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生
(淄博市市立醫院老年病科,山東淄博 2554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呼吸氣流受限為特征的肺部疾病,臨床上具有起病緩慢、病程長的特點。近年來,因吸煙、遭受空氣污染、吸入粉塵等原因,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也在增加,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雖可治療,但無法完全治愈。隨著病程的延長,機體免疫力有所下降,部分患者出現肺部曲霉菌感染,進一步加重了肺部負擔、影響患者呼吸功能。但目前關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現肺部曲霉菌感染的原因尚不明確[1]。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收集淄博市市立醫院于2018年10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8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一般資料及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影像學表現,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曲霉菌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而為臨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曲霉菌感染的預防及診斷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淄博市市立醫院于2018年10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8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一般資料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是否出現肺部曲霉菌感染將28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為感染組(96例)、未感染組(185例),感染組、未感染組一般資料具體見表1。本研究經淄博市市立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2]、《變應性支氣管肺曲霉病診治專家共識》[3]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曲霉菌感染相關診斷標準者;②一般資料完整可查者。排除標準:①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②合并肺癌、支氣管擴張、間質性肺疾病、肺栓塞、肺結核者;③合并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等。
1.2 方法與觀察指標 ①影像學表現及一般資料收集:回顧性收集感染組、未感染組CT影像學表現及年齡、性別、病程、臨床表現、抗菌藥物使用時間、血清白蛋白水平,有無合并細菌感染、有無曲霉菌感染史、是否使用有創通氣、是否使用糖皮質激素、有無吸煙史等。患者入院時,使用肺結節CT影像輔助檢測軟件(北京推想科技有限公司,型號:InferRead CT Lung)觀察患者肺部空洞、結節、片狀浸潤影、空氣新月征、暈輪征、實變影、胸腔積液情況。抽取靜脈血4 mL,離心分離血清(3 500 r/min,15 min),予以溴甲酚綠比色法測定血清白蛋白水平。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曲霉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曲霉菌感染的相關影響因素。
1.3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21.0軟件分析數據。用[例(%)]表示計數資料,根據最小理論頻數情況,予以χ2檢驗、χ2校正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曲霉菌感染的相關影響因素。
2.1 兩組患者影像學表現及一般資料比較 感染組患者的CT影像學表現為空洞、片狀浸潤影、暈輪征、實變影者占比,抗菌藥物使用時間≥2周、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有創通氣、使用糖皮質激素、有吸煙史的患者占比(17.71%、86.46%、13.54%、19.79%、77.08%、48.96%、19.79%、79.17%、71.88%)高于未感染組(2.16%、76.22%、0.00%、2.16%、18.92%、16.76%、5.41%、43.78%、48.1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感染組、未感染組患者的CT影像學表現為結節、空氣新月征、胸腔積液、年齡、性別、病程、臨床表現、合并細菌感染、曲霉菌感染史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影像學表現及一般資料比較[例(%)]
2.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曲霉菌感染的影響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曲霉菌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有抗菌藥物使用時間≥2周、血清白蛋白水平<30g/L、使用糖皮質激素、有吸煙史(OR=5.737、3.177、6.639、2.989),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曲霉菌感染的影響因素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咳、痰、喘”為特征的常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因呼吸氣流受限,血氧飽和度較低,運動功能受限,機體功能受到嚴重損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長,患者肺部免疫力低下,容易出現感染。肺部曲霉菌感染為真菌感染的一種類型,會導致氣道黏膜、肺組織出現炎癥反應,嚴重者可能出現肺組織壞死,甚至死亡[4]。目前,臨床關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曲霉菌感染的診斷還存在較高的漏診率、誤診率,且其感染因素也尚不明晰,因此,亟需提高臨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曲霉菌感染的診斷水平,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發生肺部曲霉菌感染的原因。
本研究發現,感染組患者的CT影像學表現為空洞、片狀浸潤影、暈輪征、實變影的患者占比高于對照組,臨床可據此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是否出現肺部曲霉菌感染進行初步判定。同時,本研究發現,感染組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時間≥2周、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使用有創通氣、使用糖皮質激素、有吸煙史的患者占比高于未感染組,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發生肺部曲霉菌感染可能與抗菌藥物使用時間≥2周、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使用有創通氣、使用糖皮質激素、有吸煙史有關,與張蕾等[5]、毛文煒等[6]學者研究結果相符。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發生肺部曲霉菌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有抗菌藥物使用時間≥2周、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使用糖皮質激素、有吸煙史。可能的機制為,抗菌藥物使用時間≥2周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機體菌群平衡被打破,有益菌群被抑制,加大了曲霉菌大量繁殖的風險[7]。因此,臨床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表現為營養不良,出現高代謝應激,機體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對抗原的殺滅作用減弱,加重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發生肺部曲霉菌感染的風險[8-9]。因此,臨床可給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免疫增強治療。使用糖皮質激素會抑制機體免疫細胞的生成、遷移,使機體出現獲得性免疫缺陷,進而加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發生肺部曲霉菌感染的風險[10]。因此,臨床需評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機體免疫情況,合理給予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有吸煙史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長期吸入的尼古丁影響了氣道表面的纖毛運動,導致肺部黏液不易排出,為曲霉菌的繁殖提供了條件,故有吸煙史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現肺部曲霉菌感染的風險更高[11]。
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曲霉菌感染的CT影像學表現有空洞、片狀浸潤影、暈輪征、實變影,其危險因素有抗菌藥物使用時間≥2周、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使用糖皮質激素、有吸煙史等,臨床可根據影像學相關特征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是否出現肺部曲霉菌感染進行初步判定,并可據上述危險因素結果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預防措施,以降低其肺部曲霉菌感染的風險。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后期可擴大樣本量進行分析,以提高結果的可靠性。