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嚴濤/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農業農村局
2021年,南京市高淳區重要農產品供給水平持續提升,全面完成糧食、蔬菜、生豬保供任務,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增加值增幅分別達到4.4%、2.4%,位列南京市第一。鎮街家庭農場服務聯盟率先在南京市實現全覆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經驗入選全省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典型案例,螃蟹產業鏈入選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建設,產業鏈韌性不斷增強。培強農業產業帶頭人,邢青松獲評“全國十佳農民”。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位列全省第一等次,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雖然高淳區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現為:改革創新的拼勁不足,支撐現代化發展的人才不夠,品牌整體影響力不大,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深。2022年,高淳區將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扎實有序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突出年度性任務、針對性舉措、實效性導向,守好底線、練好本領,聚焦產業,加快推進高淳區農業增效、農民富裕、農村發展。
守好糧食生產底線。穩定糧食面積16萬畝,其中水稻面積12萬畝。穩步提升優良食味稻米種植面積占比至65%。把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首要目標,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新建高標準農田6000畝。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種糧綜合效益。
守好“菜籃子”穩產保供底線。確保蔬菜播種面積8.4萬畝,建成東壩街道和睦澗村和東壩村2個市級標準化菜地,新增設施蔬菜園藝面積4000畝,新建高效特色園藝基地2個。穩定規模豬場存量,新增能繁母豬1000頭。
守好耕地林地保護底線。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突出環境專項問題整改,完善管控措施,細化落實耕地保護,杜絕拋荒地及未利用耕地。全面深入推行林長制,努力實現森林資源“一增、二保、三防”目標。
守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持續開展農產品生產主體入網監管行動,加大入網追溯監管力度。確保地產農產品綜合檢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71%以上。
守好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強化政策延續,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加快構建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高淳區永勝圩萬畝高效水產生態養殖項目
推進“三農”干部扎實練好服務“三農”的本領。大力營造“領導擔當、上下配合、全員實干”的工作氛圍,大力倡導“事在人為、事在一線、事不過夜”的干事作風。重點倡導每名“三農”干部做到“3個一”,即:上好一堂發展課、推進好一個重點項目、服務好一個農業主體。
推進農業經營主體扎實練好發展“三農”的本領。制定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負責人提升計劃和現代農民培育計劃,實施農民企業家、農村創新創業人才、鄉村產業帶頭人重點培育工程,培育造就一支高素質農業農村人才隊伍。
聚焦特色抓產業。高淳農業特色明顯,生產主體基本實現了一定的規模化,全區水產養殖面積24.87萬畝(其中螃蟹養殖面積穩定在21萬畝),優質水稻面積12.58萬 畝, 果 園2.57萬 畝,茶葉2.6萬畝,早園竹1.35萬畝,各產業在布局上呈現明顯的塊狀特色,農業經營主體在各產業中呈現梯次分布,專業技術人才和基礎勞動力相對集中,產銷渠道基本通暢。以“固城湖”螃蟹為首的區域公用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2022年,將繼續聚焦主導產業、主導產品,全力提升產能、提升品質、提升效益。
聚焦種業抓產業。重點建設好中華絨螯蟹原種場和固城湖螃蟹研究所種質資源基地,建成國家數字漁業創新中心高淳實驗站和南京寧漁種業研究院2個國家級產學研示范基地。培育做大青松螃蟹、帥豐大口黑鱸、寧漁抗病鯽魚、湖水源青蝦、雅潤茶葉、花山園藝草莓、禾田坊蔬菜油菜、仙草堂紅櫻桃、康之源牡丹等種質新品種,努力構筑原種保護、良種育繁推一體發展的種業體系。
聚焦改革抓產業。圍繞“讓城里人出城進村、讓農產品出村進城、讓資源要素雙向自由流動”,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充分依靠改革創新激活發展動能,充分運用市場工具引導“三農”發展。重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國家城鄉融合試驗區建設和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先行先試農村宅基地改革,探索開展農民持有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收益權、有償退出權、繼承權等權能拓展工作,探索建立鄉村產業發展、數字鄉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等各項機制。
聚焦園區抓產業。充分發揮國家級園區的龍頭帶動作用,嘗試建立“1+2+7+N”的國家、省、市三級園區以及園區市場主體聯動發展機制,探索建立“園區+平臺+鎮街”的發展體制。推動勝利圩打造國家級片區、龍墩湖創成省級園區,武家嘴科技園、東壩胥河產業園建成茶葉、優質稻米全產業鏈。高質量推進池塘養殖生態化改造1萬畝,積極創建國家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建成食品產業園4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引進水產品加工和食品機械加工企業10家以上。
聚焦流通抓產業。重點圍繞“深度覆蓋南京、深耕上海蘇州、鞏固杭州北京、拓展廣深成渝”開展主導農產品市場營銷。線下抓好“固城湖螃蟹城+大中城市專賣店”,線上抓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瞄準薄弱環節,不斷提升實體倉和云倉的儲存能力,新增水產、果蔬冷鏈倉儲8000噸。積極推廣“農民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利益聯結模式,引導小農戶與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組建綜合社5家,創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示范社10家以上,爭創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4家以上。
聚焦品牌抓產業。重點抓好長三角、京津冀、大灣區、成渝雙城圈宣傳工作,不斷提升“固城湖”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積極推進淳青茶葉、丹湖秋月、漆橋莓茶、胥河味稻等“一鎮一品”,促進區域公用品牌、子品牌、企業品牌有機融合。探索推進“國際慢城”作為圩區水生蔬菜、山區特色園藝、全域優質果蔬的區域公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