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鈺苓 陸春宇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五大戲曲劇種”。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該劇種曲調婉轉優美,唱詞樸素清麗,如山野之風吹來,聽起來神清氣爽。自我國改革開放之后,與國際溝通往來日益密切,我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外來文化和新媒體娛樂文化使黃梅戲受到多方面的沖擊,發展緩慢。
黃梅戲的受眾群偏老齡化,年輕的觀眾們更傾向選擇其它娛樂方式,直接導致黃梅戲市場萎靡不振,市場高投入低回報,間接影響了黃梅戲專業人才選拔,由此進入發展的惡性循環。[1]近幾年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有不少新編黃梅戲劇目上演,但都反響平平。這些問題集中體現出當前黃梅戲產業化程度較低,主要產業載體為演唱,未能與其他產業相結合發展,發展模式單一,變現能力差的問題。針對此現狀對黃梅戲產業化發展進行SWOT(注:SWOT 指“優勢Strengths”“ 劣 勢Weaknesses”“ 機 會Opportunities”“ 威脅Threats”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分析。
通過對產業內外部力量進行綜合評估和概括,將產業資源整合聚集在自己強項和機會多的地方,使產業戰略變得明朗。
1.文化底蘊深厚,優秀劇目繁多
黃梅戲經過不斷的發展,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例如《天仙配》《女駙馬》《夫妻觀燈》《打豬草》《王小六打豆腐》等。黃梅戲的念白使用安慶方言,所展現的題材大部分都是家長里短,通俗易懂,文化形象成熟,為產業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2.黃梅戲生態環境與專業人才隊伍基本完備
安慶作為一座充滿黃梅戲氣息的城市,人人都能哼上幾句黃梅戲。這里還匯聚了教育與專業人才資源,有專業表演院團,有面向中專、大專的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和面向本科的安慶師范大學。[2]依靠教育資源,安慶會有源源不斷的年輕力量注入,分布于各個專業,具備產學研為一體發展條件,為黃梅戲與其他產業融合提供有利條件。
1.黃梅戲具有地域局限性
黃梅戲是安徽地方劇種,與京劇這種劇種相比其影響力與受眾群受到地域限制,“黃梅戲的語言就是安慶的官話,不是人人都喜歡聽或聽得懂;黃梅戲的表達方式、音樂節奏及題材,超越地域后客觀上就會存在一個被選擇接受的問題?!盵3]因此產業輻射范圍較小。
2.產業模式單一
隨著網絡發展,黃梅戲的宣傳渠道增多,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平臺、網絡直播等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曝光率,但是產業模式單一,主要集中于表演。[4]
1.國家政策與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2021 年3 月我國宣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文件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關注“建設數字中國”,“發展文化新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安徽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并批準了《安慶市黃梅戲保護傳承條例》,并于2022 年6 月1日施行。
2.新媒體技術為信息傳播提供渠道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是從終端到終端的雙向傳播,信息交換速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新技術融合滲透實現信息傳播的數據化、智能化、社交化、多元化、融合化與移動化,”[5]黃梅戲通過網絡傳播,人們既可以是信息接收者也可以為信息發出者,人人都是自媒體,音頻、視頻、圖片的瀏覽與直播互動都為文化傳播打破了空間壁壘,擴大黃梅戲傳播范圍。
1.多元文化競爭
在經濟全球化影響下,世界各國文化不斷互相交融,黃梅戲作為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受到沖擊,從舞臺藝術形式上來看,自20 世紀初逐步將話劇、歌劇、芭蕾舞劇、音樂劇等舞臺藝術形式引入中國,多種舞臺藝術形式的演出占據了我國大部分戲劇市場。從娛樂功能需要上來看,動漫、游戲以及其手辦周邊、盲盒等受到更多年輕人的喜愛,并且產生巨大的消費市場。
2.與其他劇種的競爭
黃梅戲作為“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與其他戲曲劇種一脈相承,各劇種由于地域差別在唱腔、表演以及舞臺表現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各具優勢。由于我國戲曲市場受到多元文化沖擊,市場萎縮,各劇種之間產生競爭關系。
綜上,黃梅戲具有較深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發展產業化條件。國家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為黃梅戲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是黃梅戲產業化發展的必經之路。黃梅戲的地域局限性是客觀條件,長期以來由于發展模式的單一導致受眾群逐漸減少,因此在產業化發展中應注意黃梅戲文化方面的普及與宣傳,產業發展范圍限定在黃梅戲文化受眾范圍可與地方特色旅游相結合發展。[6]因此對黃梅戲產業化發展方向做如下探索。
以黃梅戲為主要文化元素,融合多元文化,借助新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再創造與提升。黃梅戲的服裝、盔頭、角色形象等諸多視覺元素具有較強裝飾感,念白和唱腔具有地域辨識度,這些都可以作為文化創意的元素提取出來。[7]文化創意產品多種多樣,比如徽章、雨傘、臺歷、便簽紙、背包、化妝品、服裝等等,文化創意產業有助于打造本地品牌,帶動本地經濟發展,彰顯本地特色文化。

圖一
如圖一所示的黃梅戲相關文創產品,選取黃梅戲相關元素融入相關產品中,使產品文化價值提升。例如“再芬黃梅品牌戲劇”公眾號再芬黃梅微店推出的會唱戲的臺歷,臺歷畫面內容是由幾何風格繪制的關于黃梅戲的十二個故事,掃描臺歷每頁二維碼,可以聽劇目的經典唱段,[8]這種試聽結合的文創產品對黃梅戲的推廣宣傳具有推動作用,并且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在文化創意產業初期,企業可考慮產學研融合發展模式,進行校企合作發展,企業與學院之間互利共贏,學生在收獲工作經驗的同時,其創作成果得以量產進入市場,企業在案頭階段減少成本。
戲曲作為“角”的藝術,演員本身會產生明星效應,可相繼開發黃梅戲手辦,盲盒等產品。文化創意產品以其全新的文化視角詮釋文化消費方式和理念更加符合年輕人的口味,除了它的商業價值外,能更大程度的吸引年輕受眾群關注黃梅戲。
信息可視化設計是近年來國內新興的一門學科,它能夠將數字,文字等信息圖形化和圖像化,使受眾快速獲取信息,具有易于理解、信息量豐富、形式多樣等優勢,[9]可以應用到普及和傳承黃梅戲方面。為傳承與發展黃梅戲,安徽與湖北多地開展了黃梅戲進校園活動,隨著活動的開展,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例如,目前進校園模式主要以觀摩學唱為主,學生積極性差,進校園的專業黃梅戲人才緊缺,學校老師力不從心等問題。[10]黃梅戲信息可視化產業可將黃梅戲的發展歷史、音樂、角色、服裝等信息以更加直觀的數字化方式展示出來,以此來輔助以唱為主的黃梅戲進校園活動,此類產品也可以應用于黃梅戲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建設場景。如圖二所示。

黃梅戲信息可視化還可以應用于專業教育傳承需要,眾所周知,曲藝術的專業學習為口傳心授,未來可以利用全新科學技術將表演以數字化方式呈現并記錄下來,在專業訓練中作為規范手段,同理這種可視化方式使黃梅戲藝術傳承得到保證,為黃梅戲資源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從黃梅戲的所處區域來看,可以揚長避短,以黃梅戲與旅游相互促進的方式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產業,以安慶為例,安慶有名山圣地,名人故居,旅游條件良好,[11]在黃梅戲藝術節期間,安徽省打出的“白天看景,晚上看戲”口號,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安慶旅游業的增長,但若想進行產業化發展,黃梅戲與旅游之間應更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戲劇文化情感導向延長游客在當地停留的時間,[12]開發文化旅游紀念品,策劃吃、住、行系列文化旅游體驗項目等,使游客不僅在當地能感受正宗黃梅戲文化,還能帶走文化,真正做到將黃梅戲特色文化滲透到游客的吃住行中,由此帶來黃梅戲與旅游業的雙向發展。
黃梅戲藝術的發展現狀是大部分戲曲藝術發展現狀的縮影,戲曲藝術的發展與傳承已經成為時代話題。目前,黃梅戲的發展急需注入新的力量來激活市場,黃梅戲產業化發展是必然趨勢。本著趨利避害的原則,大致確定出以上三個產業化發展可行方向。任何脫離市場,脫離群眾的藝術種類,終會因失去活力而銷聲匿跡,在黃梅戲產業化發展進程中,企業應著重把握年輕一代受眾群,保護原始受眾群,黃梅戲中有著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寄托,展現著我國優秀的地方文化特色。筆者希望通過此次研究能為黃梅戲未來的發展盡綿薄之力,使其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