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雷
摘 要:高中物理新課標強調,要想保障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就要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轉變思想并創設問題情境,既滿足新課標的要求,又能深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本文基于高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重點分析問題情境的創設意義,結合實際情況探討情境創設的方法和流程,目的在于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啟迪學生思維,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滿足其日益變化的學習需求,有效提高教學實效。
關鍵詞:高中物理;創設策略;問題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3-016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3.054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師運用問題情境優化物理課堂,可以啟發學生的智力和思維。問題情境屬于情境教學理念的構成要素,具體指向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精神,教師帶領學生在情境中理解所學知識,能夠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其在強烈思考動機和定向思維的驅使下構建全新的知識體系,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保證新課程標準施行,教師應當掌握情境創設的方法,不斷尋找問題情境的教學切入點,大力提高物理課堂質量。
一、當前高中物理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教學方式相對滯后
高中物理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學習難度,應用傳統的說教方式進行教學已然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的學習需求,甚至會影響其構建知識體系。一些教師在創新教學方式的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日益變化的學習需求,憑借主觀意愿調整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比重,導致學生需要較長時間適應全新的教學方式[1]。學生在適應的過程中不僅會打亂原有的學習節奏,還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固化思維,很難發揮主觀能動性理解教師所講內容,不利于培養創新能力。
(二)實驗教學理念亟待更新
物理知識多為肉眼難以識別的微觀現象,通過做實驗可以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微觀物理現象,從而辨別其中蘊含的抽象知識,有助于增強其抽象思維能力[2]。物理學科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實驗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科學的教學理念和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提升教學質量。一些教師的實驗教學理念相對滯后,長期運用演示法講解抽象物理知識,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動手時間和機會,導致學生難以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還有一部分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沒有更新實驗教學理念,也沒有把控好實踐操作時間,導致學生在操作中缺乏明確指導,容易降低學習效率和質量。
二、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
(一)明確大綱設計情境環節
教學大綱是物理學科的教學綱要,能夠作為關鍵性的指導信息幫助教師找準教學方向,提高教學效率。在創設問題情境前,通過明確物理教學大綱設計環環相扣的任務,可以使情境引入順暢無比,從而降低抽象知識的學習難度,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教師應明確素質教育理念和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所講物理知識設計總體大綱,拆分問題情境的各個環節,融入學生喜歡的生活元素,減少物理知識的理解難度,不斷完善大綱內容,為后續教學做足鋪墊。一些教師沒有及時更新教學觀念,長期沿用傳統的說教法進行授課,單純向學生傳授物理知識,沒有注重不同情境環節之間的銜接,學生難以完成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遷移,甚至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出現消極的思維定式,不利于其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教師在明確教學大綱重要地位的同時,按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新課標要求設計不同的問題情境環節,結合物理學科特點設計不同的授課內容,在促進嚴密課程體系形成和充實情境的同時,保障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3];還要結合教學經驗從學生的視角審視和調整不同的情境環節,發揮教學大綱的指引功能,為后續教學做足準備。
(二)類比推理引入問題情境
類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過程,能夠以多種形式存在于問題情境中,幫助教師合理銜接課程,順勢培養學生優秀的類比推理素養,促進其提升綜合能力。教師應堅持引導為主、干預為輔,運用合理的方式呈現類比推理過程,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引下掌握基本物理原理,歷經類比推理的全過程,跟隨教師的腳步邁入問題情境,在獲得良好學習體驗的同時,促進求知精神的形成[4]。在講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具呈現教材中探索位移與時間關系的問題,鼓勵學生猜想勻變速直線運動中位移和時間的關系,帶領學生通過類比推理的方式,推理物體運動的位移公式x=V0t+■at2,使其能夠在教師的提示下掌握微分法和極限思想。提問:“之前學過的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時間的關系式是什么?”回答:“V=V0+at”。在喚起學生的記憶后,將其引入問題情境,讓其將推導得到的位移公式與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時間關系式相聯系并求解,激發其類比推理意識,使其通過求解得到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與位移的公式V2-V■■+2ax。帶領學生復盤推理過的公式,結合實際問題幫助其鞏固所學物理知識,使其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在問題情境中樹立優秀的求知精神。
(三)引導實驗激發探索興趣
實驗不僅是發現真理的途徑,也是探尋事物本質的有效方法。以引導實驗的形式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極大限度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使其在興趣的驅動下按照教師的提示和指導進行實驗,不斷提高動手能力,在實踐中感受微觀物理現象,從而發現真理,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教師要明確當前階段教學的主要目標,將實驗環節細分并融入問題情境中,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激發其探索興趣,讓其積極主動地思考、質疑,通過實驗驗證各類猜想,切實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講解《實驗:導體電阻率的測量》時,教師可以出示游標卡尺實物并提問“游標卡尺與普通直尺有何區別?”讓學生通過運用游標卡紙測量長度的方式理解游標卡尺的原理,懂得游標卡紙與直尺的區別。再講解螺旋測微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學生的探索興趣被激發,在掌握讀數方法后便可嘗試設計實驗電路。教師要加強引導,為學生提供幫助,讓學生能夠在興趣的驅使下,按照教師的指導準備測量電阻所需工具,教師檢查無誤后,便可開始實驗[5]。教師要在實驗過程中進行巡視,督導學生通過改變滑動變阻器滑片的方式求得電阻阻值,運用游標卡尺測量電阻絲的有效長度,使用螺旋測微器測出電阻絲的直徑,驗證得到的數據,計算出導體的電阻率,完成實驗活動,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四)擴展資料充實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質量與教學資料密切相關,豐富的資料能夠為學生的物理學習提供有力保障,進一步充實問題情境,極大限度開闊學生的學習視域,使其在增長見識的基礎上了解課外知識,提高信息獲取的能力。教師要從基礎知識入手,通過合理延伸提出問題,向學生展現不同的課外資料充實問題情境,繼而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不斷增強其認知能力水平,進一步提升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受身心素質發展差異性和不平衡性影響,一些高中生在初次接觸課外資料時會出現抵觸態度,無法結合所學物理知識分析資料,不利于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課外資料與情境創設相輔相成,情境是課外資料的載體,課外資料是情境創設的保障。針對學生的抵觸態度,教師不僅要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也要明確擴展資料的重要性,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外資料融入問題情境中,開闊學生的學習視域,消除其不良的心理狀態,使其能夠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提高學習質量。高中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巔峰期”,思維逐漸步入“形成”階段,容易受不同思想觀念影響出現不同觀點。教師在擴展資料的過程中要聽取學生合理的建議,鼓勵其自行搜索學習資料并與教師分享,不斷充實問題情境,促進其認知水平發展[6]。
(五)聯系生活優化問題情境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能夠引發學生的思想共鳴和認知沖突,為情境創設提供良好契機,極大限度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其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學習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師要將物理知識與生活事例融合,引導學生從生活角度出發分析對應的物理原理,適度引發認知沖突,顛覆學生的守舊認知,調動其探索熱情和探究欲望,幫助其通過學習物理知識探索問題本質,進而優化問題情境,使其獲得良好的思想共鳴和情感體驗。在聯系生活的過程中,一些教師沒有列舉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例,而選擇介紹復雜的例子,意在為物理知識講解和情境創設提供更多切入點,但學生難以留出多余精力分析復雜事例,舉例失去了實際意義。教師不僅要明確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的注意事項,還要細致把握舉例的尺度,選擇學生易于接受的社會熱點現象作為導學,將學生科學引入問題情境中,使其清楚認識生活實例,靈活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釋不同現象,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問題情境中將生活例子與實驗活動相融合,使所講內容契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降低理解難度,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物理真諦。
(六)鼓勵合作培養集體精神
合作教學能夠使課堂氛圍更加融洽,為問題情境的創設提供有力保障,讓學生通過合作肩負起應有的責任,夯實物理基礎知識學習,形成優秀的集體精神。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物理學習水平分組,遵照其個人意愿適度調整,確保合作小組之間實力均衡,構建良性競爭環境。在問題情境中融入不同的合作學習活動,將物理問題貫穿活動始終,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討探索高質量的解題方法,培養學生集體精神的同時,有效提升物理教學效果。問題情境與合作教學的有機融合可以極大限度激發學生團隊協作意識,使其能夠在合作中集思廣益,提高分析、解決實際物理問題的水平。有些學生缺乏學習信心,容易依賴能力強的學生,使合作教學質量下降。教師要在合理分組的基礎上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遵循“由簡入繁”原則開展合作教學,為問題情境的創設提供切入點,順勢點燃全體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合作學習,課堂氛圍愈加融洽。教師通過巡視引領學習方向,避免學生陷入誤區,為不同的合作小組提供物理學習指導,使其逐步攻克學習難關,憑借集體的力量解決難題,切實提高學習質量,形成優秀的集體精神。
(七)利用信息技術升華問題情境
信息技術能夠將抽象的物理知識直觀化,進而升華問題情境,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增強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在問題情境中融入不同的抽象物理知識,引發認知沖突的同時,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了解物理原理,使其能夠清晰把握抽象物理知識,通過洞察、分析、內化增強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提高物理學習能力。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有些教師疏于解讀新課程標準,沒有抓住物理教學的重點,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僅呈現相關物理結論和基礎性圖表很難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也不能降低物理學習難度,甚至還會影響問題情境教學效果。教師應在細致解讀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運用信息技術直觀呈現抽象物理知識,讓學生清晰、直觀地理解微觀物理現象,佐以契合實際的宏觀問題,促進問題情境升華,使學生在解答問題時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呈現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物理知識,合理引發認知沖突,升華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信息技術的直觀提示下帶著問題做實驗,消除認知沖突的同時印證自己的猜想,切實增強抽象思維能力。
(八)延展教學增強實踐能力
延展教學內容能夠豐富學生的課后生活,為問題情境的創設提供更多載體,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升其實踐探索能力,為其綜合素養的發展提供保障。教師應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密切聯系社會、家庭等方面構建綜合教育體,將問題情境創設融入其中,以培養實踐能力為重點,踐行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要求,延展物理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實踐熱情,使其通過動手操作不斷領悟新知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受多元化思想觀念影響,處在思維“形成”階段的高中生容易被不同的思想左右,在實踐中無法抓住學習方向,甚至還會曲解物理知識的實際意義,造成難以消除的思維定式。教師要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將開放型問題融入不同的授課環節,利用課余時間引導學生開展生活實踐活動,促進其實踐素養發展,提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教師要避免開展環節較多的課后實踐活動,可以通過簡單設問激發學生探索熱情,為其提供實踐活動所需資源,輔助并指導其完成物理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理解物理原理,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在不同的實踐環節變換提問模式,激發學生的創新實踐和社會責任意識,使其能夠在問題情境中樹立良好的創新思維,學會舉一反三,增強創新實踐能力。
三、結語
利用問題情境可以深度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求知欲望。教師用明確大綱、類比推理、擴展資料、引導實驗、聯系生活、鼓勵合作、信息技術、延展教學等策略,從不同角度優化、完善情境教學,不斷發揮教學優勢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切實增強其綜合實踐能力。運用問題情境串聯不同知識,既保證了課程順暢銜接,又開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有效提高物理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梁健強,張亞萍.高中物理問題情境創設的幾點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195.
[2] 董方.淺析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高效應用問題情境[J].科技風,2020(7):95.
[3] 李秀琴.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20(3):229.
[4] 郭庚年.高中物理教學問題及對策探究[J].科技資訊,2020(12):118.
[5] 任珍.問題情境設置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華夏教師,2020(14):70.
[6] 李滋文.問題式教學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合理運用[J].科技資訊,2020(20):125.
[責任編輯 康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