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泉
成都與RCEP 成員國經貿往來現狀分析
● 貿易規模穩步擴大。2021 年,在全球經濟發展遭遇困難、世界經濟環境持續惡化的大背景下,成都與RCEP 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逆勢增長,實現外貿進出口2583.9 億元,占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的31.4%。
● 重點市場帶動作用明顯。2021年,成都對RCEP 中前四大貿易伙伴越南、馬來西亞、韓國、日本進出口額合計占同期成都與RCEP 成員國進出口總額的82.2%。
● 出口商品類別較為集中。2021年,成都對RCEP 各成員國主要出口商品較為一致,主要為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聲音數據處理設備等,占成都與RCEP 出口總額的76.3%。
● 進口商品國別特色鮮明。2021年,成都自RCEP 成員國主要進口商品類別差異化較大,自韓國主要進口商品為其他光學、照相儀器及設備;自日本進口主要商品為汽車等機動車輛及其零件。
● 外資來源較為單一。2019 年,日本、新加坡、韓國對成都投資總額占成都實際吸引RCEP 成員國外商直接投資(FDI)總額比例超過99.9%,投資的主要領域為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等行業。
● 服務貿易尚處起步階段。2019年,成都與RCEP 成員國的服務進出口額超過100 億元,約占全市服務進出口總額的11.1%。近年來,成都對RCEP 成員國服務貿易業務主要涉及軟件、醫藥和生物技術服務等領域。
RCEP背景下的機遇及挑戰
第一,面臨的機遇。
一是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目前,四川和重慶制造業仍然處于全球價值鏈中的加工組裝以及零部件制造環節,相對缺乏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創新以及高附加值的品牌。成都、重慶兩大核心城市旅游、餐飲等服務業基礎良好,但整體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有待提升。與這兩大城市相比,RCEP成員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在科技研發、工業設計、品牌設計、工業互聯網等諸多服務業領域位居世界領先水平。通過和RCEP成員國在信息服務、研發服務、設計服務、咨詢服務等的合作,有利于成都強化主導產業建圈強鏈,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型材料等先進制造重點產業鏈,聚焦微笑曲線兩端完善產業鏈發展規劃,將現有的制造業優勢轉化為附加值優勢,持續提升對相關產業鏈價值鏈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二是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成都國際門戶樞紐地位。近年來,受發展中國家投資貿易政策變化、制造技術模塊化演變、區域貿易協定、不同國家跨國公司貿易和投資行為等多重影響,貨物貿易改變了以往被發達國家控制的格局,更多發展中國家參與到國際貿易和全球價值鏈體系中。RCEP協定生效有利于成都加快形成“48+14+30”國際航空客貨運戰略大通道網絡,進一步發揮中日韓的技術優勢、東盟國家的勞動力優勢、澳新兩國的自然資源優勢以及新加坡的貿易港優勢,推動RCEP各成員國形成更加緊密的合作,進一步縮短全球供應鏈響應時間和降低貿易成本,重塑區域協作供應鏈,優化區域內商品、技術、服務、資本等要素流動,助力成都供應鏈樞紐城市和供應鏈資源配置中心建設。
三是有利于成都加快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必然推動RCEP區域內貿易制度成本下降,汽車、電子等消費品貿易在區域內會大幅度增長。目前,東盟已成為成都第一大出口市場,RCEP落地后成都農產品、汽車、鋼鐵、建材等產品對東盟出口機遇將進一步擴大。同時,目前日本對自中國進口產品關稅稅率(24.7%)高于其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RCEP生效后中國對日出口的電機電器、核反應堆、鍋爐、車輛及其零附件、醫療設備等行業中70%~80% 的商品將實現零關稅,有利于成都抵御跨國產業鏈供應鏈沖擊。RCEP生效后,有利于成都圍繞各成員國消費需求,通過關稅減讓進一步擴大和豐富消費供給,鞏固成都消費配置和帶動功能。同時,RCEP 進一步擴展跨境流動的自然人類別,通過激活人流、物流、資金流“大循環”,將進一步匯集全球消費人群,拓展成都消費輻射力。
第二,面臨的挑戰。
一是成都本土產業發展將面臨更激烈的外部競爭。其一,由于關稅逐步削減,加工貿易較一般貿易所具備的收益優勢逐步減少,部分產業會出現從加工貿易向一般貿易轉移的趨勢,即企業進口產品在本地加工生產后可直接選擇在當地銷售,也可選擇再次出口。從這一點看,隨著一般貿易的比重增加,進口產品在當地直接生產銷售的比重也會相應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當地相關行業造成沖擊。其二,由于貨物貿易的分階段降稅安排以及較為寬松的優惠原產地規則,在協定生效實施的不同時期,會給不同行業帶來不一定的影響。例如,對汽車制造而言,我國自日方進口的大多數汽車零部件均有不同程度的降稅,電動牽引車的關稅也將在10 年內降為零,一些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家會率先直面來自日本的競爭,對成都汽車產業也會產生一定沖擊。
二是以成本為導向的中低端產品供應鏈可能面臨轉移風險。2021年,成都加工貿易占外貿比例達60.6%,成都很多產能更傾向于組裝而非創造,核心器件偏向于依賴進口。其中,較低的勞動力和土地要素成本仍是目前市場獲利的主要因素。但成都已連續多年位列新一線城市榜首,傳統外貿企業成本不斷增加。隨著RCEP中關稅減免條例的逐步落實,中低端產品供應鏈可能遷移到勞動力性價比更高的區域,成都加工貿易存在轉移風險。
三是與地緣型城市相比,成都的競爭優勢將進一步弱化。當前,我國多數地緣型城市存在經濟規模與貿易體量“雙低”、人口增長緩慢導致發展潛力受限、創新研發能力不強等問題。隨著RCEP的生效實施,地緣型城市借助地理位置上的天然優勢,與RCEP成員國之間的合作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戰略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而成都作為內陸型城市,RCEP生效后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地位將進一步面臨與地緣型城市的競爭,對未來如何更好發揮高水平開放樞紐功能優勢,進一步推動國際國內雙市場資源優化配置提出了更大挑戰。
下一步工作建議
第一,進一步優化調整產業布局。基于RCEP相關條款,成都應抓緊就重點產業建圈強鏈進行科學謀劃和布局。
一是深化東亞生產網絡合作。抓住中日兩國首次達成自由貿易協定關系的重要契機,結合成都與日本進出口貿易商品結構現狀,充分運用關稅減讓安排降低貿易成本。其一,基于協定生效后中國自日本進口汽車零部件將約有六成實現零關稅這一條款,引導成都汽車企業提早做好供應鏈布局以應對市場競爭,構建更安全的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同時,在我國RCEP項下仍保留了大部分整車進口關稅的背景下,抓住窗口期推動成都汽車整車行業加快發展,提升亞洲產業鏈集群整車競爭力。其二,更好發揮中日分別處于生產加工中心和中間品供應中心核心位置這一優勢,圍繞成都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兩大先進制造業優勢產業,充分利用區域累積原產地規則和豐富的原產地證書類型,降低中間品貿易成本和提高貨物的通關效率,促進成都與日本企業在區域內的產業布局和區域內上下游供應鏈進一步發展,推動成都與日本機電企業高端技術的深入協作。其三,綜合運用貨物放行和快運貨物等條款發展新型跨境物流運輸,基于成都與日本制造業、商貿流通業合作基礎,進一步深化中日(成都)城市建設和現代服務業開放合作示范項目,積極引進日本物流組織和電商平臺企業在成都布局區域分撥中心和平臺運營中心,帶動中西部資源要素快速融入中日及全球交換互動網絡。
二是拓展東盟供應鏈資源。基于成都新能源、電子信息等優勢企業與東盟市場需求的高度契合度,搶抓RCEP 生效機遇,重點圍繞企業投資貿易需求制定鼓勵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醫療器械、工業機器人等高附加值產業專項政策,同時推動川煙川酒、二手車等細分特色產品搶占市場。鼓勵成都企業通過在東南亞地區自建獨立站,在菲律賓、柬埔寨、印尼等地建立區域跨境電商平臺,深挖當地優質產業,拓展國際貿易供應鏈資源,建立低成本供應鏈體系,豐富跨境電商賣家銷售品類。
第二,進一步推進更高標準制度安排。
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 先行先試”優勢,進一步推動投資貿易便利化,將成都打造成制度創新高地。
一是用活自貿試驗區制度開放紅利,為服務領域更高水平開放進行壓力測試。選擇中日韓FTA談判中各方立場存在一定差異的金融、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數字貿易、政府采購等重要“邊境后”規則議題,進一步發揮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優勢,積極參考日韓乃至歐美發達國家規則標準,加強對上爭取重點服務業高水平開放政策措施,為加快中日韓FTA乃至其他高標準自貿區網絡談判進程進行壓力測試。
二是在探索貿易便利化新規方面進一步做積極嘗試。加強商務與海關等相關部門聯動,根據與RCEP成員國的業務開展情況,盡快落實RCEP電子商務章節相關內容,并陸續出臺利好跨境電商進口的相關政策。推動與RCEP成員國海關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爭取成都航空口岸、成都鐵路口岸納入更多RCEP成員國海關監管結果互認試點口岸范疇。
三是探索建立新技術、新產品的標準化和認證體系。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科技前沿、碳中和相關產業發展需要,完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加快技術評估與交易體系建設,完善成熟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目錄,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在RCEP區域內的規模化、產業化應用。選擇RCEP中與數字經濟相關承諾水平相對較低的跨境支付、電信等領域,充分發揮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政策優勢,和新加坡共同開展數字經濟國際標準、國際規則制定,建立健全信息開放、數據采集、發布、存儲、應用和保護的法規體系,為信息服務業開展更廣泛的國際合作創造良好條件。
第三,進一步推動服務業開放合作。通過擴大對RCEP成員國服務業開放,逐步促成更高水平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一是通過和日韓生產性服務業的全方位合作,有效提升成都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充分利用RCEP關于自然人移動和專業服務相關規則,鼓勵開展專業服務資格認證對話,深化成都與日韓信息服務、研發服務、設計服務、咨詢服務等專業服務業合作,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發揮成都市場規模優勢,支持日韓企業新技術新產品在成都市場轉化,將成都的制造業優勢轉化為附加值優勢。
二是充分落實RCEP中金融開放條款,推動成都泛歐泛亞區域性貿易中心建設。結合“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設,通過制定離岸貿易和轉口貿易跨境收支的管理政策,發展與國際投資和貨物貿易相關的金融結算服務貿易?;赗CEP生效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的機遇,進一步在大宗商品優勢品種上擴大定價的國際影響力,以便利跨境貿易、跨境投資為核心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開放推進金融服務貿易發展,構建成都金融產業對外開放基礎平臺。
三是發揮成都服務業優勢,擴大對RCEP成員國服務輸出。圍繞“三城三都”建設,發揮成都自身服務業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優勢,擴大對RCEP 成員國旅游、文化、教育、醫療、物流等服務業出口。依托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充分利用自然人移動規則,鼓勵軟件類專業技術從業人員及團隊前往RCEP成員國開展高水平合作,進一步推動服務外包。深入推進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依托川菜、熊貓等重要IP,實施“海外文化市場開拓行動計劃”,打造對外交流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第四,進一步提升投資促進質效。充分利用RCEP重點領域開放規則,鼓勵引導成都優勢產業向RCEP成員國集聚;加快完善投資促進服務體系建設,吸引優勢產業國際資本,打造RCEP投資貿易戰略平臺。
一是探索制定RCEP國際版機會清單。聚焦電子信息、汽車等萬億產業鏈條,從開放合作需求、開放合作供給、開放合作示范項目等方面加強對RCEP成員國的招商推介與項目促進力度,瞄準RCEP成員國跨國公司、行業龍頭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圍繞“產業資源配置效率”、“強鏈補鏈延鏈”開展精準招商。
二是完善一站式外商投促服務體系。依托現有外商投資促進服務平臺,建立RCEP成員國投資促進服務專區,制定RCEP成員國投資服務清單及指南。整合專業招商機構資源力量,協同各商協會、經貿促進機構的對接功能和引導作用,構建由政府部門、專業機構、商協會、企業組成的“四位一體”投資促進體系,為企業搭建高效便捷的溝通平臺及政務服務平臺。
三是加大成員國產業園區支持力度。加大全市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向中日、中韓產業園區傾斜力度,出臺支持跨國公司企業總部企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重點支持日韓大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在中日、中韓產業園區設立研發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高端功能性機構,加速聚集國際研發中心和高端人才。
四是推動境外飛地園區建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利用RCEP 協定投資方面的保障性安排,在新西蘭等營商環境較好、東盟十國等合作基礎較好的成員國建設有區位優勢、產業定位清晰、運營管理先進、建設效果較好的合作區。對于基礎建設發展空間較大的東盟國家積極拓展境外工程承包市場,支持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及開放合作平臺建設,加快“走出去”步伐。(作者系成都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