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權
古詩文的學習,可以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中國古文化、繼承中國古文化,也使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認可感和自豪感不斷增加。部編教材在內容上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國傳統文章的篇目,其中古詩文便同比增長了百分之八十。不僅有唐詩宋詞還有民歌,絕句,詞曲,明清小說等。部編教材與原來相比較,同時強調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在緊跟時代的潮流也同時兼具審美性和教學性。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建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品行素養等關鍵時期,利用古詩文所蘊含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文素養等內容,塑造學生積極正確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初中生誦讀古詩文,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在初中階段的各種測試甚至是中考中,也都將古典詩文的背誦默寫等作為考查的重點,古典詩文教學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在此,筆者就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作了幾點思考。
一、激發古詩文學習興趣
在現代文明飛速發展的情況下,現在學生基本都是在現代文明的渲染中成長。這造成學生對古代文明,特別是初中生詩文的學習,產生很大程度的距離感。許多學生對詩文的表達、意境的理解有很大疑惑,有些學生甚至對詩文的學習產生抵抗心理,在詩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得煩躁、不耐煩。這是初中生詩文學習普遍存在的現象。老師通常把學生的興趣作為出發點,通過引發學生興趣,達到詩文教學的目的。因為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不論是初中詩文學習,還是其它方面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首要的先決條件。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老師教學策略的實行事半功倍。引發學生學習詩文的興趣,再與詩文的意境、韻律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老師的描述,感受到詩文的美。這樣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學生不知不覺也受到詩文的渲染。而要引發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從引導學生深入詩文意境出發,讓學生身入其境、引人入勝,達到引發學生興趣的目的。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例。一般老師都會以桃花切入主題,給學生營造一個桃花盛開的美好意境:陽春三月,桃花紛紛盛開,那粉紅的的桃花,像嬌羞的姑娘臉紅的粉嫩。早晨,一片盛開的桃花林,晨露還舍不得與桃花分離,正散落在每朵嬌滴滴的桃花上,早上的霧氣也沒有散去,似乎是戀戀不舍這片桃花林。詩篇的開始,把學生引入一個唯美的桃花開放的境地,讓學生在腦海中有一個桃花盛開的意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再引入《桃花源記》這篇課文,詩句中“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也是講述桃花盛開的美麗意境,不同的是,開篇之前描述的場景,現實中可以體驗,而文中的場景,只能通過對文章的學習才能體會其中的意境。
二、強化古詩文誦讀體味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充分利用誦讀這一學習古詩文的技巧,可以加快學生對于古詩文的認識速度,提升記憶效果。古詩文講求平仄音韻,音律美強烈。古詩文作者在創作時,將心中的旋律、節奏等意象,與某些屬性相同或相似的外部世界客體粘連在一起,在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精神與物質以及人與自然等方面形成異質同構的現象,實現物我的統一和融合。在此過程中,古詩文的意境和美感在創作者的語言、節奏和韻律中得以呈現。誦讀古詩文,有助于學生認識古詩文中規范的語言,并在頭腦中逐漸形成系統的印象,便于記憶。當前“重背誦,輕誦讀”的現象,在初中古詩文的教學中普遍存在,為了調整這種狀態,教師首先應認識到誦讀在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和有效記憶古詩文這一途徑的重要性和便捷性,然后引導學生去實踐中不斷去感悟誦讀的意義所在。在初中古詩文的教學中,古詩文的意境和韻律,可以借助語調的高低長短、抑揚輕緩、深沉明快等表現出來,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對于古詩文的朗誦技巧,還可以通過課堂范讀、播放名家吟誦音頻、學生反復誦讀等形式,幫助學生逐漸明白如何朗誦。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以自己理解進行朗誦,再劃分詩文的節拍,讓學生按節拍朗誦,加深印象和體會,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發揮朗誦在學習古詩文中的推力作用。
三、領悟古詩文深層意蘊
傳統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強調教師逐字逐句的講解、分析,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更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古詩文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教學古詩文時,教師要引領學生深入鑒賞品味,需要用心去領悟詩文的深層意蘊。(1)抓住詩之意象。古詩文中蘊含的深層意蘊,需要用心去領悟。古人常賦予一定的物象以自己的主觀情感,也就是所說的意象,意象是以個體形式存在的,多個意象連起來就營造出一種意境。根據作者表情達意的需要,意象可以分為景觀類、植物類、動物類、行為類等。月意象多表示離愁,如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另外,同一個意象也會境點的不同而反映出不同的感情。如雁意象代表思念家鄉的感情,范仲淹《漁家傲·秋思》中的“衡陽雁去無留意,燕然未勒歸無計”,作者借歸雁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同時又勾勒出戍邊將士復雜的心態。雁意象還表達思慕同伴的感情。(2)再現詩之意境。詩文語言具有凝煉的特點,經典的詩文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因此教學古詩文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引領學生在品析古詩文精美的語言時,輔以豐富的想象,在頭腦中繪出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再現出詩文的意境,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分析、寫作等多種能力。如教學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時,可以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欣賞,學生搜集一些資料,或多或少都能談談自己的感受。也有的學生采用了詩歌意境的方法,把凝煉的語言轉化為文字,書寫了一幅生動的畫卷。
總而言之,古詩文的內涵極其豐富,它以其精煉的語言、絕對的押韻以及真摯的情愫傳頌千古,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滲透古詩文教學,引導學生在誦讀與鑒賞中置身其中,體會美的意境,感悟詩文蘊含的情感,從而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