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觀銘 吳廷鈞 凌超豪 羅小平








關鍵詞:Vee+4P;問題式教學;課堂教學
問題式教學是以“問題解決”為要旨,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使之懷有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通過問題解決來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1]。Vee圖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建立理論與方法間聯系的啟發式工具。本文將Vee圖的使用步驟提煉為四個環節,將“Vee+4P”教學方法運用于地理問題式教學中,給學生提供開放性的探究空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Vee+4P”教學方法簡介
1.Vee圖簡介
Vee圖,又叫Vee-map、V形圖,由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Novak與Gowin為幫助學習者及教學者理解科學實驗活動的本質和目的而開發出的一種教學工具。Vee圖以問題為中心建立理論和方法間的聯系,包括問題、理論和方法三大部分(圖1)[2]。Vee圖的構圖呈倒三角狀態,即往字母“V”左右兩邊延伸。中間是一個或多個核心問題,左邊是理論或概念,是學生頭腦中已有知識的總結,右邊是方法和行動。學生在自主學習、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通過核心問題,將理論與方法聯系起來,實現問題解決的可視化。Vee圖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所進行的探究活動,更好地對整個探究過程實施元認知監控。
2.基于Vee圖的“4P”教學環節
“4P”是基于問題式教學的地理教學環節,是使用Vee圖的四個主要步驟,以四個環節中關鍵內容的英文首字母為縮寫,分別為Problem(核心問題)、Prepare(前提準備)、Plan(制定計劃)、Practice(方法實踐)。
在“4P”教學環節中,首先是由教師提供或者學生自主探索的一個或多個核心問題提出(Problem);其次圍繞著核心問題,回憶以往所學知識,教師提供部分相關知識,做好知識準備(Prepare):再次根據核心問題和相關知識,制定解決問題的計劃或步驟(Plan);最后是實施計劃(Practice)。學生可以將這四個環節呈現在Vee圖上,實現思維可視化。具體環節如下。
Problem(核心問題):教師根據本課學習目標、重難點、學習任務等,引導學生產生疑問,以問題導學。
教師提供的核心問題是教學過程中的主線,此外學生亦可將探究或實驗的過程中發現的新穎、有價值的問題進一步進行分析并解決。學生將核心問題填在Vee圖的“V”中間。
Prepare(前提準備):學生獨立觀看教師準備的教學材料,結合教材和核心問題學習基礎知識,并深入了解地理概念,填寫到Vee圖左側“理論/概念”下方,并畫出概念圖;教師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進行記錄和針對性引導。
Plan(制定計劃):教師提供的資料包括視頻材料和圖文材料等,如果教學內容涉及地理實驗,可在學校地理專用教室或地理教室學習活動區進行,如若無地理教室,可以準備視頻材料。根據探究問題,學生嘗試獨立制定解決方案,也可與他人適當討論。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指導點撥,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討論交流。
Practice(方法實踐):實施制定計劃,并填寫Vee圖右側“方法/行動”下方內容。記錄探究或實驗現象,再轉化為地理圖表進一步理解,用地理語言表述得出的結果,最后反思整個過程,進行自評與師評,總結優缺點。
將Vee圖和4P教學環節結合,構成“Vee+4P”教學方法(圖2),Problem是核心環節,由教師提供或學生自主探索提出問題。Prepare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前期準備,對應Vee圖左側的“理論/概念”,為解決問題做好準備。Plan是連接Vee圖左側的“理論/概念”
和右側的“方法/行動”的重要環節,這一環節旨在實現思維可視化,化抽象思維為具體行為。Practice是學生實施和檢驗理論的環節,對應Vee圖右側的“方法/行動”,是學生學習內容的關鍵一步。這種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自主、開放,突破傳統課堂中導入、講解和總結均由教師講授、學生服從的模式,是新課程改革和新高考背景下提升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高效教學方法。
二、“Vee+4P”教學方法的優點
1.為問題式教學提供知識可視化工具
Vee圖作為一種以問題為核心的啟發式工具,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實現知識可視化,能夠輔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主建構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適應當下核心素養培育的要求[2]。例如,利用“Vee+4P”教學方法教授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第二課時“熱力環流”時,可在Vee圖左側,寫下與這部分內容相關的地理概念,并畫出概念圖,使知識可視化(圖3)。
2.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
以問題為核心的“Vee+4P”教學方法旨在增強知識間的聯系,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進行知識遷移,培養地理核心素養。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若直接給出概念圖讓學生背誦,容易造成學生死記硬背,無法落實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要求。在“Vee+4P”教學方法中,要求學生在Vee圖的左側自行畫出概念圖,教師再給出參考,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又可以讓學生清楚地對自己所掌握的地理概念進行評價。用“Vee+4P”教學方法對“熱力環流”一節內容進行教學,以教材導學部分的問題作為核心問題(圖4),學生將理論概念與實踐行動聯系起來,不僅學習了地理知識,還培養了地理能力。從地理核心素養方面來說,有利于學生整體全面地看待問題,培養地理綜合思維和地理學習能力。
3.為地理教學評價指明方向
運用“Vee+4P”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主要的教學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完成Vee圖,教學評價可以根據Vee圖的完成程度進行評價,從而為地理教學評價指明方向。根據Vee圖和“4P”環節,可以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追求。從核心問題(Problem)的提出,到“理論/概念”的總結(Prepare),再到計劃的設計(Plan),最后到“方法/行動”的實踐(Practice),每一步都可以進行量化觀測。
三、“Vee+4P”教學方法應用案例
“流水在凹凸岸的作用”是新人教版地理選擇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中的內容。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實例,解釋內、外力因素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3]。根據課標要求,學生需要理解流水分別在凹岸和凸岸的作用,以及流水侵蝕會對河流地貌造成的影響。此部分內容抽象,單純講解可能會導致學生似懂非懂,利用“Vee+4P”的地理教學方法,可以使思維形象化、具體化,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為“河流地貌的形成”的學習奠定基礎。
使用“Vee+4P”地理教學方法,將“流水在凹岸和凸岸分別有什么作用”作為核心問題,借助Vee圖開展地理問題式教學,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核心問題探究。教學環節如下。
1[第一步]Problem:確定核心問題
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給定核心問題:流水在凹岸和凸岸分別有什么作用?再針對核心問題,進一步將問題具體化,有利于學生針對性地觀察學習。
核心問題具化:①凹岸和凸岸的流速哪邊快、哪邊稍慢?②流水對凹岸和凸岸兩岸河床的外力作用是怎樣的?兩邊河道深淺情況如何?③在河流彎道處,流水最終以什么樣的狀態在運動?
提前給學生發放只帶有關鍵詞的Vee圖作為引導材料,內容如圖5所示,讓其獨立繪制Vee圖,并根據步驟填寫,確定核心問題,問題①②③是學生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學生先瀏覽具體問題,再進行第二步。
2[第二步]Prepare:前提準備,完成理論學習
前提準備即教師教學材料準備和學生的知識積累。教師向學生講授河流凹岸和凸岸的概念,將文字概念轉換為圖形表示;播放河流地貌大致形成過程的視頻(時長3分鐘),引導學生回顧外力作用的內容。學生自主完成Vee圖左側“理論/概念”的內容并填寫。教師向學生介紹制作概念圖的方法,學生自主理解概念間的聯系,在概念之間補充連接詞,逐步畫出概念圖。
3[第三步]Plan:制定計劃,為解決核心問題鋪好道路
“Plan”是重要環節,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應指導成立合作學習小組,引導學生逐步開展問題探究活動,為解決核心問題制定方案。為了更好觀測“流水在凹凸岸的作用”,合作小組需要設計一個地理實驗。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實驗方案作為學生思考的線索,學生適當進行補充和修改。參考的實驗方案設計如表1所示。
4[第四步]Practice:實踐計劃,整理探究結果
小組根據實際情況和教師給予的參考方案加以改進,實施實驗方案,同時小組內成員應對整個實施過程進行記錄。不同學生的知識經驗不同,觀察角度不同,記錄的形式、內容也會有所不同,教師應加以正確引導。同時,學生在記錄時應當考慮觀察或測量過程中是否存在誤差或明顯有悖于常理的現象。學生將實驗現象記錄于Vee圖上,并用地理語言記錄和轉換,便于學生解決核心問題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記錄和轉換的形式由小組討論決定,形式可以是圖或表,也可以是圖表結合。每位學生獨自完成Vee圖的補充(圖6)后上交。
5[第五步]交流成果,自評與他評
完成Vee 圖之后,不同小組的成員互相分享成果,并根據Vee圖的完成情況,開展分層評價,評價分為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評價等級標準如表2所示,此表在課堂教學開始時,與Vee圖一起下發給學生,既可作為引導材料,又可利用其開展學業質量評價。
四、結論與思考
“Vee+4P”地理教學方法是結合知識可視化工具Vee圖開展的問題式教學,要求學生根據核心問題和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料以及新教材處理地理材料信息,設計探究方案,實施方案記錄和轉換,最后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增強理解知識間的聯系,實現知識可視化,有利于“教—學—評”全過程量化評價,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和地理實踐力,使學生學會知識遷移和知識體系的構建。
“Vee+4P”地理教學方法的Problem(核心問題)、Prepare(前提準備)、Plan(制定計劃)、Practice(方法實踐)四個環節環環相扣,且引導性強,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在課前需做好充足的準備,包括圖文資料、預想突發情況的解決措施等。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學習以及討論的情況,并給予適當的引導,記錄學生過程性表現。課后教師要對學生的Vee圖進行批閱,分析學生的完成情況。
在實施“Vee+4P”地理教學模式的過程中,Vee圖的制作不用涉及每一個要素,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取舍,如“理論/概念”下的“原則”和“哲學”的內容,若沒有,則不必面面俱到;“轉換和記錄”部分,既可以用圖形表示,也可以用表格表示,或者圖表文字結合的方式。總之,在實際制作Vee圖時,不用過度注重圖形本身,使用者可以根據學科特質、學習內容和實際需求進行調整,著重展現Vee圖的整體結構和具體應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