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奎
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探究、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學生在親身參與這些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涵、提高音樂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读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設計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聆聽、演唱、演奏、編創以及綜合性藝術表演等實踐活動,多聽音樂,多唱歌,多演奏樂器,多接觸樂譜,不斷積累音樂實踐經驗;并有效利用音樂教科書、音響音像資料及網絡資源等,培養學生樂于思考、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新課標高度重視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在此,筆者對新課標小學音樂實踐活動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音樂實踐活動要突出音樂學科特點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薄耙魳氛n程對包含音樂聆聽、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這三個具有很強實踐性的教學領域,提出了相對明確而具體的課程內容,并從音樂學習的特點出發,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以獲得對音樂的親身體驗。”小學音樂實踐活動教學要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重視、強化“音樂本體”,關注音樂的表現要素,有針對地設計、安排教學環節,并始終貫徹教學過程。比如,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滲透了樂譜演唱、發聲練習、節奏節拍學習、指揮動作的訓練、曲式結構的講授以及歌唱方法的指導等,體現了教師對學生音樂實踐能力的高度關注。音樂是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學科,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到實施。與此同時,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只有在生動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親身參與才能生成和實現。小學音樂實踐活動教學中要通過聆聽、演唱、創編、動作等多種教學活動,借助圖形譜、聲勢律動、樂器演奏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親身參與這些實踐活動中,從而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掌握音樂相關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領悟音樂的人文內涵,提高音樂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音樂實踐活動要注重學生主體地位
奧爾夫曾說:“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痹谛W音樂教學中讓學生擁有豐富的音樂體驗,才能使他們獲得審美的滿足,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因此,在音樂實踐活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如,在教學《小動物唱歌》這一課中,教師安排了“創編動物的聲音”“風琴吹奏練習”“表現音樂會”等幾個活動。首先是模仿動物的聲音,孩子們對動物的聲音非常了解,但是不可能把讓大家喜歡的聲音都融入到課堂當中,這時候就要取舍,小組商量,怎樣的聲音更適合歌曲,怎樣編配更能表現音樂,在自主溝通選擇中,每個小組達成一致,選擇了自己認為最合適的動物叫聲,這樣的實踐活動是有效的、有意義。而后口風琴吹奏練習,歌曲是三拍子,在吹奏過程中節奏不好掌握,需要兩兩配合,一個吹,一個打節奏,我發現在自主吹奏練習中,孩子們相互鼓勵、相互支持,配合默契。最后在表現音樂會中,我發現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充滿熱情,在實踐活動中富有創造力。
三、音樂實踐活動要內容豐富多彩
音樂實踐活動的內容很多,如:聽、唱、奏、欣賞、創作,在課堂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作音樂,在濃郁的藝術氣氛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素質和能力。
(1)在欣賞教學中的實踐活動。音樂欣賞教學就是讓學生欣賞各式各類的音樂作品,整個教學過程是讓學生在對音樂的感悟中,通過教師的引導,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其中包括對音樂要素的感受力,音樂風格的感受力,音樂情景的感受力等。在欣賞教學中,采用聽、想、視、畫、動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置身于音樂的美好境界中。音樂的旋律和節奏都體現了一定的流動性,教學中抓住學生好動的特點,把動作表演和欣賞音樂相結合,讓學生去感受、體會和表現樂曲的情緒和內涵。如欣賞《小青蛙》時,采用了圖畫教學方法,隨著音樂旋律、節奏、力度的不斷變化,在黑板上分別出示表現花好月圓的夜晚,小青蛙玩耍、捉害蟲,在荷葉上跳躍的圖片;小青蛙勇敢地面對暴風雨侵襲的圖片;風雨后,太陽在公雞的啼叫聲中升起,小青蛙繼續勞動在湖面上的情景。讓學生在欣賞時,能有效地將視聽完美結合,使學生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對主旋律的記憶。
(2)在歌曲教學中的實踐活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歌曲教學是重頭戲。唱歌教學的主要目標仍與音樂欣賞教學目標一樣,只不過是客觀對象和教學途徑有所改變。音樂欣賞是通過主體對客體的感受和審視來達到教學目標的,而唱歌教學則是按客體符號——音樂樂譜的要求來實施的一種主體活動——歌唱,從而在活動中感受、體驗、審視和表達音樂和音樂的美來達到目標的,在活動過程中同時 獲得了正確的歌唱方法――一種音樂表現力。唱歌教學有技能訓練內容,諸如吐字、發聲、音準訓練等,但對這些追求的目標不是專業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運用嗓音來歌唱,使個體的歌唱潛力得到一定的發掘就達到了教學目標。如:歌曲《飛呀飛》,這首歌曲可采用了創作歌詞演唱和律動表演以及運用了好幾種演唱方式進行教學,開發了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體驗到與他人團結協作、互助友愛的樂趣,也增強了對音樂的興趣。再有就是在歌曲教學中加入一些簡單的動作和打擊樂器(還可以是自己動手制作的),既可以起到輔助伴奏歌曲的作用,又可以在伴奏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