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舟

新冠疫情已持續兩年有余,至今看不到盡頭。可能無數人心頭都有一個疑問盤桓不去:為什么到了現代社會,人類竟然拿病毒這樣的原始生命體毫無辦法?像這樣影響億萬人生活的嚴重疫情,難道就沒有流行病學家預見過嗎?
早在2006年,曾推動根除天花的美國流行病學家拉里·布瑞里安特(Larry Brilliant)就曾斷言,下一場大疫情的陰影就在前方,且后果將極為嚴重:10億人感染、1.65億人死亡,為防控這一疫情將耗費全世界1萬億~3萬億美元,觸發全球衰退,由此導致的次生災害甚至比死于感染更棘手,因為遠超過病死者的無數人都將因此失業,后果將無法設想。
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他調查了90%的流行病學家之后得出的結論。雖然這是流行病學界的共識,然而在當時聽起來實在太過可怕,令普通公眾難以置信,何況專家們也不確定這何時會變成現實——他們普遍的預測是“在接下來的一兩代人中發生”??酀氖聦嵤?,直到新冠疫情暴發,人們才開始回頭重新認真看待這些專家的預言。
流行病學家的預言,是根據現代流行病的歷史、傳染模型所作出的有科學依據的推斷。隱藏在全世界許多角落里的病毒不計其數,大疫流行不是會不會暴發的問題,而是它何時暴發、在哪里暴發,一旦暴發我如何應對的問題。
當現代醫學和公共衛生在19世紀取得極大進展之后,有很多專家一度固執地相信發達社會已一勞永逸地清除了傳染病的威脅。有一種盛行的“流行病轉型論”認為,傳染病在富裕社會中的消亡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然而,長期關注全球健康問題的美國調查記者索尼婭·沙阿幾年前就在《流行病的故事》中發出警告:疫病大流行極有可能無法避免。
她不僅傾聽了流行病專家的意見,也試圖從歷史中找出大疫情流行的模式,因為任何對未來的預測,實際上都基于我們對過往經歷的檢視。19世紀波及當時最現代、最富裕城市的霍亂尤為值得重視,這是世界性跨國網絡形成后第一種廣泛流行于全世界的傳染病。然而,由于它暴發、傳播于公共衛生狀況不良的城市,人們長久以來深信,干凈整潔的富裕發達社會不可能再暴發這樣大規模的傳染病,直到艾滋病打破了“后傳染”時代的美夢。
現實是現代技術并不能清除、制服所有病毒,有時甚至恰恰相反,導致人類處于大疫流行險境的,其實都是現代性的產物?;魜y的發源地在孟加拉灣灣口,在海洋橈足類物種體內已寄生了數億年,原本僅憑霍亂弧菌自身的移動能力,它幾乎是靜止不動的,就算偶爾感染人類,也難以擴散。然而1832年起,歐洲和印度之間開通的鐵制蒸汽船航線,使霍亂病菌可以隨其壓艙水實現跨洋生物運輸,沒有這樣的全球交通網絡,世界范圍的疫病流行是不可能發生的。
當時人口暴增的新興城市,公共衛生狀況十分堪憂,而擁擠、骯臟的環境,是流行病傳播最理想的溫床?!读餍胁〉墓适隆分赋觯骸爸挥挟斃捏w積超過可用來處理它的空間時,垃圾管理才成為問題。也就是說,人類和動物數量的多少與密度,直接引發了這個麻煩。污穢僅是癥狀,人口密集才是癥結?!被魜y之所以能肆虐,正是因為當時的城市已為它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在高密度的貧民窟里,一星半點病原體就能引發大流行。
當今世界各國大都市的衛生環境比100多年前好了很多,公共衛生系統也已今非昔比,為何流行病專家們仍如此憂慮?諷刺的是,正是現代化的勝利,使我們更容易暴露在遭受病毒襲擊的威脅之下:隨著人類對環境的開發,自然生態遭到日益頻繁和嚴重的擾動乃至破壞,近40年來新發現的病原體(如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原本都在人類極少活動的熱帶雨林中,比以往更頻密的世界交流網絡使得原本沉睡在某個角落的病毒,可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傳遍全世界。
在自然界中,隱藏著無數未知的微生物,之所以能相安無事,純粹是因為生態平衡未被打破——某種意義上說,人類遭到病毒襲擊,是大自然的反擊。2012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流行病專家布拉德·斯貝爾伯格就曾對滿屋同僚說過:“你們肯定聽過這種比喻,什么我們非得打贏抗擊微生物的戰爭。真的嗎?微生物不可計數,合起來可能是人類數量的百萬倍。我不認為人類有勝算?!?/p>
疫情并不只對公共衛生構成挑戰,也是對社會的重大挑戰,需要全社會改變認知模式。本書發出警告:大疫情“可能帶來的特殊心理體驗,它們更可能在人類之間引起猜忌和不信任,以至于在損壞人體的同時,必然也會摧毀人與人的社會聯結”。每次疫病流行,總會引發許多人對被感染者的誤解、歧視,比如霍亂的治愈方法簡單到令人發笑,只要潔凈的水,加上少量的電解質(如鹽)即可,但在當時卻被普遍歸結為“低等種族”的劣根性,這最終妨礙了人們更好地解決問題本身。
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所經歷的,歷史上往往曾發生過,這可能給我們帶來啟發。長久以來,在西方醫學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古希臘創立的希波克拉底范式,相信疾病是內外部各種不確定因素復雜失衡的結果,但19世紀末出現了一種全新的范式:細菌理論認為健康狀況是微生物層面的問題。現在,對霍亂的研究催生了一種理解疫病緣起的新型解釋框架,其中(生物、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既是源頭也是驅動力。
一度看似過時的希波克拉底范式,給我們新的啟發:我們之所以置身于病毒大流行的險境中,正是因為現代性帶來的種種問題,換言之,避免這一困境的根本之道,是解決工業革命和全球化帶來的各種問題,重新恢復地球生命系統的平衡。承認這一點并不難堪,也不可怕,因為流行病原本就是生命在微生物主導的世界中所具有的一種自然狀態,我們既無須恐懼,當然更不應帶著征服自然的傲慢,而應當以敬畏之心,謀求在這個孤獨星球上的可持續生存之道。

《制勝: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與略》
作者:[美]維克托·戴維斯·漢森
譯者:張煒晨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時間:2022年3月
定價:148元
本書通過研究戰斗如何在天空、海洋、陸地展開,闡述了特質截然不同的戰士之間所進行的廝殺;這些差異極大的戰斗又是如何匯總成一場相互關聯的全球戰爭。全書論證了曾經占據優勢的軸心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完全沒有為贏得這場它們在1941年錯誤發動的全球大戰做好準備。

作者:[英]馬修·科布
譯者:張今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3月
定價:128元
我們的感覺和身體活動的指令來自何方,情緒、意識、學習與記憶等認知活動的居所又在哪里?作者歷數了人類對腦認識的曲折演進歷程,講述了腦科學研究對計算機、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誕生和發展產生的影響,勾勒出了一部群星閃耀、波瀾壯闊的科學史詩。

《形影不離》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譯者:曹冬雪
出版社:磨鐵|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2月
定價:45元
九歲那年,希爾維初次遇見與她同歲的女孩安德蕾。她從未見過如此酷的女孩。與乖順的“好學生”希爾維不同,安德蕾聰慧卻叛逆,對一切若即若離。她們變得形影不離。從一起違抗學校秩序開始,循規蹈矩的希爾維一步步走向自由;生而不羈的安德蕾,卻在家庭和禮法的約束下成為困獸。

《碳中和與綠色金融創新》
作者:魯政委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2年4月
定價:78元
本書回顧了全球可持續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歷程,剖析了碳中和與綠色金融相關的概念與內涵,并介紹了國內外綠色金融的政策與標準,最后聚焦綠色金融市場助力碳中和的實踐,展現了氣候投融資、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可持續投資與ESG、碳市場與碳金融等領域的新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