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清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基坑工程數量不斷增加,而基坑周邊的環境也日趨復雜,常常出現同一基坑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圍護形式的情況,因此不同圍護部位的支撐設置問題常常成為工程難點。雙排樁是一種常用的基坑圍護形式,其具有側向剛度大的特征,即使不設置支撐,也能夠有效的控制整個基坑的側移和沉降[1]。因此,在難以設置支撐的工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5]。
邳州鐵路綜合客運樞紐工程是集鐵路、社會車輛、出租、公交、汽車客運等于一體的綜合客運樞紐工程。該工程總體布局以北側的鐵路站房為依托,鐵路站房南側南廣場作為主廣場,南廣場地下一層建設地下車庫,含社會停車位、出租車位等區域,建筑面積約52 500 m2(圖1)。

圖1 鐵路樞紐總圖
如圖1 所示,落客平臺及南廣場下部均為一層地下車庫(簡稱為地下車庫),該地下車庫緊鄰北側鐵路站房,兩者竣工時間一致。但鐵路站房工程啟動時間較早,因此南側地下車庫施工時,需對已實施的鐵路站房結構進行保護,且不能占用鐵路站房施工空間。此為本工程的難點。
本次勘探深度范圍內土層均為第四紀全新世(Q4)至第四紀晚更新世(Q3)沉積物,其中①層為雜填土,①-1層為河流底部淤泥;②-1~②-6層為第四紀全新世(Q4)沉積土,③-1~③-5層為第四紀晚更新世(Q3)老堆積土。現將本場區勘探深度范圍內揭露的巖土層自上而下分述如下:①層雜填土:雜色,以建筑垃圾為主,局部為黏性土,土質不均。②-1層黏土:灰黃色~灰色,可塑,局部軟塑,有光澤,干強度高,韌性高,局部夾薄層。②-2粉砂:灰黃色,稍濕,稍密,礦物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級配差。②-2A中粗砂:灰黃色,稍濕,稍密,礦物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級配差。②-3黏土:灰黃色~灰色,軟塑,有光澤,干強度高,韌性高,局部夾薄層。②-4黏土:灰褐色,可塑~硬塑,有光澤,干強度高,韌性高。②-5粉質黏土:灰色,可塑,局部軟塑,稍有光澤,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②-6中粗砂:灰黃色,飽和,中密,以石英長石為主,級配差。③-1含砂黏土:灰黃色,硬塑,有光澤,干強度高,韌性高。③-2中砂:灰黃色,飽和,密實,以石英長石為主,級配差。③-3黏土:黃褐色,硬塑,有光澤,干強度高,韌性高,局部含砂姜。各層土的物理力學參數見表1所示。

表1 土層物理力學參數表
本工程場區內現狀主要分布為農田,以及部分簡易房屋、村舍和廠房,場地整體比較平整。地下車庫基坑東、南、西三側,整平后標高為23.5 m,基坑開挖深度約6.85 m。基坑北側與高鐵站房相鄰,高鐵站房基于防洪的需要,其室外地面標高高于周邊路面4.2 m,即填土后,整平標高為27.7 m。因此,地下車庫北側緊鄰站房填方區域,其基坑深度較其他三邊有較大增加,開挖后基坑深度為10.23 m。
地下車庫東、南、西三側場地空曠,采用放坡開挖的圍護形式,基坑北側由于緊鄰高鐵站房,采用垂直圍護。基坑東、南、西三側由于未設置支撐,北側的垂直圍護不能與其余三邊形成封閉的支撐體系,因此無法采用常規的圍護+ 支撐的支護形式。同時北側站房采用了樁基礎,限制了地下車庫錨索的使用,所以最終北側采用不需要支撐的雙排樁圍護形式。圍護平面示意圖見圖2 所示。

圖2 地下車庫圍護平面示意圖
高鐵站房施工圍擋距離地下車庫北側結構外邊線5.6 m,在保證前后排樁間距最大的前提下,將前后排樁中心距確定為3.5 m。根據地質情況,采用同濟啟明星軟件對北側雙排樁基坑進行計算,以得到合理的樁長、樁徑及樁間距。
3.2.1 確定樁長
根據地質參數,保持樁徑為1 m、樁間距為1.2 m不變,僅改變樁長建立計算模型。對不同樁長情況下的樁頂側移進行統計,結果見圖3 所示。從圖3 可以看出,當樁長從18 m 逐漸增加到23 m 時,樁頂側移迅速減小。當樁長大于23 m 時,側移減小趨勢接近線性,即每增加1 m 樁長,側移僅減小1 mm。因此,當樁長大于23 m 時,樁長的增加對于樁頂側移的影響已不明顯。同時,當樁長為25 m 時,基坑抗傾覆安全系數才能滿足規范要求,因此,最終確定樁長為25 m。

圖3 樁長- 樁頂位移關系圖
3.2.2 確定樁徑
保持樁長為25 m、樁凈距為0.2 m 不變,僅改變樁徑建立計算模型。對不同樁徑下的樁頂側移進行統計,結果見圖4 所示。從圖4 可以看出,隨著樁徑增加,樁頂側移逐漸減小,且當樁徑大于1 m 時,樁頂側移增加趨勢逐漸趨于平緩。樁徑的增加,勢必導致造價的大幅提高,因此,在滿足造價要求的同時,應盡可能選擇較大樁徑。當樁徑為1 m 時,樁頂側移較小且造價較低,因此最終確定樁徑為1 m。

圖4 樁徑- 樁頂位移關系圖
3.2.3 確定樁距
保持樁長為25 m、樁徑為1 m 不變,僅改變樁距進行計算。對不同樁距下的樁頂側移進行統計,結果見圖5 所示。從圖5 可以看出,隨著樁距的增加,樁頂位移不斷加大,當樁間距超過1.8 m 時,樁頂側移增加趨勢有大幅提高。為盡量減小樁頂側移,最終將樁間距確定為1.2 m。

圖5 樁距- 樁頂位移關系圖
根據雙排樁計算結果,地下車庫北側雙排樁圍護方案如下(剖面見圖6):雙排樁均為?1 m@1.2 m,前后排樁中心距為3.5 m,樁長均為25 m。緊鄰前后排樁,均設置長度為17.2 m 的?850@600 三軸攪拌樁止水帷幕,冠梁頂為3 m 高鋼筋混凝土擋土墻結構。鉆孔灌注樁采用C30 水下混凝土,壓頂板、冠梁及擋土墻采用普通C30 混凝土。

圖6 地下車庫北側雙排樁樁圍護剖面圖(圖中標高單位為m,其余單位為mm)
按照設計實施后,高鐵站房與地下車庫同時實施,相互影響小,同時地下車庫基坑開挖后,高鐵站房已實施結構未受到明顯影響,保證了站房結構和基坑的安全性。
當高鐵站房和地下車庫同時實施時,合理的建造順序應為“先深后淺”,即先施工基坑深度較大的地下車庫,隨后施工基坑深度較淺的北側站房。但由于項目進度的原因,高鐵站房先于地下車庫實施,造成地下車庫基坑在設計時,需要兼顧基坑開挖對北側既有站房的施工空間和結構安全的影響,同時考慮地庫基坑本身不能設置支撐的特點,最終確定了雙排樁的圍護方案。
通過計算對比,分析了不同的圍護樁樁長、樁徑、樁間距對樁頂位移的影響,并綜合考慮造價的影響,最終確定圍護樁參數如下:樁長25 m,樁徑1 m,樁間距1.2 m。實際運用結果表明,雙排樁圍護很好地滿足了工程的需要,保證了站房和地下車庫的施工進度及安全性,能夠為類似項目提供很好地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