,我們每個人越能爆發出意想不到的力量。
面對疫情給經濟造成的巨大壓力,國家的行動是有力和堅定的,在今年的政策選擇上也表現得更為主動和積極,除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同發力,也大大加強了保民生的舉措。
包括對企業加大退稅減稅力度,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以人口流入多、房價高的城市為重點,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同時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地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支持中小城市商圈建設,鼓勵綠色消費;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
這些政策體現了一種實現目標的決心,它和我們每個人在艱難的生活中咬緊牙關堅持、彼此幫助支持所展現出來的樂觀還有韌勁是一致的。
疫情反復了兩年,一切似乎都變得和過去不太一樣,但我們每個人都依然在努力生活,每個人都在等一個云開日現的日子,希望這一天會快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