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威帆

4月的一個上午,陽光灑進新都區斑竹園街道升庵村,楊德力站在楊氏宗祠外,向參觀者細說楊家家風文化。今年56歲的楊德力,是楊升庵第十四代后人。“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的新都楊氏家族,歷來清白傳家,并孕育出世代相傳的“四知”家風,以及“四重”、“四足”家訓家規。
走進楊氏宗祠,正上方是“景清堂”的牌匾,兩側有一副對聯“漢代關西夫子后,明史蜀中宰相家”。楊德力介紹,上聯講的是楊升庵的祖先東漢太尉楊震。
楊震自幼博覽好學,20 余歲設館授徒,先后培育出近3000名弟子,人稱“關西夫子”,為官恪盡職守、清廉正直,在歷史上以“清白吏”著稱。楊震路過昌邑,縣令王密是他曾舉薦過的秀才。王密在夜里送上十斤黃金,并且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當即拒絕: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這樣的事跡還有很多。楊氏家族以族譜為載體,一代代傳承。”楊德力說。
楊升庵曾祖母熊夫人在楊家家道中落之時,精心操持且不忘禮教,讓一個歷經坎坷的家庭重新振作起來。她留下“家人重執業,家產重量出;家禮重敦倫,家法重教育”的“四重”家訓,教育子孫敦睦人倫,興家立業。后世子孫正是恪守家訓,才成就了明朝“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的傳奇。
此外便是“四足”家訓。楊升庵流放云南前夕,借前人創作的《四足歌》,從居住、飲食、娶妻、育兒四個方面教育子孫淡泊名利,節儉持家。臨終時,他還以“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評價自己的一生,同時以這種義利觀告誡子孫輕功利、重修養。
正是在優良家風的潤澤下,多年來,楊德力勤儉樸素,自己的女兒也是在嚴格的家教下長大。住在宗祠的他每天都要做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起床呼喚年過八旬的母親,為其穿衣洗漱;二是為先輩上香,追思他們的不朽事跡。楊德力繼承愛鄉族規,但凡周圍鄰居遇到困難,都竭盡所能去幫助。20年前,楊德力立志挖掘并傳播家族文化,每次講解都耐心并充滿激情。“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次次義務講解宣傳,楊德力早已把傳揚楊家家風家訓視為責無旁貸的重任。
在楊氏宗祠一旁,四川省家風文化最集中、廉潔教育資源最豐富的綜合性展館——天府家風館也坐落于此,與楊氏宗祠一同展示家風家訓對社會風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