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的成功返航令人們歡欣鼓舞,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繼任者”——韋伯太空望遠鏡在2021年12月奔赴廣闊的宇宙默默工作。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逐漸從萌芽階段進入更深層次的超視覺距離探索,而影像正是留下這些探索痕跡最好的證明。在天文學的發展中,天文望遠鏡和探測器都留下了哪些著名的天文照片,它們又為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有著怎樣里程碑的意義?
讓我們跟隨這些“天眼”,觀浩瀚星海——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從月球上眺望地球的照片,極為珍貴。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靜靜地漂浮在宇宙之中,月球褐色的土地令這一抹藍色尤為亮眼。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在描述現場時說道:“我突然覺得那顆小巧的豌豆,漂亮的藍色球體,是地球。我閉上一只眼睛,拇指遮住地球。我不覺得自己像個巨人。我感覺非常非常渺小。”

獲得了木星大紅斑及其周圍環境的戲劇性視圖。此前,人們對木星的了解僅限于它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直到1979年旅行者1號太空探測器傳回地球的圖像揭開了木星的面紗。照片上是木星上最大的風暴“大紅斑”,它的體積可以吞進三個地球。

1990年的情人節,在太空中漫游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帶來了一張令人難忘的照片——著名的“淡藍色圓點”。這張照片是旅行者1號在離地球64億公里的地方拍攝的。從這個距離看,地球只是一個光點(見紅圈內),宇宙的浩瀚令人遐想。

這張看似藝術家隨手涂抹的圖片是一群耀眼的恒星組成的現實。1995年哈勃望遠鏡對準了鷹狀星云,留下了這張著名的“創造之柱”。該星云距離地球有7000光年的距離。

火星是太陽系中地球的“好兄弟”,大小與地球相近,也與地球距離相對較近,這顆火紅色的星球令天文學家們充滿了好奇。這張照片是2004年勇氣號火星車拍攝的第一批照片之一,它清晰地展現出火星的地表,十分具有科學價值。

這是天文學家利用哈勃望遠鏡的高級巡天相機和第三代廣域相機在50天的時間里共拍攝了2000余張圖像,累計曝光時間超過200萬秒(約23天),最終得到的照片。隱藏在黑暗之中的約5500個星系被人類一覽無余。

照片根據普朗克太空探測器在發射之后的15個半月的時間內收集的數據制作而成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這是當時最精確的反映宇宙誕生初期情形的全景圖,幾近完美地驗證了宇宙標準模型,見證了宇宙誕生38萬年后的痕跡。

冥王星于1930年被人類發現,成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在2006年正式定義行星概念,將冥王星排除出行星行列,重新劃為矮行星。從名字來看,冥王星似乎是一座比較“冷酷”的星球,新視野號探測器拍攝的這張冥王星照片上可愛的“愛心”帶來了強烈的反差感。

“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在2019年成為現實,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為我們揭開了月球背面的面紗。這張照片是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和學術意義。

“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在2019年成為現實,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為我們揭開了月球背面的面紗。這張照片是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和學術意義。

2020年歐洲航天局的太陽軌道器飛船攜帶的極紫外成像儀發現,寧靜日冕中存在大量小尺度瞬時增亮現象,這些亮點看起來就像“篝火”,遍布日冕。此后,中國和德國科學家攜手,通過計算機數值模擬,提出了日冕“篝火”首個理論模型。該模型不僅揭示了這些“篝火”是如何被點燃的,還表明這些“篝火”可能對高溫日冕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這天,天問一號祝融火星車在遙遠的火星上進行了一次特殊的“應援”—— 通過官方微博曬出了祝融火星車與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見圖中紅圈處)的自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