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摘要: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深化的今天,舞劇作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與獨特的藝術樣式,日益成為國家形象建構與文化輸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在全球化語境下,以“中國舞劇”為研究對象,以“跨文化傳播”為研究目標,以“敘事學研究范式”“球土化”為理論基礎,從舞劇故事、話語、語境三個層面出發,構建了“全球—本土化”的雙重敘事范式,以解決本土文化個性與跨文化共性之平衡與兼容性問題。
關鍵詞:全球化? 中國舞劇? 跨文化傳播? 敘事? 球土化? 雙重范式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5-0001-04
“全球化”以信息、資本、人才、技術、創意的全球流動為特征。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深化的今天,舞劇作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與獨特的藝術樣式,日益成為國家形象建構與民族文化輸出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國舞劇創作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舞劇的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孔子》《杜甫》《大夢敦煌》《朱鹮》《昭君出塞》等一批攜帶著豐富本土文化符碼的民族特色舞劇走出國門,在對外傳播、跨國交流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存在著文化誤讀;文化符號的挖掘深度不夠,停留在淺層表達上,深層表達淡化;一些舞劇創作的文化主體性意識不足;文化價值觀失語等問題,跨文化傳播效果不完全盡如人意。在當下的舞劇創作實踐中,全球化生產與傳播已然變成一個需要重新思考的命題,需給予更多關照,應把中國舞劇的創作與敘事問題置于全球化、數字化、文化多元化、文化經濟科技一體化、本土文化崛起的復雜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舞劇的創作顯然已經超越了歷史語境中的舞蹈藝術與傳統話語,被賦予了更多的商業性、現代性與國際性訴求。如何在全球化時代展現民族特色風貌的同時又兼顧國際性表達?中國舞劇要想更好的“走出去”就要進行敘事轉換,要有不同于傳統舞劇的表達與敘事范式。舞劇的跨文化傳播研究雖然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針對性理論嚴重缺失,研究成果尚少,在跨文化分析的維度與深度上有待進一步拓展,且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中國舞劇的敘事重寫成為題中之意。
本文試圖回答以下議題:中國民族舞劇如何在全球生產、分配及消費中獲得一席之地?全球化語境下中國舞劇如何進行民族性書寫,并在本土性和全球性之間進行協商?在本質上探討的是如何處理好文化共性與文化個性之間的矛盾,自我主體性與他者認同的關系,是全球化發展進程中以及舞劇開展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必然面臨的議題,也是本研究的核心問題。
一、作為“跨文化傳播”的“舞劇”
舞劇作為一種綜合藝術樣態與媒介,以身體語言為本體,綜合了肢體語言、聲音、空間、畫面、舞美等復合要素,具有身體和空間的隱喻性、多義性、抽象性與寫意性。舞蹈作為比人類文字語言更早存在的“前語言”,不受國別、人種、民族與地域的限制,具有跨文化傳播壁壘小的先天優勢。
舞劇的“跨文化傳播”指向的是舞劇在異質文化之間的傳播與流動及在此過程中不同文化要素間的互動、滲透、共享與遷移。舞劇的跨文化傳播主體包括不同個體、群體、組織與國家,傳播形態涵蓋了跨種族、跨族群、跨群體與跨國傳播。本研究對象為“中國舞劇”的“跨文化傳播”,故聚焦在以國家為傳播主體的跨越國界的傳播。從傳播流向上看,舞劇的國際傳播是雙向的,既包括從內向外—中國舞劇的“走出去”,又包括從外向內—國外舞劇的“引進來”。從研究目標上看,本文主要聚焦的是中國舞劇的對外傳播,即當中國舞劇跨越國家界限,進入異域文化后,如何獲得他者文化的認同與理解,并產生新的跨文化闡釋、意義與影響。
二、理論基礎
敘事學是舞劇跨文化傳播研究可借鑒的理論之一。本研究引入敘事學研究的范式分析法,用以聚焦舞劇的文本、話語形式,同時關注舞劇跨文化傳播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以期在“敘事學”“跨文化傳播學”與“舞劇敘事”的“三岔交匯口”處發現新的理論生長點,創造性地提出新的理論命題,對舞劇跨文化傳播敘事進行系統性范式建構。
(一)敘事學三大研究范式
“范式”(paradigm)指的是一種學術話語體系、模型、模式或理論體系,存在于各學科各發展階段的特定內在結構中。敘事學發展至今,形成了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事學兩大流派,分為故事、話語和語境三大研究范式。故事范式和話語范式共同構成經典敘事學的兩大理論支柱。①語境范式是后經典敘事學的核心,將敘事學研究視角從文本內部轉向至文本外部,從敘事語境擴展至社會歷史語境,關注與文本相關的歷史、社會、文化、讀者、作者等因素。從理論層面,敘事學和舞劇跨文化傳播存在發生勾連的可能。經典敘事學的文本范式可以用于舞劇跨文化傳播微觀層面的故事與話語建構,后經典敘事學對受眾、語境、意識形態等非結構的關注可用于舞劇跨文化傳播中語境的解讀以及對受眾接受的闡釋。
(二)舞劇敘事的跨文化策略
舞蹈語言長于抒情、拙于敘事,但不是不能敘事,而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與敘事規律,在情感表現力上擁有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可比擬的優勢和魅力,以其強大的情感沖擊力與感染力,具有難以匹敵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由于舞蹈語言的獨特性,舞劇敘事需要在對敘事學進行批判的基礎上繼承與借鑒,注重敘事學之于舞劇的適用性。在跨文化傳播的理論層面上,本研究采用羅蘭·羅伯遜所提出的“球土化”為理論視角。球土化(“glocal”)—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合成詞,意在尋找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可伸縮與談判的張力空間, 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間并非絕對的對立,而是一種“相反相成和互動發展”的過程②。在全球化時代,全球與本土的關系是相互矛盾、相互斗爭的同時又彼此依賴,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和相互建構,而非簡單的對立與排斥關系。本文汲取經典敘事學關注文本的特征,后經典敘事學關注受眾、語境、意識形態的優勢,從文本層面、話語建構、敘事語境三個維度出發,超越全球化和本土化兩極思維的局限性,以調和全球與本土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三、舞劇“球土化”雙重敘事范式的建構
本研究以羅蘭-羅伯岑所稱的“全球本土性”或稱“球土化”為理論框架,以敘事學為理論范式,嘗試命名一種“全球本土化”的“雙重敘事范式”,將舞劇的敘事靜態地分解為全球通用性與本土差異性兩個構面,從動態上考察舞劇的文本、話語、故事、語境是如何在這兩個構面上都有所表達,并相互協調和整合,既能基于民族特色對本土文化進行加工與全球化書寫,又能在跨文化傳播中獲得文化身份認同、進行主體性重建,在民族性與國際性之間達成協同與互補,在二者之間尋找可伸縮與可變通的張力空間,在敘事過程中進行有效整合,讓文化的獨特性與普遍性共存并相互滲透,從而形成一種混合重構的雙重范式。
(一)舞劇文本:本土風俗與普適化個體情感結合
舞劇敘事是“以舞蹈講故事”,在文本層面重點關注的是故事結構、敘事規約等問題,包括舞劇的題材、人物、背景、事件、情節、舞蹈語匯等方面的選擇與編碼。舞劇敘事的雙重編碼范式可以將民族文化符號作為核心創意與素材,進行更具意義的深挖,基于本土文化價值觀與文化理念,進行篩選、剔除、提取、分類、選擇、規范、過濾、排除和重組等文本策略,通過舞蹈語匯進行符合本民族特色、時代特征的人物塑造、結構編排、事件走向與舞臺呈現。中西舞劇交流的動力更多的來自兩種舞劇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傳統間的差異,所以在跨文化傳播目標下,舞劇敘事在文本層面可以強調文化的差異性,挑選具有本土文化個性、地域民族特性的題材、角色、事件、情節與敘事空間,塑造舞劇的民族性與本土文化個性,傳達人類共通的情感,以家國情懷、故土情、愛情、友情和親情等為主要情感敘事,并從宏大敘事轉向個體敘事。個體敘事是以個人經驗為基礎,以個體的向往與趣味為意指,以普通人的性情與情感為敘事主題,也可講述特殊人群所擁有的普通人情感,以激發全球受眾的情感共鳴。舞劇的創造者可以挖掘本土文化中的優質要素并加以放大,可以將文化價值觀隱含在個人語匯中架構故事,去反映人性層面的共同感受,進行文化建構,有效傳達中國文化價值觀,并將其進行現代性轉化,以供全球觀眾更好的接受。在舞劇題材和人物上,可以選擇具備差異化的文化符號,以《孔子》《李白》《杜甫》《昭君出塞》等一批歷史人物題材舞劇為例,無論是孔子、李白、杜甫、王昭君等都是名留青史、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都是鮮明而獨特的存在,如何以舞蹈語匯將這樣的人物形象塑造豐滿,傳遞給全球觀眾,并以個體敘事的方式關照文化輸出,是跨文化傳播的重點。舞劇《杜甫》采用的是影子和詩篇的方式,用“自我”和“本我”的概念刻畫外在沖突下杜甫復雜矛盾的內心。杜甫除了有詩圣的尊稱,是一個偉大的詩人,還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但他也是普通的人,在走仕途求官之路,也是個凡人,也有凡人的七情六欲。杜甫的一生都很艱辛,但是他的艱辛并不只在于自己局促的生活,而是在于整個時代和連綿的戰爭。在矛盾沖突的處理上,《杜甫》比傳統意義上的舞劇走得更深更遠,它是由外部沖突導致了人物的內心沖突,產生了一個自我和本我的關系。此外《杜甫》中還運用了詩篇《麗人行》《兵車行》等作隱喻,寫盡杜甫的一生的無奈、悲愴與蒼涼,意象化敘事營造出一個個隱喻心理情境的空間環境,凸顯杜甫渴望“求仕”又心悸“失我”的對比,折射出卓越詩史產生的社會文化根源。
(二)舞蹈話語:東方視覺審美的風格化呈現與國際化制作標準
舞蹈是人類交流和審美活動的一個重要領域,其意義超越并延伸到了人類語言之外③,使其作為一個“超語言”領域,具有不同于語言的交際意圖,連同其審美文化意義,需要通過舞臺空間中展示的舞蹈動作及其話語含義而達成。舞蹈利用手勢、面部和身體語言來表達和交流的過程,類似于語言的創造性使用過程④。舞蹈話語是舞劇的敘事形式、方式與技巧。舞蹈作為一種“視覺話語”,不等同于“文學話語”,是在舞者創造性表演中傳達出的富于變化、流動的話語。舞劇運用自身獨特的話語方式向受眾傳達思想與情感內容,其話語將“故事”建構在舞蹈本體的特殊性當中,舞劇創作者應該努力建構其作品獨特的“舞蹈話語”。舞蹈話語是一種多模態話語,以其舞蹈的非言語視覺與聽覺的交互感官體驗、時間與空間的擬真在場性展現審美與風格。舞蹈作為一種以身體語言為主導的綜合藝術形式,通過身體動作來表達意義,舞蹈動作的多義性,使得受眾對舞蹈接受具有多維性和多樣性,在多數情況下,不同的觀眾在理解同一舞蹈動作時都會出現不同的解釋。當中國舞劇走出國,即使外國觀眾不一定能全部理解舞劇中舞蹈動作的全部含義,但是首先應該能感受到中國舞劇之“美”,尤其是這種“視覺美感”。舞蹈是一種善于表現情感的語言,“非文字語言”的特殊性既為舞蹈憑添了某種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奇魅力,又增添其模糊性和多義性。舞劇中的各類符號—舞蹈和音樂等以各種方式組合在一起,以傳達舞劇的言外之意,具有比現實言語更加深遠的意義,這種“言外之意”在表達話語能指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跨越文化和國界傳播方面有著體現更明顯。舞蹈屬于典型的弱編碼文本,因為符碼在解釋活動中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甚至可能超出創作預設的意義范圍,正因為舞蹈屬于弱編碼的符號文本,能夠給觀眾的解碼帶來相當大的解釋空間,⑤所以在跨文化傳播中,中國舞劇的“舞蹈話語”可采用差異化的自我表征與“東方主義”的風格化視覺奇觀,既是吸引全球華人社群的基本方式,也是吸引西方觀眾的主要手段之一。對于華語觀眾而言,對差異的強調描述了一種清晰的自我認同。對于西方觀眾而言,差異化的話語則會為他們提供一種觀看他者的機會。
(三)語境層面:人性共通性追求與跨文化情感共同體
語境被普遍應用于不同學科以及不同學術流派中,定義不盡相同,可分為文本內語境與文本外的“敘事語境”包括“社會歷史語境”、意識形態關系等。舞蹈在動作、結構形式等方面的運用和表達難免受語境的影響,語境制約著舞蹈對文本的表達和內涵邊界。在舞劇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敘事語境往往決定著舞劇敘事內容的意義所指,可以將受眾向理想的解讀方向引導⑥。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語境下,舞劇創作在“文本外”的語境層面應該追求人性共通性表達與跨文化的情感共鳴,跨越文化的鴻溝,吸引全球觀眾,以提升舞劇在全球的影響力。在維持差異的基礎上,努力挖掘東西方情感的共通之處。⑦跨文化情感共鳴在雙重編碼的敘事范式中承擔起關照全球文化共性的重要使命。對共通性、普遍性的追求是現在全球文化市場成功的重要一維。中國舞劇要想更好的“走出去”,除了要追求普遍人性的表達,從宏大敘事到個體敘事,更重要的是要引起跨文化的情感共鳴。舞劇《孔子》中的孔子以“沖”“跳”“撞”“彈”等動作展現出他想要沖破束縛,一心為國的形象。十四年周游列國,傳道授業,卻仍然希望渺茫,在這種情況下孔子雖然失望,但仍然不愿徹底放棄。舞者先是垂首靜默地撫摸象征了大道的石像,表現出孔子的失落郁悶,進而在舞臺上多次來回大幅度奔跑跳躍,做出掙扎的動作,跪在舞臺邊緣垂首頓足,表現孔子本人內心的痛苦與掙扎。在人類發展的共同歷史中,不同種族、不同洲際的文化交流形成的個性互異、交相輝映又相得益彰。不論任何文化、種族、地域、民族都有各自的情懷,族群相異,但人性、人情卻有共通之處,只要觸及人性的共通處,就會超越種族、地域、國界。⑧無論什么樣的敘事主題,最終都可以落實為人性的掙扎。舞劇創作者應該挖掘文化乃至人性內涵,追求人性的共同性表達,才能跨越文化的藩籬,獲得全球觀眾的情感共鳴。
四、結語
本研究立足本土,在跨文化傳播層面上,為舞劇的敘事提出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創新路徑,探討舞劇跨文化傳播的經驗,指導我國舞劇創作與跨文化傳播實踐。在全球化框架下,中國舞劇試圖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采用“球土化”的雙重敘事范式,在本土化層面,基于民族文化資源進行現代化表達;全球化層面,基于跨越地域文化的共情機制,在跨文化與本土化敘事之間進行協商、調和與互動,有效協調全球與本土之間的矛盾和差異,打造“跨國情感共同體”。舞劇跨文化傳播的雙重敘事范式要求創作主體在故事、話語、語境層面找到東西方文化的平衡點,將本土化敘事與全球化敘事融合進一整套敘事規則和程式中,并進行很好的縫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全球標準與本土之間隱秘共謀。在舞劇創作過程中既有民族性表達又有跨文化的情感共鳴,以被文化背景不同的東西方觀眾所認可,使得異質文化間互動交流得以實現,做到既能夠尋求互動主體的文化同質性,消除文化成員之間的語境差異,提升跨文化傳播能力,在全球文化呈現多樣性的背景下,使得舞劇對外傳播中保留文化“自我”的個性,又獲得文化“他者”的理解和認同。
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不是一種簡單的二元對立,要克服根深蒂固的二元對立結構,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而采用文化間性的思維方式,但仍然堅守本土立場,在創作觀念和方法上走向自覺。舞劇的跨文化雙重編碼要在一個對話、協商中進行文化身份的異質性、差異性建構。進而言之,雙重編碼敘事范式是協商和調停分裂的、矛盾的文化位置的具體方式。跨越全球分野的關鍵在于將民族性和國際性這兩個相互矛盾的雙方和文化身份統一起來,以一種彈性的方式表征自我。
參考文獻:
[1]于平.中國現當代舞劇發展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2]吳曉邦主編.當代中國舞蹈[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
[3]翟子霞主編.中國舞劇[M].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6.
[4]覃巧用.跨文化傳播視角下短視頻的雙重敘事模型研究—以YouTube李子柒頻道為例[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