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蘭
摘 要:做好幼兒園向小學的過渡工作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應對陌生環境下的小學教育變化,良好的幼小銜接能為幼兒更好地適應今后的學習生活及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以促進幼兒能力全面發展。當前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銜接教育情況并不理想,銜接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這些都直接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鑒于此,本文探析如何科學、有效地準備開啟幼小銜接工作。
關鍵詞:幼兒教育;幼小銜接;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3-0175-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3.059
現代教育教學體系中,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的教育環境、內容及方式都有著獨特的關聯和較大的差異,為了促使幼兒順利從學前階段過渡到小學階段,教師要明確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教育引導,促使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得到成長,讓幼兒能夠更好地適應小學教育形式,綜合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幼小銜接教育存在的問題,從情感態度、學習和行為習慣等層面做相應的準備,并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從不同方面探析多樣策略,為一線教育人員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
一、幼小銜接教育現存問題簡析
1.教師層面。在幼小銜接教育過程中,教師沒有真切意識到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存在的差異,對其認識依然停留在表面。不同教育階段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具體需要達成的教育目標,幼兒教師更加關注幼兒的習慣、興趣和創造力的激發,小學教師則將關注點放在知識理解、實踐應用等層面。幼小銜接要讓幼兒具備進入小學后基本的心理和生理素質,能夠適應小學的課程學習、教學管理及行為規范要求等,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尤為關鍵。若教師對幼小銜接沒有充分認識,僅僅一味將其理解為提前學習小學課程基礎就會導致幼兒在銜接階段不適應,產生抵觸和不良學習情緒。此外,教師采用單一枯燥的填鴨式教育方式進行教學會讓幼兒喪失學習興趣,無形中影響幼兒未來的學習成長。
2.家長層面。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促使家長更加重視教育問題,受傳統“望子成龍”家庭教育理念和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家長對幼小銜接存在錯誤理解,認為需要在這一階段給幼兒提前灌輸一年級知識。盲目灌輸知識內容、過分重視智育發展、忽略幼兒學習習慣培養和學習能力鍛煉的做法,導致幼小銜接教育過于片面化和目標導向化,甚至一些落后地區的家長還認為沒有必要進行幼小銜接孩子也能慢慢適應。平時部分家長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后就完全交給教師管理,自己無暇關注孩子學習和心理層面的成長教育,平時生活中多方面包辦代替,導致幼兒的綜合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獨立性、意志力和適應性等也無法得到本質化提升。
3.家園合作層面。在實踐教育活動中,家庭與幼兒園應該共同攜手、協同合作,做好幼兒思想、行為習慣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入學準備。但實際的幼小銜接教育常常會出現家園之間缺乏互動交流,雙方都不了解幼兒在園及在家的表現,教師一套教育理念,家長一套教育方法,幼兒夾在中間無所適從,最終影響其習慣的養成,久而久之會整體削弱幼小銜接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二、幼小銜接教育的價值定位
1.幼小銜接是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關鍵環節,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家里的“小神獸”在幼兒園和學校的約束下自然會逐漸適應新環境,不需要特意銜接。幼兒園的游戲主題活動和小學的學習生活模式存在較大差別,升入小學階段的幼兒要接受另一種教育方式,對他們而言是一個較大的挑戰,他們不僅要面臨學習上的壓力,也要適應新環境、認識新伙伴、學習新知識。這些幼兒并非天生就會,需要合適的教育引導和培養訓練,因此幼小銜接是孩子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不可忽視和偏廢。
2.幼小銜接是幼兒教育的“必修課”。幼兒學習的起點在幼兒園,教師要做到早重視、早規劃、早實施,讓幼兒在適應生活的過程中培育學習能力和行為習慣,要充分認識幼小銜接工作并非大班一年完成,而是要將目標細化到平日幼兒教育五大領域的活動中,針對性地將教育內容融入教學計劃,讓幼兒在玩中學,做中學。作為幼兒教育的“必修課”,幼小銜接的重點在于集中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通過有效組織、研究相應的教育活動引領幼兒積極投入其中,做好身心層面的準備。
3.幼小銜接是小學教育的“必選課”。升入小學一年級,幼兒需要做好從幼兒到小學生的角色適應和轉換。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認識新同學,掌握必要的交際技能,體會交新朋友的樂趣,在新的校園生活中對新的課程學習產生好奇和興趣,了解小學生需要遵守的規范、正確的坐姿、上課要積極舉手回答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做好時間規劃按時到校,懂得喝水和上廁所需要在課間完成。當下幼小銜接建議幼兒入學前不要接受新的知識教育,因為這會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幼兒一年級學習時精力更加渙散。小學教育初始要做好幼兒與小學之間的銜接,共同關注幼兒各方面能力和興趣,做好幼小銜接的順利過渡。
4.幼小銜接是家長的補習課。當前教育背景下,家長的認識存在兩極分化的教育誤區:要么不重視幼小銜接,要么有強烈的“起跑線”意識,認為學前教育應該讓幼兒掌握更多小學階段的知識,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長遠而言,這兩種教育思想皆有弊端,家長要及時學習和更新教育理念,正確認識幼小銜接教育,培育幼兒獨立自主的學習意識和行為能力。
三、幼小銜接需要做好的準備工作
1.情感態度方面。當前很多家庭均圍著孩子轉,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這勢必無形中會使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交往情境中與他人溝通的有效技巧,導致他們在陌生的環境中心理上需要較長時間適應。很多幼兒害怕新環境,對小學生活產生抗拒,這勢必影響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在實際幼小銜接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關注幼兒的情感適應性,讓幼兒意識到上小學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盡可能帶他們參觀小學校園,給他們介紹上了小學之后可能會發生哪些精彩的故事,潛移默化中引導他們對小學生活充滿憧憬,做好心理層面的適應性準備,讓幼兒更好、更快地適應小學學習節奏和方式。教師在幼小銜接準備工作中也要積極注重幼兒規則的建立,要積極發現幼兒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從而針對性地滲透相應的規則意識,幫助幼兒建立規則意識,讓他們明確規則的重要性,從而愿意做一個遵守規則的小學生。很多幼兒是從玩中學,小學階段則會發生較明顯的變化,他們會發現學是常態,玩是課間活動,要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聆聽教師的講解,通過勤于思考和學習自主探究相應知識,因此幼小銜接也要做好幼兒這方面的思想準備工作。
2.學習習慣方面。教育需要關注學生習慣的培育,這其中包括學習和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小學生而言至關重要,其中低年級階段學生重點需要培養的是書寫、閱讀和傾聽習慣。首先,書寫習慣的養成對幼兒今后的學習有重要影響,鼓勵他們掌握正確的握筆和書寫姿勢對其一生有重要影響。教師要關注幼兒正確的坐姿練習,培育他們良好的書寫習慣,讓他們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其次,閱讀習慣的養成可以采用親子共讀的方式,每天設計固定的閱讀時間給幼兒創設愉悅的閱讀環境,在相對安靜的閱讀互動中他們能夠不知不覺識記較多漢字,像《我要上小學啦》《大衛上學去》《遲到大王》等繪本都不錯,在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同時也能讓幼兒做好入學的思想準備,讓他們能夠掌握具體的交往方式、良好的衛生習慣,開啟不一樣的銜接之路。最后,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懂得傾聽,幫助他們養成認真聽課的良好學習習慣。幼兒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較強烈,在面對新知識和新事物時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嘗試。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很多幼兒迫不及待地想要表達腦海中蹦出的新想法。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要引導幼兒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不輕易打斷他人講話,鼓勵幼兒在恰當的時機表達自己的想法。
3.行為習慣方面。進入小學諸多“不許”“禁止”“不能”的規矩接踵而至,很多幼兒一時無法接受。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比如一些幼兒習慣了家長包辦,很少獨立自主收拾書本文具,因此養成了丟三落四的不良行為習慣。年齡較小的學生無法長久把注意力集中在課堂學習上,常常在課堂上出現開小差甚至與同學小聲交流不認真聽課的情況。在實際幼小銜接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幼兒行為習慣對小學學習的重要性,在教育過程中培育幼兒養成整理物品的良好習慣,反復示范和督促幼兒自主整理歸納學習物品和文具,讓他們在自我整理歸納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一些專注力培育方式讓幼兒養成在課堂中規范舉止行為的好習慣。
四、幼小銜接教育的有效實施對策
1.關注幼兒身心組織主題活動。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在組織幼小銜接教育活動時要充分順應當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尊重他們好奇、好玩的天性,基于他們自身的認知特點組織相應的日常主題活動。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聚焦幼小銜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積極探尋幼兒發展的科學路徑,通過把握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設計相應的過渡性幼兒活動課程,促使幼兒科學起步。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課程培育幼兒的協調、分類整理能力,在主題活動中給他們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和平臺,讓幼兒愿意積極參與活動并主動表現。如“我是自理小能手”主題活動旨在培育幼兒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活動優化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鼓勵幼兒自己學習整理書包、系鞋帶,讓他們自主制訂學習計劃,為他們迎接小學生活做好準備。
2.聚焦幼兒發展組織多元活動。一年級入學準備是幼兒綜合素質的學習準備,因此幼小銜接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還要關注幼兒各領域的整合教育。在素質理念教育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幼兒能力的全面發展,聚焦幼兒能力提升組織多元化的教育活動,通過多樣活動的引領促使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由此實現幼小銜接工作的有效性。比如,為了進一步提升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及自信心,幼兒園可以精心設計關注幼兒能力發展的系列主題課程,比如“我是小小值日生”活動,通過鼓勵幼兒每日課后堅持用固定時間打掃班級衛生提升他們自我服務和服務他人的意識,培養幼兒的集體責任感;通過組織“圖書館,靜悄悄”的活動,培養幼兒在閱讀過程中不大聲喧嘩的習慣;通過“走廊不亂跑”“吃飯洗手要排隊”等活動讓幼兒在多元活動組織準備的過程中樹立良好的規則意識;可以組織幼兒積極參與“模擬小課堂”的教學活動,鼓勵幼兒身臨其境參與到課堂教學環境中,讓他們積極體驗小學和幼兒園的不同之處,在模擬體驗活動中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還可以結合小學學習活動,給幼兒設計與小學課程相關的活動,讓他們提前做好小學學習課程的適應準備,關注幼兒能力的綜合發展。
3.重視家園合作共促幼兒成長。家園共育是幼小銜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提升幼小銜接的教育質量及效果,教師要充分關注家長發揮的重要教育力量,通過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合作,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讓他們從思想上重視發揮自己的教育理論。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為了促使幼兒做好各方面的入學準備,教師可以從家園協同合作的角度共同關注幼兒的進步成長。比如,教師可以組織“親子入學體驗”活動,邀請幼兒和父母走進對口小學,積極參觀和體驗小學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家長帶領幼兒積極參與學校的體驗一日課堂活動,教師要提前與相關的學校做好溝通,通過集中安排體驗讓幼兒積極參與,并對所上小學的豐富生活有充分體驗、了解和認知,從思想上產生對小學生活的憧憬之情。此外,家長與幼兒園甚至與學校之間要建立良好的聯系,幼兒園可以積極組織開展多樣的家長開放日活動,組織家教講座等給家長答疑解惑,讓家長了解幼小銜接的重要性,讓他們愿意與幼兒園、學校形成教育合力,為幼兒后續平穩過渡到小學生活貢獻力量。在家園共育的過程中,三方教育力量必須樹立共同的教育目標,在微信群、QQ群和釘釘等不同平臺共同制定幼兒的能力目標,針對清晰具體的目標,三方教育從不同方面發揮力量引領幼兒。比如,教師可以與家長積極溝通聯系,了解班級每位幼兒的實際情況后制定共同的教育目標,指導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對目標進行優化補充,在實際組織相應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優化家園共育渠道為幼小銜接做好基本準備。
綜上所述,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是幼兒步入小學生活的必由之路。實踐證明,要想做實、做細、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僅僅依靠教師孤軍奮戰遠遠不夠,僅靠家長自身引導也不行。教師在教育工作過程中要能夠瞅準時機,抓住一切機會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可以通過關注幼兒身心組織主題活動、聚焦幼兒發展組織多元活動、重視家園合作共促幼兒成長等手段積極投入幼小銜接工作,從而幫助幼兒掌握豐富的知識與技能,讓他們調整好心態投入小學階段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鄧惠明,蔣盈.基于實際問題解決的幼小銜接現狀與分析[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5(6).
[2] 王雅明.淺談幼小銜接教育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47).
[3] 陶翠萍,林存敬.小學幼小銜接教育工作初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2).
[4] 李玉杰,趙春穎,李桂云.幼兒園與小學教育銜接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12(12).
[5] 欒萍萍.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1(26).
[6] 劉東.對幼小銜接教育的再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
[責任編輯 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